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

紡織

紡織原意是取自紡紗與織布的總稱,但是隨著紡織知識體系和學科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特別是非織造紡織材料和三維複合編織等技術產生後,現在的紡織已經不僅是傳統的手工紡紗和織布,也包括無紡布技術,現代三維編織技術,現代靜電納米成網技術等生產的服裝用、產業用、裝飾用紡織品。所以,現代紡織是指一種纖維或纖維集合體的多尺度結構加工技術 。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手工紡織工具。日常生活中的服裝、安全氣囊和窗簾地毯都是紡織和印染技術的產物。

基本信息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紡織

拼音:fǎng zhī

注音:ㄈㄤˇ ㄓㄧ

英文:Textile

基本解釋

紡織,紡紗,織布,印染,印花...紡織印花...印花圖案...織花...織圖...

“紡織”一詞中的“紡”,字從糸從方。“糸”指“絲線”,“方”指“方國”。“糸”與“方”聯合起來表示“國家統一收購和分配的紗線”。“織”字繁體從糸從戠。“戠”本指軍陣的操演,引申指類似團體操表現的圖案。“糸”和“戠”聯合起來表示“在紡布過程中加入彩色絲線構成圖案”。

紡織,大致分為紡紗與編織兩道工序,中國紡織的起源相傳由嫘祖養蠶冶絲開始,考古則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的考古遺址上發現了骨針,為已知紡織最早的起源,至新石器時代,發明了紡輪,使得冶絲更加便捷,西周則出現了原始的紡織機:紡車、轈車,漢朝時發明了提花機,明朝宋應星編撰天工開物將紡織技術編入其中。

中國最著名的紡織品莫過於絲綢,絲綢的交易帶動了東西方的文化的交流與交通的發展,也間接影響了西方的商業與軍事。

細紗車 朱宣鹹作 細紗車 朱宣鹹作

英國工業革命前期出現了分工細緻的工廠,然而6-8個紡工生產的棉紗只能供給1個織工織棉布,引起所謂的“紗荒”。1765年一位叫做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英國織工發明了一種新式的紡紗機,他用自己女兒的名字命名了這台機器,即著名的珍妮紡紗機。新型紡紗機與的改良與發明帶動了英國紡織業的發展,間接影響了日後印度甘地不合作運動的發生。

引證解釋

指紡紗與織布的總稱。

《墨子·辭過》:“女子廢其紡織而脩文采, 故民寒。”《隋書·列女傳·鄭善果母》:“又絲枲紡織,婦人之務,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明史·黃直傳》:“貧甚,妻紡織以給朝夕, 直 讀書談道自如。” 清吳熾昌《客窗閒話·陸清獻公遺事》:“為利之最厚者,莫如紡織。且人人能為之。”曹禺等《膽劍篇》第四幕:“偶爾有幾點星火,想是婦女們還在紡織。”

起源

中國機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紡織原料多樣化

古今紡織工藝流程發展都是因應紡織原料而設計的,因此,原料在紡織技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國用於紡織的纖維均為天然纖維,一般是毛、麻、棉三種短纖維,如地中海地區以前用於紡織的纖維僅是羊毛和亞麻;印度半島地區以前則用棉花。古代中國除了使用這三種纖維外,還大量利用長纖維——蠶絲。

古式紡織機 古式紡織機

蠶絲在所有天然纖維中是最優良、最長、最纖細的紡織纖維,可以織制各種複雜的花紋提花織物。絲纖維的廣泛利用,大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紡織工藝和紡織機的進步,從而使絲織生產技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紡織技術。

現代紡織

行業現狀

現代紡織 現代紡織

2012年紡織行業增速回落,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增速較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行業500萬元以上項目實際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7793億元,同比增長14.6%,增速比上年回落21.7個百分點,行業新開工項目數同比下降5.5%;紡織行業主營業務收入55747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較上年回落15.9個百分點;利潤總額2943億元,同比增長7.8%,增速較上年回落18.0個百分點。

