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代畫家文徵明所作《湘君湘夫人圖》(紙本、淡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就是其中的一幅,這幅畫也是目前所見僅存的文徵明早期人物畫。本畫縱100.80cm,橫35.60cm。
在整幅畫面中,湘君、湘夫人居於中下方,上方則是文徵明手書的《湘君》和《湘夫人》兩章全文,文下大片空白之處,有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後,前者手持羽扇,側身後顧,後者頭稍昂,兩者似在問答,又似在相互慰籍。用遊絲描所塑造的人物,呈前傾弧形,似動又靜,有六朝時代人物畫遺意,曳地的裙邊很自然地折成水波紋狀,在給人漂浮的感覺的同時,似在提示人們湘君和湘夫人她們是湘水之神。畫面人物淡施朱紅及白粉,精工古雅。代表了淡彩仕女畫的最高境界。
作者畫風
文徵明擅畫山水、人物和花卉,尤以山水名重於世。他在直接繼承老師沈周簡樸渾厚的畫風基礎上,廣泛學習宋元諸家,而且對南宋畫風也兼容並收。文徵明習趙孟,除研習趙孟書畫名跡外,對趙孟“畫貴有古意”的思想領會也很深,在他的繪畫中到處充溢著古樸文雅之氣。
他的山水畫題材大多描寫江南景物,而山水中人物形象與風度,完全摹仿趙孟,人物仿李公麟,遠承古代傳統,筆法工細流暢。文徵明早年所作山水畫多謹細,他吸收了大量的青綠畫法,由於他強調古雅的書卷氣,青綠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僅沒有匠作之氣,反而更顯古樸雅秀。
在他的畫中,也吸收了“水墨蒼勁”的南宋畫風,但他把南宋畫風的外在效果經營轉化成了筆墨內在的追求,比前人更富有深意。文徵明中年之後的畫風較粗放,晚年則粗細兼具。文徵明常常作寫意蘭竹和意筆花卉,筆墨清潤雅麗、瀟灑可人,書卷氣息濃厚,為當時寫意花卉畫家爭相效仿。總體來說,文徵明的畫特點粗放,粗筆有沈周溫厚淳樸之風,又有細膩工整之趣;細筆取法於王蒙,取其蒼潤渾厚的格調,又有高雅的風采。長於用細筆創造出幽雅閒靜的意境,也能用瀟灑、酣暢的筆墨表現寬闊的氣勢。文徵明一生窮究畫理,致力實踐,聲譽卓著,與師沈周並駕齊驅,繼沈周之後成為吳門派領袖,並長達50年之久。
賞析

在毫無背景的畫面上,湘君、湘夫人似在散步,又似在無地中彷徨,纖細的線條細膩中帶有躑躅之氣。前者髮髻高挑,臉色白淨,衣飾簡雅而富有層次,一柄羽扇,嫵媚之中透露出智慧之氣,前傾的身體與後顧的臉和上軀形成張力的平衡,呈現出動中之靜的美。而後者髮髻簡樸,臉色較暗,身稍有前傾,頸部一縷圍帶以及腰帶向後飄去,漂動的線條雖稍稍有些澀意,但給予凝重以輕盈,是靜中之動。在這幅畫整體簡古、高潔,有流動而不乏凝重,有對比但不強烈,畫面平和恬靜,情調蕭疏幽淡,有哀婉之色。
大片空白的畫面,給人以無窮的想像,虛境中的情感往往具有更大的誘惑,因為它是空幻縹緲的,它只能呈現為渴望、追求,永遠與現實有著可望而不可即的距離。湘君湘夫人是楚辭中的名篇。文章通過各種奇花異草的堆陳和美石寶物的鋪設凝造了相會的浪漫而空靈的意境,文學的語言媒質的間接性給讀者留下了足夠的想像空間。但是,把語言轉化成線條和結構的繪畫想到達到同樣的效果恐怕還得做全新的構思。文徵明在畫中把原文字中的敷設全部略去,單單畫了兩個人物,併線描、設淡色,儘量簡化的形式是為了給讀者留出足夠的想像空間。此畫採用傳統中國畫的構圖方式,文字和人物形象在大片的空白之上組成一個相互呼應的整體。畫中的人物形象呈現的弧形造型、水波紋的裙底以及飄動著空間的線條給人以空靈和曼妙。繪畫中的對稱原則自然是少不了的,兩人的前後位置、服裝形式、髮髻、神態以及高低的對比同樣給人以動感。但是,湘君湘夫人的情感傳遞和表達顯然不再是清純、曼妙,在簡潔的畫面上,48歲的文徵明在欲求飄逸的線條來表達清純的過程中,卻不自覺中卻透露了他自己的歷經人生後的沉重和成熟,前者的回首之態帶著疑惑,而後者稍稍前傾之狀明顯有著凝重之感,線條在細膩的流動中不免透出躑躅之氣。文人畫本來就是文人們表達心聲的載體,在這幅畫中他很自然而直接地把自身的或顯或隱的情感體驗和人生思考融入其間。
關於湘君湘夫人的傳說有多種解釋。兩者是同性還是異性,在文學史的多方論證和研究中並無定論。男女間的愛情追求這是最容易被理解的一種闡釋,但是把二者視為同性,親情的存在也不失為一種可能,或者二者只不過是一人的兩面,湘君湘夫人僅僅是個人的自我分裂?男性和女性不是截然地分離。有意味的是,文徵明的這幅畫並沒有明確給出兩人的性別之差,這是本幅畫與其他同主題的畫的明顯不同之處,性別的模糊反而使人不拘泥於人的表象以及形式,以使人更深入到對人本質問題的思考。
作者
文徵明(公元1470年—1559年),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世,改字徵仲。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顯。其自幼習經籍詩文,喜好書畫,文章師吳寬,書法學李應禎,繪畫宗沈周,少時即享才名,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然而在科舉之途上卻一路坎坷,從二十六歲至五十二歲次次應舉均落第,之後受薦以貢生進京,待詔翰林院。五十七歲因目睹官場腐敗,回歸故里,潛心詩文書畫,竟日不倦,“文筆遍天下”。
文徵明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沈周,後致力於趙孟、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其畫風呈粗、細兩種風貌:粗筆之筆墨蒼勁淋漓,於粗簡中又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稜角與變形,用筆細密,於精熟中見稚拙。設色多青綠重彩,於鮮麗中見清雅。這路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
文徵明是繼沈周之後的吳門畫派領袖,其門人、弟子眾多,形成了當時吳門地區最大的繪畫流派,並成為明代繪畫的主流。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