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介紹
《五牛圖》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五牛圖》是一幅紙本設色畫,是現存中國美術史上最早的紙本繪畫真跡,也是可以確證的唐代大畫家韓滉的唯一傳世作品。麻紙本,縱28.8厘米,橫139.8厘米。本圖無作者款印,本幅及尾紙上有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
畫中五隻不同形態的牛,從瑣的角度表現了牛的生活形態和習性,結構標準,造型生動,形貌真切。該圖手法寫實、著色自然、用筆沉厚滯重而富於變化、整體風格樸拙而渾厚。作品上布滿了歷代文人、畫家、鑑賞家和收藏家的題跋,如此眾多的題跋不僅表現出歷代文人對《五牛圖》的珍愛,更可以說明韓滉牛畜畫的成就之巨大。
畫作淵源
據民間傳說:有一次,韓滉與友人談論繪畫之事,友人問道:“近來論畫者談及驢、牛和馬,皆認為是常見之畜,最難狀貌圖形,不知吾兄有何高見?”韓滉稍加思索後回答說:“此話有一定道理,因牛馬都是人們熟悉的家畜,平日所常見,畫家稍有不慎,或者偶有誤筆,人們就能發現,所以一般畫家都不涉及此類題材”。說到這裡,他停頓一下繼續說:“不過,我以為自古迄今,農事為天下之本,而耕牛則為農家之寶。只要畫家能夠細心觀察,還是可以畫出特色的。”友人聽了非常佩服他的獨到見解。在一個天氣晴和的日子裡,韓滉帶領隨從來到郊外田間小道上,迎著和暖的春風,心曠神怡。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二三牧童在嬉耍,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在開闊的田野里,有幾位農夫正在田間用牛耕地翻土。韓滉看得出神,連忙命隨從取出畫夾,他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修改,終於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一頭牛在低頭慢慢地食草;一頭牛翹首向前賓士,仿佛是撒野的猛獸;一頭牛在回顧舐舌,露出一幅旁若無人的樣子;另一頭牛則縱趾而鳴,好像在呼喚著離去的夥伴;還有一頭牛在緩步跂行,似乎走向田頭,又仿佛耕地歸來,令人回味無窮。整個畫面,用筆粗放中帶有凝重,顯示出農村古樸的風俗。韓滉對這幅畫的創作非常滿意,取名為《五牛圖》。
傳世經歷
《五牛圖》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那時,韓乾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後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
《五牛圖》卷在北宋時曾收入內府,宋徽宗還曾題詞簽字,但這些痕跡都因後人的挖割而不復存在了,只有“睿思東閣”、“紹興”這些南宋宮廷的印記表明它南渡的身世。
元滅宋後,大書畫家趙孟頫得到了這幅名畫,如獲巨寶,留下了“神氣磊落、希世明筆”的題跋。
在明代,它幾易其主,《五牛圖》卷又陸續到了大收藏家和鑑賞家項元汴與宋犖的手中。
清兵入關後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清代乾隆皇帝廣詔天下珍寶,《五牛圖》卷被徵召入宮,才從民間收集到宮中珍藏。乾隆皇帝非常喜愛,並多次命大臣在卷後題跋。
清朝末年,名畫被轉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
上個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現。 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近日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儘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鑑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並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鑑定《五牛圖》確係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
