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馬王堆漢墓在長沙市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因傳為楚王馬殷的墓地,故名馬王堆。1972年至1974年先後在長沙市區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挖掘出土三座漢墓。三座漢墓中,二號墓的是漢初長沙丞相軑侯利蒼,一號墓是利蒼妻,三號墓是利蒼之子。
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結蒂組織尚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它既不同於木乃伊,又不同於屍臘和泥炭鞣屍。是一具特殊類型的屍體,是防腐學上的奇蹟,震驚世界,吸引不少學者、遊人觀光。女屍經解剖後,軀體和內臟器官均陳列在一間特殊設計的地下室內(漢墓陳列館現設在湖南省博物館院內)。三座墓中以一號墓規模最大,墓坑南北長19.5米,東西寬達17.8米,深16米。現在一、二號墓坑已經填塞,三號墓坑經過整理加固,保存下來,並新建了大跨度的頂棚,供人們參觀。
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死後靈魂升天或下地獄的說法,當時的人們對天國充滿了理想化的幻想。
賞析
人首蛇尾、披髮不冠、藍身紅尾的女媧(一說為張目能耀天下的大神燭龍)盤繞著踞於中間,兩側各有5隻神鳥。右上角有一輪紅日,裡面畫著太陽神金烏,紅日下繪扶桑樹及樹間的8個小太陽,左下角繪有一彎新月,月中有玉兔和蟾蜍,彎月為一女子乘龍仰身擎托,有人認為是嫦娥奔月的情景。人首蛇身的女媧之下繪有兩條巨龍、兩騎神怪,再向下是天門“閶闔”、豹及鬥神“帝閽”。帛畫中段畫人間世界。華蓋與翼鳥之下,是一年老貴夫人的側面像,老婦人身著錦衣,在小吏侍女的跪迎服侍下,拄杖前行。
據考證,這位老婦人就是墓主人利倉的妻子。在老婦人前面,有兩個戴鵲尾冠的男僕跪地奉迎。其下畫一廳,設有壺、鼎、鍅及重疊的耳杯之類的酒食具,其中又有一個大食案,上面鋪著錦袱,左右側各有三人拱手而坐,另有一人站在一側。從這段圖來看,似乎沒有主人,意思可能是主人將離開家園,家人設宴送別,或表示主人離世後家人設案祈禱,總之,都是祝福墓主人早日升天的意思。最下段是地下部分。一個裸體的力士,作馬步下蹲,雙手向上托著象徵大地的白色扁平物,站在兩條交纏著的水族動物身上。
水族動物旁邊,有神怪、大龜、鴟等。這幅帛畫,天上、人間、地府相互貫通;神、人、獸互為關聯,奇譎瑰麗,蔚為壯觀,透出浪漫奔放的氣勢和對生命生生不息的執著追求。從這幅畫中,我們可能看出西漢初期由原始的萬物有靈觀念轉化為對神的無限崇拜。強烈的對比是這幅帛畫的一大特色,不單單是從上述的三個層次上的對比來看,從顏色上我們也可以感覺到。
作品用淡墨線和硃砂線先起畫稿,再用硃砂、藤黃、石綠、石青、白堊等礦、植物顏料平塗和渲染。此外,這幅畫中的人所居住和活動地方的狹小與神怪充斥的世界的無邊無垠形成鮮明的對照。在神怪的空間裡,各色各樣的奇幻的形象、飛動交叉的線條加深了這個空間的神秘感和不安定感,而在人間,所畫的因是生活中的情景,顯得平穩、真實,既生動又得體。線上條的套用上,墓主自額上至下顎以一筆勾勒,挺勁流暢,人物的面部和衣冠,畫得精細、準確,龍、帷帳等,則畫得粗獷、豪放。這件“非衣”帛畫的想像力豐富,幾乎採用了所有有關天上地下的著名神話傳說故事來豐富畫面,描繪的技巧高明,造型生動準確,用色考究,在古代繪畫中是罕見的。
帛畫的內容
天界部分,畫在上端最寬闊的地方。右上角,一輪紅日,日中有金烏,日下的扶桑樹間,還有8個太陽。左上角一彎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畫著奔月的嫦娥。日、月之間,端坐著一個披髮的人首蛇身天帝,一條紅色的長尾自環於周圍,天上有一道天門,有守衛的門吏。另有神龍、神鳥和異獸相襯,顯得天界的威嚴和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