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宋揚無咎絹本墨筆縱27.2厘米橫358.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分四段畫梅,自題跋語中說:“范瑞伯要予畫梅四枝,一未開,一欲開,一盛開,一將殘。”四梅純以水墨繪成,花朵作白描圈線,不加暈染,即為“圈花法”,用筆輕快洗鍊,毫不拘板。新枝用勁直線條一筆寫成,極為挺秀。粗乾則用“飛白法”,顯筆復加乾皴,虛實相間,墨色變化豐富。全幅呈現出勻協恬靜、清淡閒野的氣氛,誠如時人所謂的“村梅”格調。作品有借梅言情、遲暮感傷之意。
賞析
此卷作於畫家69歲,是應友人范端伯之請而畫,一共四段,分別為:未開、欲開、盛開、將殘,描繪梅花從含苞到初綻、怒放、最後凋零的全過程。枝幹皴擦用飛白法,花朵兼以雙勾和沒骨結合,用筆圓潤。全卷純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但注意了濃、淡、乾、濕、焦的變化,畫面給人以斑斕之感。據說無咎年青時所居之處“有梅樹大如數間屋,蒼皮斑蘚,繁花如簇”,他常常臨寫摹畫,因得其趣,最能表現梅樹的形神,所以他的畫既工致逼真又富文人豪放的寫意情趣。
卷後有自書《柳梢青》詠梅詞四首,書法筆勢勁利,得歐陽詢真髓,詞風婉約清麗,將梅花自開至謝的過程比作美人從少女到遲暮的一生,暗寓一種隱情,引發觀者無限的情思和感懷。
此卷曾經《鐵網珊瑚》、《清河書畫舫》、《珊瑚網書畫跋》、《過雲樓書畫記》、《式古堂書畫匯考》、《大觀錄》等著錄。嘉慶初年為陸謹庭所得,專門築“四梅花閣”以庋藏之。後流落於外邦,被程楨義用“番錢三百枚”購回,當時傳為藝林盛事。又有元吳鎮,明沈周、文徵明、項元汴等人收藏印記,前後多達三百餘方,是揚無咎一件流傳有緒的名跡。
背景
梅花是中國畫中最受歡迎的題材之一,它傲然霜雪的鐵骨冰心,象徵人的高尚氣節,被畫家推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首和“歲寒三友”之一。
兩宋時期,在文同、蘇軾、米芾等文人“墨戲”的“文人畫”的影響下,以水墨直接抒寫的竹木花卉越來越多。北宋元年間,“華光長老”仲仁和尚開創了墨梅畫法,被稱為“墨梅鼻祖”,他的弟子楊無咎發展了他的畫墨梅技法,以畫墨梅聞名於世。楊無咎因詩、書、畫無不精能,被世人譽為“逃禪三絕”。
中國繪畫自從大批文人介入繪事以後,審美趣味開始轉變,不以形似、色相為標準,而是超越形、色,走向“以文化物”、“以文統象”的“文人畫”道路。到了明代文彭時期,詩、書、畫、印已成為“文人畫”的四要素,而楊無咎詩、書、畫三絕,已開“四要素”的先聲。
楊無咎的墨梅得益於仲仁和尚,更得益於對自然的觀察。他長期居住在湖南衡州花光寺,“植梅數本,每發花時,輒床於其樹下終日,人莫能知其意。值月夜見疏影橫窗,疏淡可愛,遂以筆戲摹其狀,視之殊有月夜之思,由是得其三昧,名播於世。”根據對梅花的觀察和臨寫,使他抓住了梅花的典型特徵,傳達梅花的傲骨精神。揚無咎得仲仁和尚的繪畫技巧而自有變法和發展,改墨暈花瓣為墨筆圈線,“變黑為白”,更能表現梅花淡色疏香、清氣逼人的特性。通過仔細觀察,楊無咎能把梅乾、梅枝概括成多種典型姿態,開張、穿插、合抱、疏密、橫斜等姿勢都惟妙惟肖。“女字穿插法”就是楊無咎開創的,這種方法成為後世畫梅者必須掌握的方法之一。楊無咎的梅花與畫院富麗風格的“宮梅”有所不同,他筆下的梅花是以水墨“寫意”為之。
畫家小傳
楊無咎(1097~1169年),字補之,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清江(今江西清江縣西南)人。工詩書,擅畫花卉、人物,尤長水墨梅、竹、松、石及水仙,以墨梅名重於時。傳世作品有《四梅花捲》、《雪梅圖》、《墨梅圖》等,對後世畫梅影響很大。書法學歐陽詢,也工詞,著有《逃禪詞》一卷。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