《五牛圖》回到故宮時,名畫雖然回歸祖國,但經歷了顛沛流離,畫面上蒙滿了塵垢,傷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蝕數百處。1977年1月28日,《五牛圖》卷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裱畫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經過淋洗髒污,畫心洗、揭、刮、補、做局條、裁方、托心等步驟,接著補全了畫心破洞處的顏色,再經鑲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邊裝裱成卷。八個月後,驗收的專家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圖卷在補配處全色及接筆不露絲毫痕跡,與原畫保持了統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觀,達到了較高的裝裱修復水平。裝裱修復完成的《五牛圖》卷舊貌換新顏,名畫重又煥發生機。
筆法風格
相傳他的另一件作品《文苑圖》(藏故宮博物院),生動地刻劃了詩人們在一起作文章的情景。但筆法,風格與《五牛圖》截然不同。《五牛圖》中所繪的五頭神態各異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可貴的是,畫面上沒有背景襯托,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如果不是對牛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對牛的造型描繪有十足把握的話,是萬不敢涉此繪畫風險的。畫家勾勒牛的線條雖然簡潔,但是畫出的筋骨轉折十分到位,牛口鼻處的絨毛更是細緻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體現了牛兒們溫順而又倔強的性格。在鼓勵農耕的時代,以牛入畫有著非常的含義。
畫作賞析
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出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別無其它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畫家通過他們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態,表現了它們不同的性情:活潑的、沉靜的、愛喧鬧的、膽怯乘僻的。 在技巧語彙表現上,作者更是獨具匠心,作者選擇了粗壯有力,具有塊面感的線條去表現牛的強健、有力、沉穩而行動遲緩。其線條排比裝飾卻又不落俗套,而是筆力千鈞。比起曹霸、韓乾、周昉、張萱,似乎線上條獨立性展現方面有更多的追求。由於其線條茁壯如此故爾五牛姿態雖有平、奇之不同,但在深美趣味上是同樣的厚重與生拙。
其中一牛完全畫成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筆法老練流暢,線條富有力度和精確的藝術表現力。牛頭部與口鼻處的根根細毛,更是筆筆入微。每頭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過對眼神的著力刻畫,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極為傳神。作品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無背景襯托,造型準確生動,設色清淡古樸,濃淡渲染有別,畫面層次豐富,達到了形神兼備之境界。以牛入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題材之一,體現了農業古國以農為本的主導思想。韓滉任職宰相期間,注重農業發展,此圖可能含有鼓勵農耕的意義。《五牛圖》是其作品的傳世孤本,也是為數寥寥的幾件唐代紙絹繪畫真跡之一,因此不論其藝術成就還是歷史價值都備受世人關注。
此圖畫面上除了第一、二頭牛間有一從竹棘外,別無襯景。畫面看似呆板,但作者通過五頭牛各自不同的姿態以及豐富的色彩變化,使畫面上的五頭牛既是單一的個體,相互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繫,構成一個和諧的統一體,極具特色。五頭牛不僅毛色不同,而且五頭牛的牛角亦無重複。
五頭牛雖是平行排列於畫面上,但它們昂首、低頭、回眸左右顧盼之間,使畫面於呆板中見變化,遙相呼應;在構圖上,中間作正向的青牛自然形成中心,呈左右對稱式布局,使五頭牛相互緊密聯繫,呈缺一不可之勢。在色彩上,作者以青色牛居於中央,其它四牛則以黃色調為主,但顏色的深淺卻富於變化,且不只是限於平塗,而是越往腹部越淺,使牛體頗具立體感。牛的身體部分用筆粗放,線條富於變化且極具表現力,生動地刻畫出老公牛粗糙的皮質;而牛的頭尾眉眼等部位,則用極細的筆法加以描繪,生動傳神。
