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提起唐代王維,稍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此人能詩善畫,乃唐代大詩人、大畫家,官至“右丞”。據史料記載,王維晚年退隱西安籃田輞川時,在清源寺里作了一幅4.8米長的赫赫名畫《輞川圖》,後被日本聖福寺收藏(據載為唐代他人摹本)。
王維畫山水畫,常把他的理想寄託於其中,使之具有一種空靈靜謐的氣質。王維開始學過李思訓的畫法,後來又學吳道子的畫法,因此他作畫有兩種風格,一種是青綠山水,另一種就是從吳道子畫風變化而來的“水墨山水”畫。明代畫家董其昌以禪論畫,把山水畫分為“南北宗”,“北宗始祖”為李思訓,“南宗始祖”則為王維。王維的山水畫還受到他的詩的影響,在意境、構思、落筆、著墨等方面,都與詩取同一態度,使畫面充滿了清新恬靜的詩一般的氣氛和情調,不過他從來不在畫上題詩,真正在畫中題詩,那是元明以後的事了。
詳情
唐代大詩人王維晚年,在陝西藍田的輞口,得到宋之問的一個別墅,改築為別業,水繞山環,竹茂林密,風景奇勝,嘗與好友裴迪乘舟同游,賦詩唱和,並畫其山水,名為《輞川圖》。山谷郁盤,雲水飛動,今存有傳世本。王維工詩,善山水,氣韻清高,故蘇軾云:“味摩諸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詩之畫,畫中有詩。”自畫分南北宗之說起,便以王維為南宗之祖。文徵所畫《輞川圖》是他在嘉靖十三年甲午(公元一五三四年),也就是他六十四歲時,根據王維所作的二十首吟詠輞川各個景點勝跡的詩的內容,參照王維畫的《輞川圖》及其筆法畫成的。全圖與詩,長達四米半左右,書畫合璧,可謂鴻篇巨製,畫技精熟,六十四歲是他的藝術高峰時期。他的畫風與其師正好相反,世傳“粗沈”勝於“細沈”,而他則是“細文”高於“粗文”。《輞川圖》是“細文”的代表作,其構圖平穩,設色淡雅,將山環水抱的名勝一一展現出來。茂林修竹,屋舍掩映,人物活動其中,舟楫往來水上……細緻的描繪出了王維輞川詩中,文人士夫的情趣和愛好。本來文徵明對其故鄉的山水園林就非常喜愛,畫過不少如《拙政園圖》、《林榭煎茶圖》、《猗蘭室圖》、《東園圖》、《真賞齋圖》等園林景觀,那么《輞川圖》當然也是他最熟悉和最喜愛的題材,所以畫來更是得心應手,運斤如風了。孫星衍在題跋中稱道此畫勝過摩詰傳本,它就和蘭亭敘帖一樣,原刻不如褚趙臨本之有神采也。
展卷《輞川圖》,墨香四溢,光彩照人,其鑒跋齊全,流傳有序,已無容我等置喙。它既是文徵明個人的精品,同時也是整個美術史的珍貴遺產,我們能夠如此近距離的觀看,就已經是很榮幸的事情了。
作者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蒲州(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玄宗開元五年(717)進士,與弟縉並以詞學知名。後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歸隱藍田輞川,購居宋之間“藍田別墅”。嘗於清源寺壁上畫《輞川圖》,筆力雄壯。北宋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明董其昌推崇為“南宗之祖”,認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傳世畫作有《雪溪圖》、《孟浩然馬上吟詩圖》、《雪山圖》等。著有《王右丞集》。
作品評價
◎王維山水畫的代表作之一;
◎成為後人主要臨摹的對象之一;
◎被後人稱為“川樣”。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