2012年以來,我國紡織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明顯下降。尤其是對歐洲以及日本市場,這兩個市場是我國紡織產品出口的兩大主要市場,受歐債危機,中日關係的惡化影響,對歐盟和日本市場中所占份額繼2011年再度下跌分別下降11.5%和5.7%。2013年1-10月份,中國紡織品對歐盟出口繼續下降,對日本出口有所回升,但是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

行業增長速度下滑甚至萎縮,業內企業迫切需要謀求轉型,未來行業面臨洗牌。企業轉型面臨幾個方面問題:

首先:提高環保理念。節能減排是未來發展趨勢,紡織行業高污染和不環保問題飽受詬病,對行業發展形成不利,環境污染成為行業發展瓶頸。其次,提升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第三,拓展銷售渠道,2012年以來,行業雖然低迷,但是線上網路銷售依然火爆,大大發揮了其威力。第四,加強成本控制,如新原料的研發利用,重新建立市場競爭優勢。第五,開發多樣化、差異化產品,滿足市場需求,擺脫行業內產品同質化嚴重的狀態。

紡紗系統

粗梳毛紡系統、精梳毛紡系統

一、粗梳毛紡系統產品包括:粗紡呢絨類、毛毯、地毯、工業用呢;

羊毛的初加工→和毛、加油→梳毛→細紗。

1)羊毛的初加工作用:對不同質量的原毛先進行區分,再採用一系列機械、化學方法,除去原毛中的各種雜質;

2)和毛、加油作用:減小摩擦,防止靜電;

3)梳毛作用:徹底梳松混料;使混料中的各種纖維充分混合;去除草雜、死毛及粗硬纖維;使纖維逐步伸直平行;將毛網製成粗紗;

4)細紗作用:將粗紗紡製成具有一定強力、一定重量、一定質量要求的細紗

二、精梳毛紡系統產品包括:精紡毛織品、絨線(含針織絨紗)、長毛絨

制條(混合、加油→梳毛→1~3 道交叉針梳機→直型精梳機→條筒針梳機→復洗機→未道針梳機)→前紡(混條機→4~5道針板粗紗機→針輪(或皮圈)粗紗機→後紡(環錠細紗機→絡筒機→併線機→捻線機)

主要工藝流程:①毛條制條(由原料到毛條);②前紡(由毛條到粗紗);③後紡(由粗紗到合股毛紗)。

織布系統

1.三原組織:平紋組織、斜紋組織、緞紋組織

2.變化組織:以原組織為基礎,加以變化而獲得各種不同的組織。

3.聯合組織: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組織按各種不同的方法聯合而成的新組織。

4.複雜組織:複雜的經緯紗中,至少有一種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系統的紗線組成。

行業建議

針對當前紡織行業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建議

一是:應切實解決棉價差問題,儘快解決國內外棉價差的問題既是加快紡織行業趨穩回升的重要措施,也是避免我國紡織服裝業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的有效手段。建議儘快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縮小國內外棉價差,避免棉價差繼續拉大,減輕棉紡織企業負擔。

二是: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扶持。紡織中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建議繼續落實國家各項針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措施,隨時關注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及時為中小微企業排憂解難,提升中小企業的競爭力。

三是:繼續支持行業轉型升級。繼續支持紡織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提高行業產品附加值,從根本上提升行業競爭力。

各紡織機

紡墜

紡墜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於紡紗的工具,它的的出現至少可追溯到新時石器時代。出土的早期紡輪,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經簡單打磨而成,形狀不一,多呈鼓形、圓形、扁圓形、四邊形等狀,有的輪面上還繪有紋飾。

紡墜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紡織生產,對後世紡紗工具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並且它作為一種簡便的紡紗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幾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紀,西藏地區一些遊牧藏民,仍在用它紡紗。

紡車

古代通用的紡車按結構可分為手搖紡車和腳踏紡車兩種。手搖紡車的圖像數據在出土的漢代文物中多次發現,說明手搖紡車早在漢代已非常普及。腳踏紡車是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最早的圖像數據是江蘇省泗洪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石。手搖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手,操作時,需一手搖動紡車,一手從事紡紗工作。而腳踏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腳,操作時,紡婦能夠用雙手進行紡紗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紡車自出現以來,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紡紗機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區仍然把它作為主要的紡紗工具。