郭若虛(宋代著名美術史論家)在《圖畫見聞志》卷一中云:“畫畜獸者,全要停分向背,筋力精神,肉分肥圓,毛骨隱起,仍分諸物所稟動之性。”圖中所繪五牛皆為北方黃牛一系,《夢幻居畫學簡明》中稱:“南方多水牛,北方多黃牛、烏牛。黃烏二種卑小,角短,頸扁,下頜無肉,軟皮下垂如旗。”
從圖中所繪牛來看無不合矩,可見作者對牛有著深刻的了解和認識,觀察得何等細緻,並且形之於筆墨,使之躍然紙上,成為千古名作。此圖也是目前所知存世紙絹畫中最早的專門表現牛題材的作品。
歷險回歸
《五牛圖》卷一經問世,便成為收藏的熱點。按明朝人的著錄,《五牛圖》卷在北宋時曾收入內府,宋徽宗還曾題詞簽字,但這些痕跡都因後人的挖割而不復存在了,只有“睿思東閣”、“紹興”這些南宋宮廷的印記表明它南渡的身世。元滅宋後,大書畫家趙孟頫得到了這幅名畫,如獲巨寶,留下了“神氣磊落、希世明筆”的題跋。到了明代,《五牛圖》卷又陸續到了大收藏家和鑑賞家項元汴與宋犖的手中。清代乾隆皇帝廣召天下珍寶,《五牛圖》卷被徵召入宮,乾隆皇帝非常喜愛,並多次命大臣在卷後題跋。
清朝末年,名畫被轉到中南海瀛台保存,但卻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被掠走。不久,外國掠奪者又將這件國寶賣與香港滙豐買辦吳蘅孫。吳氏收藏一段時間後,由於經營不善,瀕臨破產,於1958年欲將此件珍寶拍賣,《五牛圖》面臨流失海外之險。這個訊息正好被當時活動在香港的“文物秘密收購小組”得知,並及時報告了周恩來總理,根據周總理指示,經過多方斡鏇,最後成功地以60000元港幣購回了這件珍寶。至此,這件稀世之珍,輾轉流傳1300多年,最後又安全地回到了祖國懷抱,被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的繪畫庫里。
作者簡介
韓滉(723-787年),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一年,是當朝宰相之子,年少時便已經小有名氣,卻能節儉持家,一般的衣褲竟要穿上十年才換,做了近四十年的官總共只用了五匹馬。韓滉鑽研《易象》及《春秋》,好琴鼓,工篆草,尤擅丹青。他身居高位,卻喜好鄉野生活,畫鄉村風格景物,尤其擅長畫牛、羊等家畜。韓滉觀察細緻入微,筆墨簡勁、粗獷而準確,色調真實自然。其畫跡有《李德裕見客圖》、《堯民擊壤圖》、《田家風俗圖》等,而傳世之作便是《五牛圖》了。
作品評價
◎韓唯一存世的作品;
◎農家風俗畫的代表作之一;
◎我國最早用紙作畫的作品
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對《五牛圖》珍愛有加,品題再三,並稱其為“希世名筆”。清代大畫家金農讚嘆其為“真神物也”。
畫作相關
為隆重祝賀建國60周年最高規格生肖金幣王“故宮國寶《五牛圖》純金生肖幣大全的誕生,國家還首次用999純黃金將故宮國寶《五牛圖》按1:1原版限量鑄成黃金卷。金幣與金卷配套,絕版限量發行。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謝方開、黨委書記魏殿松等6位文博界泰斗在黃金卷上破格題詞,讚譽為“國寶五牛圖,生肖第一幣”。999純黃金卷上,還原樣存留著歷代皇帝如宋徽宗、乾隆皇帝的珍貴墨寶,普通人根本就沒機會見到!因而一問世,就被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國家外交部禮賓司唯一指定為最高外事國禮。
《五牛圖》是千年國寶,從未在生肖金幣上完整出現過。史上第一枚牛年金幣(1985年)也只使用過《五牛圖》中的一頭牛,卻創造了中國金幣史上最高升值紀錄!一直以來,大家苦苦期盼故宮國寶《五牛圖》能完整鑄造在生肖金幣上,終於,為給2009年新中國60華誕致以最高獻禮,相關部門打破賀歲生肖金幣每年只發行單枚的慣例
新中國60華誕最高規格的“賀歲生肖金幣王”、共耗用999純黃金35.5克
第一次將故宮鎮館國寶《五牛圖》完整鑄造成5枚法定純金生肖幣,可流通,高面值
第一次用999純黃金將故宮國寶《五牛圖》按1:1原版鑄造成黃金卷,限量配套發行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欣賞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皆為歷代不二至寶,高頭巨帙,歷經磨難流傳有序。至清乾嘉時期,陸續收入內府,遂與世隔絕。隨後歷經戰火紛繁,流散四海,如今皆為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被束之高閣。《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都具有引首、題跋、歷代名家題記、收藏璽印等濃厚文化痕跡,向世人展示中國藝術瑰寶的真正魅力。 |
中國古代的十大傳世名畫
中國傳世名畫(一)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