簡介

《瀟湘奇觀圖》是米友仁所繪水墨雲山圖的代表作品,畫幅後又書有題跋一段。據其自言,系用羊毫筆所書,書法豐厚而遒勁。在宋以前的古代書法作品中,用羊毫筆作書的較覓罕見,且能用軟筆寫出筆劃沉著,變化豐富的作品,確能表現出書家的藝術造詣。
此卷後有薛羲、葛元喆等人題記,曾為清高士奇、宋犖等人鑑藏。《珊瑚網書跋》、《式古堂書畫匯考》、《大觀錄》、《佩文齋書畫譜》等書著錄。
釋文

先公居鎮江四十年田庵於城之東圃岡上以海岳命名一時國士皆賦詩不能(記)翰林承旨翟公(詩)楚米仙人好樓居植梧崇岡結精廬(下)瞰赤縣賓蟾烏東西跳丸天馳駐腹藏(萬)卷胸垂胡論□□河決九渠掀髯送目□八區欲叫虞舜□蒼梧云云余不能記也卷乃庵上所見山大抵山□奇觀變態萬(層)□在晨晴晦雨間世人鮮復知此餘生平熟瀟湘奇觀每於登臨佳慮輒複寫其真趣□卷以悅目交□□使為之此豈悅他人物(者)乎此紙滲墨本不(可)(運)筆仲謀勤請(不)容辭故為戲作紹興□□孟春建康□□官舍友仁題羊毫作字困(如)此紙作畫耳。
賞析

《瀟湘奇觀圖》卷,乃米友仁根據真景所繪。米友仁不像董源那樣布景曲折多變、刻畫精細,他在構圖布局上更顯得大刀闊斧,僅幾開合,一股平遠之趣便溢於畫面。當我們徐徐展卷欣賞,卷首映入眼帘的便是濃雲翻卷的景象。微茫的煙雨之中,遠處的山巒似隱似現。那些雲氣似乎是在遊蕩著的,聚散變幻間,山形逐漸顯露出來,層層疊疊地,向兩側迤邐延伸。更邈遠處,峰巒終於出現在團團白雲中。到了畫幅中段,山峰才在雲端顯露真容,主峰聳立如劍,似乎要刺破蒼穹。兩邊的群巒起伏,林木疏密相間,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風景中的一切都是在雲遮霧繞中,但是山巒的形態走勢很是明了。到了畫卷的末段,畫家的筆鋒一轉,又進入了“山色遙看近卻無”的淡遠迷茫之中。清遠的河洲,葳蕤的林木,綽約的草廬,與雲霧中影影綽綽的山影相互照應,一種幽遠之境渾然眼中,深入心境。
好一個米友仁,他畫南方雲山,連勾線、皴擦都省略了,只用乾濕之筆、以水墨的暈滲變幻,就繪出了時隱時現、晦明變幻的山水清韻,呈現出一種迷濛清明的朦朧之美,溫柔之美,秀雅之美。這種美,像一首纏綿悱惻的朦朧詩,又似後來的西方印象畫,即使放到藝術形態五彩斑斕的今天,他所呈現的境界之美和藝術手法之新奇也是無出其右的。這就是中國宋代米氏父子獨有的“米氏雲山”。米氏作品一改中國畫重線條的傳統,以墨色見重,暈染見長,更具有寫意性和抒情性。
米友仁自題《瀟湘奇觀圖》捲雲:“餘生平熟悉瀟湘奇觀,每於登臨佳處,輒複寫其真趣。”又題《瀟湘白雲圖卷》云:“夜雨欲霽,曉煙既泮,則其狀類此。余蓋戲為瀟湘寫千變萬化不可狀神奇之趣。”
米芾也說,自己的畫是“信筆作之,多煙雲掩映,樹石不取工細,意似便已”。由此看來,米氏父子是根據對真山真水的體驗,融會了蘊積胸中的情感,形之於筆墨,才形成了真率無奇、自然平淡的一代畫風。正是這種被稱作“無根樹、朦朧山”的“米氏雲山”,使山水畫多了些“文人墨戲”的意味,劃時代地確立了文人畫的審美視角和情感意境。從此,文人畫常盛數百年,至今遺韻猶存。
《瀟湘奇觀圖》卷所描繪的並非湘江景色,而是借作者居住的鎮江景致憶念夢裡瀟湘。那年,江南梅雨季節,一個人在鎮江的江岸上轉,遠望群山懵懂,樹影依稀,始信雨中江南確乎豐腴得沒有骨感。轉得久了,仿佛就轉進了“米氏雲山”,遠山近水墨色淋漓,大筆塗染出的風景,渾然不著一痕。
圖中開卷就是翻卷著的濃雲仿佛在移動,蒙蒙雲霧下的遠山坡腳依稀可見。隨著雲氣的遊動變化,山形與樹木逐漸顯露,重迭起伏地展開。畫面中部的主峰聳起,此段山水清晰,美景盡收眼底。
畫面末段,山色又隱入淡遠之間,幾間屋舍在煙樹叢林中若隱若現。作者在畫中將所見之景,打破了時空界限,表現出景物從迷濛到明朗的自然變化,而且景物從遠及近,由近至遠都轉換得非常自然,起伏連綿的曠巒似在濃霧中浮動,“景奇”自然成了這幅畫的一個主要特點。在用筆上,作者連線用點,連點成面(這種橫墨圓點,後來人稱“米點”,又稱“落茄法”),用墨點成山石。利用水墨的濃淡變化營造畫面的奇異效果是米氏父子的專長,所以此卷中筆墨的濃淡變化相當自然,如有些地方先用粗線勾,再加點,甚至用大筆觸塗畫部分山體,以調整過於瑣碎墨點,加強山的體積感。
畫樹幹時,作者用稍粗的墨一筆畫成,為了表示不同的樹種,樹冠用橫點、縱點及不規則的破墨點,樹葉使用大渾點交錯點出,顯得十分厚重。畫中還適當留有空白,使畫面富於虛實變化。作者畫雲團用淡墨乾勾成靈芝狀,再用淡墨暈染,有些地方不勾線,只用墨染,畫出了雲煙的虛空靈動的感覺。山腳以及坡岸用筆橫掃,乾濕濃淡變化豐富,一般不加皴斫。在構圖上,作者可是經過周密的設計的,全圖的墨色,從淡到濃,既而又變淡,再變濃,具有一定的節奏與韻律。這幅畫足以顯示出瀟湘的神采,反映出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的規律。
作者