水力大紡車

古代紡車的錠子數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為5枚。宋元之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各種傳世紡車機具的基礎上,逐漸產生了一種有幾十個錠子的大紡車。大紡車與原有的紡車不同,其特點是:錠子數目多達幾十枚,及利用水力驅動。這些特點使大紡車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適應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以紡麻為例,通用紡車每天最多紡紗3斤,而大紡車一晝夜可紡一百多斤。紡績時,需使用足夠的麻才能滿足其生產能力。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要發明,如單就以水力作原動力的紡紗機具而論,中國比西方早了四個多世紀。

踏板織機

踏板織機是帶有腳踏提綜開口裝置紡織機的通稱。踏板織機最早出現的時間,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說明。研究者根據史書所載,戰國時期諸侯間饋贈的布帛數量比春秋時高達百倍的現象,及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織機的漢畫象石等實物史料,推測踏板織機的出現可追溯到戰國時代。到秦漢時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已普遍使用。織機採用腳踏板提綜開口是織機發展史上一項重大發明,它將織工的雙手從提綜動作解脫出來,以專門從事投梭和打緯,大大提高了生產率。以生產平紋織品為例,比之原始織機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時可織布0.3至1米。

織品染色

中國古代用於著色的材料可分為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後者為古代主要的染料。礦物顏料著色是通過粘和劑使之粘附於織物的表面,但顏色遇水即容易脫落。植物染料則不然,染制時,其色素分子是通過與織物纖維親合而改變纖維的色彩,所著之色雖經日曬水洗,均不易脫落或很少脫落。

古代常用的礦物植物染料實在多不勝數,古人根據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創造的染色工藝計有:直接染、媒染、還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種和工藝方法的多樣性使古代印染行業的色譜十分豐富,古籍中見於記載的就有幾百種,特別是在一種色調中明確地分出幾十種近似色,這需要熟練地掌握各種染料的組合、配方及改變工藝條件方能達到。

主要織品

中國紡織,歷史悠久。紡織產品可歸納為刺繡、絲綢、服飾和地毯四大品種。這四大品種,製作工藝各不相同,風格獨具,下面分別對它們作簡單介紹。

刺繡

刺繡作為手工藝的刺繡,是在一般縫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穿針引線縫製衣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

中國刺繡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針,而且有了紡織。中國的刺繡,數千年來大體上是沿著這樣一條線發展的:先是刺繡衣裳,又擴展到刺繡起居的日用品,以後才上升到刺繡觀賞品。分作兩類,即刺繡生活用品和刺繡書畫。

刺繡是一種原發性的藝術,是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創造出來的。刺繡質樸純真,表現出刺繡藝人內在的深情。

絲綢

絲是蠶在結繭時所吐出的一種液體,由絲蛋白和絲膠經過空氣凝固而成。絲的性能優良,韌性大而且彈性好。一條蠶可吐絲1000米長左右。養蠶繅絲,絲織刺繡,成為中國古代婦女的主要勞動。一條小小的蟲兒竟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起了那么大的作用,並引起全世界的震動。

中國的絲織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根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中國的絲織物開始於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年代約在公元前2735-2175年。

中國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是兩個鼎盛期。在絲織方面也是空前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並有許多實物流傳下來。長期以來,中國不但是發明絲綢的國家,並且是有這種手工業的唯一國家。由於高級絲織品的向外輸出,中國被世界各國譽為"絲 國"。

所稱的"綢",是絲織物類稱。綢,質地較細密,但不過於輕薄,有生織、熟織、素織、(平紋上起簡單花紋)之分。

中國絲織物的圖案花紋,一開始就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景象。不論小花、大花、單色、彩色,也不論幾何自然形,都適應著絲物結構和實際用途,並且且又與同時代的藝術裝飾相映照。中國傳統的工藝裝飾圖案,在題材和內容上不僅講究形式的美感,更強調吉祥的含義。那些辟邪驅惡的命題也是為了平安納福。

絲綢錦緞,以其華美高貴的品質贏得了全人類的珍愛,又以各種不同的織造技藝使其繁雜多樣,加之風格獨異的藝術匠心,因而造就了三千年的輝煌。

分類

按照加工材料分

棉紡絲綢加工麻紡毛紡化纖

也可以按照織造的方法分為:

針織機織無紡

各道工序都有化學加工存在,不過存在化學加工最多的要數化學纖維工業和染整工業。

常用概念:

1.經向、經紗、經紗密度——面料長度方向;該向紗線稱做經紗;其1英寸內紗線的排列根數為經密(經紗密度);

2.緯向、緯紗、緯紗密度——面料寬度方向;該向紗線稱做緯紗,其1英寸內紗線的排列根數為緯密(緯紗密度);

3.密度——用於表示梭織物單位長度內紗線的根數,一般為1英寸或10厘米內紗線的根數,中國國家標準規定使用10厘米內紗線的根數表示密度,但紡織企業仍習慣沿用1英寸內紗線的根數來表示密度。如通常見到的“45X45/108X58”表示經紗緯紗分別45支,經緯密度為108、58。

4.幅寬——面料的有效寬度,一般習慣用英寸或厘米表示,常見的有36英寸、44英寸、56-60英寸等等,分別稱作窄幅、中幅與寬幅,高於60英寸的面料為特寬幅,一般常叫做寬幅布,當今中國特寬面料的幅寬可以達到360厘米。幅寬一般標記在密度後面,如:3中所提到的面料如果加上幅寬則表示為:“45X45/108X58/60"”即幅寬為60英寸。

5.克重——面料的克重一般為平方米麵料重量的克數,克重是針織面料的一個重要的技術指標,粗紡毛呢通常也把克重作為重要的技術指標。牛仔面料的克重一般用“盎司(OZ)”來表達,即每平方碼面料重量的盎司數,如7盎司、12盎司牛仔布等。

6.色織——日本稱做“先染織物”,是指先將紗線或長絲經過染色,然後使用色紗進行織布的工藝方法,這種面料稱為“色織布”,生產色織布的工廠一般稱為染織廠,如牛仔布,及大部分的襯衫面料都是色織布。

紡織品的分類

一.按不同的加工方法分類

1.機織物:由相互垂直排列即橫向和縱向兩系統的紗線,在織機上根據一定的規律交織而成的織物。有牛仔布、織錦緞、板司呢、麻紗等。機織物分類方法很多。

(A)按組成機織物的纖維種類分為純紡織物、混紡織物和交織物。

純紡織物——指經緯用同種纖維純紡紗線織成的織物,此種織物的性能主要體現了纖維的特點。如純棉織物的經緯紗都是棉紗(線)如純棉卡其21X21/108X58,粘膠纖維織物的經緯紗都是粘膠纖維紗線。:混紡織物——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品種的纖維混紡的紗線織成的織物,如棉麻混紡、滌棉混紡、毛滌等等,它們的最大特徵是在紡紗過程中將纖維混合在一起(一般在紡紗的前道“開清棉工序”中混合纖維)。

交織織物——指經緯向使用不同纖維的紗線或長絲織成的織物,比如經向用錦綸長絲、緯向用粘膠的錦粘交織面料經向用真絲緯向用毛紗的絲毛交織物等。

(B)按組成機織物的纖維長度和細度分為棉型織物、中長織物、毛型織物與長絲類織物。

棉型織物——棉纖維的長度在30毫米左右,在這個長度的纖維構成的紗線為棉型紗線(為了與棉纖維混紡,化纖要切成這個長度——棉型化纖),用這種紗線構成的織物為棉型織物

毛型織物——羊毛的長度大概在75毫米左右(不同品種相差比較大),在這個長度的纖維構成的紗線為毛型紗線(為了與毛纖維混紡,化纖要切成這個長度——毛型化纖),用這種紗線構成的織物為毛型織物。

