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戰國中期晚段。長31厘米,寬22.5厘米。帛畫呈長方形,質為深褐色平紋絹,用墨繪成,兼用白粉,但多脫落,以寫
意手法繪人物及龍鳳。畫的主體為一婦女,身著繡有雲紋的廣袖長袍,腰束寬頻,下擺前後分張,像倒懸的牽牛花,雙手合掌,作祈禱之狀。婦女站在一彎月形物之上,應即表示立於龍船之上。婦女姝上方有一夔一鳳。鳳鳥昂首展翅,一足前伸,一足後伸,尾瓴上卷到頭部上方,現得強健有力。鳳鳥前方有一豎垂的龍,一足前伸,另一足已不甚清,尾部捲曲。
繪畫風格
《人物龍鳳帛畫》畫面的下部偏右繪一側身站立的婦女,頭後挽一插有冠飾的髮髻,細腰,身著繡有捲雲紋的寬袖長袍,袍尾曳地,並向兩邊張開,狀如花瓣,細腰上繫著很寬的腰帶。這種造型樣式與青銅器上的人物有相似之處,但因這是絹上線描,更見流暢之韻,人物唇口與衣袖上施點朱色,使畫面增加生機。婦女的兩手向前伸出,彎曲向上,作合掌狀。婦女的前方繪有一隻展翅飛舞的鳳,它引頸抬頭,尾上的兩根翎毛清晰可見,鳳的雙足一前一後,一曲一伸,有力的腳爪呈現出騰踏邁進的姿態。
婦女的前上方,與鳳相對的,是一條體態扭曲、向上升騰的龍(一說為夔),龍頭生有雙角,身上有一道道環形紋飾,雙足張舉。龍和鳳的動態與婦女的靜態形成了對比,全圖將人物置中而周圍留有大量的空間,動態物體卻置於邊緣而沒有多少空間,在空間感覺上造成了一種對比中的和諧,使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完整的作品。畫中勾勒用筆流暢,線條曲直配合得當,用色十分講究,顯得協調並富有裝飾意味,很顯然,作者是經過精心設計處理過的。這是一幅帶有迷信色彩的風俗畫,畫中的婦女在向墓中死者祝福。據史料記載,當時楚國有一種習俗觀念,希望死者靈魂得以超脫,所以也有人認為,畫中婦女就是墓主人,她在祈求龍鳳引導她升入天國,以求得再生。
描繪巫師乘龍升天的情景。巫師寬袍高冠,腰佩長劍,手執僵繩,神情瀟灑地駕馭巨龍。龍首軒昂,龍尾翹卷,龍身為舟,迎風奮進。龍尾之上立有長頸仙鶴,龍體之下有游魚。帛畫中的華蓋飄帶與巫師衣帶隨風飄動,表現巫師乘龍飛升的動勢。正中是一位有鬍鬚的男子,側身直立,手執韁繩,駕馭一條巨龍。龍頭高昂,龍尾上翹,龍身平伏,略似船形。在龍尾上站著一隻鶴,圓目長啄,昂首仰天。人頭上方為輿蓋,三條飄帶隨風拂動。畫幅左下角為鯉魚。人、龍、魚均向左,以示前進方向,連華蓋上的纓絡也迎鳳飄動。整個畫面呈行進狀,充滿了動感。這兩幅帛畫,基本上運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塗,人物則略施彩色。畫面布局精當,比例準確。線條流暢,想像豐富,表現了楚藝術譎怪莫測的獨特風格。畫中人物比例相當準確,使用單線勾勒和平塗於渲染兼用的畫法,技巧已越成熟。人物略施彩色、龍、鶴、輿蓋基本上用白描。畫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發現用此畫法的最早作品。
畫 外 音
龍鳳崇拜:又稱龍鳳呈祥,在畫面上龍鳳各居一半。龍是升龍,張口鏇身,回首望鳳;鳳是翔鳳,展翅翹尾,舉目眺龍,四周祥雲朵朵,一派祥和之氣。
銘旌: 春秋戰國時,人們把畫有死者肖像的畫掛在靈堂受人拜祭,出殯時由執事人用竹竿挑起走在靈柩前,死者靈柩入土後,將帛畫覆蓋在棺蓋上。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