米友仁(1086-1165)一作(1074-1153)宋代傑出書畫家。字元暉。一字尹仁,小名寅哥、鰲鰲兒、虎兒,自稱懶拙老人。祖籍山西太原,遷襄陽(今屬湖北),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系米芾長子,世稱“小米”。原籍襄陽(今屬湖北)人,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米芾長子,世稱“小米”。仕至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工書善畫,承其父法,稍加已意,略有所變。書法長草隸。他和其父米芾,均為收藏家、鑑賞家。其山水畫,如《雲山深意圖》,墨鉤細雲,滿紙浮動,山勢拖迤邐,隱現出沒,林木蕭疏,屋宇虛曠,烘鎖點染,有風雨雲煙之勢。常自題“墨戲”二字。現存傳世作品有《瀟湘奇觀圖》、《雲山得意》、《大姚村圖》等。
米芾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畫家之一,精於鑑定書畫古物,也擅長繪畫,但作品極少,但他對繪畫的鑑賞評論,卻有很高的品位和強烈的個性色彩。在山水畫方面,米芾對以董源為代表的南方山水畫派大加讚賞,因此他作畫“信筆為之,多以煙雲掩影樹木,不取工細”,甚至“不專用筆,或以紙筋,或以蔗滓,或以蓮房,皆可為畫”,從而探索追求一種自由自在的寫意風格。米芾及他的長子米友仁在繼承董源、巨然繪畫風格的基礎上對山水畫加以發展,即以獨特的筆法、墨法營造畫面煙雲氤氳、霧靄迷濛的氣象,即所謂的“米氏雲山”。這幅長卷式的作品表現的是江南的雲霧山光,充滿著靈動之氣。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