中長型織物——介於棉型與毛型長度之間的纖維,稱做中長纖維,構成的紗線叫做中長纖維紗線,用這種紗線構成的織物為中長型織物。

長絲型織物——用長絲織成的織物,如人造絲織物、滌綸絲織物。

(C)按組成機織物的組織結構分為平紋、斜紋、緞紋與其它組織。織物組織概念前面已經談及過,這裡不在贅述。

(D)按組成機織物的用途分為服裝用、家紡、產業用布等。

2.針織物:由紗線編織成圈而形成的織物,分為緯編和經編。

a、緯編針織物是將緯線由緯向餵入針織機的工作針上,使紗線有順序地彎曲成圈,並相互穿套而成。

b、經編針織物是採用一組或幾組平行排列的紗線,於經向餵入針織機的所有工作針上,同時進行成圈而成。針織物主要分為兩類:緯編針織物和經編針織物兩大類。緯編針織物用於毛衫和襪子等,經編針織物常用做內衣面料,手工編制也是緯編的編制方法。緯編中,紗線是從機器的一邊到另一邊做橫嚮往復運動(或圓周運動),配合織針運動就可以形成新的針織線圈。緯編針織物紗線走的是橫向,織物的形成是通過織針在橫列方向上編織出一橫列一橫列的上下彼此聯結的線圈橫列所形成的。一橫列的所有線圈都是由一根紗線編織而成的。緯編針織物可以在橫機或圓機上完成。經編是在經向上的一組經紗做縱向運動,配合織針運動形成新的針織線圈。經編針織物和生產它們的經編機,與緯編織物和生產緯編織物的緯編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紗線在經編織物中是經向編織的,就象機織物的經紗一樣,由經軸供紗,經軸上卷繞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紗線,與機織中的經軸類似。紗線在經編織物中的走向是經向的。在一個橫列中形成一個豎直的線圈,然後斜向移動到另一縱行,在下一個橫列中形成另一個線圈。紗線在織物中沿長度方向從一邊到另一邊呈“之”字形前進,一個橫列中每一個線圈都是有不同的紗線編制而成的。針織品中當以緯編針織物所占比重最大。緯編針織物主要有基本緯編針織物(平針織物又稱緯平、羅紋織物、雙反面針織物)、特殊緯編針織物(雙羅紋針織物、雙面針織物、長毛絨、針織毛圈、針織天鵝絨等等)經編針織物主要有經平、經絨與經平絨之分

3.非織造布:將鬆散的纖維經粘合或縫合而成。主要採用粘合和穿刺兩種方法。用這種加工方法可大大地簡化工藝過程,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二.按構成織物的紗線原料分類

1.純紡織物:構成織物的原料都採用同一種纖維,有棉織物、毛織物、絲織物、滌綸織物等。

2.混紡織物:構成織物的原料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種類的纖維,經混紡而成紗線所製成,有滌粘、滌腈、滌棉等混紡織物。

3.混並織物:構成織物的原料採用由兩種纖維的單紗,經併合而成股線所製成,有低彈滌綸長絲和中長混並,也有滌綸短纖和低彈滌綸長絲混並而成股線等。

4.交織織物:構成織物的兩個方向系統的原料分別採用不同纖維紗線,有蠶絲人造絲交織的古香緞,尼龍和人造棉交織的尼富紡等。

三.按構成織物原料是否染色分類

1.白坯織物:未經漂染的原料經過加工而成織物,絲織中又稱生貨織物。

2.色織物:將漂染後的原料或花式線經過加工而成織物,絲織是又稱熟貨織物。

四.新穎織物分類

1.粘合布:由兩塊互相背靠背的布料經粘合而成。粘合的布料有機織物、針織物、非織造布、乙烯基塑膠膜等,還可將它們進行不同的組合。

2.植絨加工布:在布料上布滿短而密的纖維絨毛,具有絲絨風格,可作衣料和裝飾料。

3.泡沫塑膠層壓織物:是將泡沫塑膠粘附在作底布的機織物或針織物上,大多用作防寒衣料。

4.塗層織物:在機織物或針織物的底布上塗以聚氯乙烯(PVC)、氯丁橡膠等而成,具有優越的防水功能。

織物的縮水

1.織物的縮水率

織物的縮水率是指織物在洗滌或浸水後,織物收縮的百分數。一般來說,縮水率最大織物是合成纖維及其混紡織品,其次是毛織品、麻織品,棉織品居中,縮水較大,而最大的是粘膠纖維、人造棉、人造毛類織品。

2.織品產生縮水的因素:

① 織物的原材料不同,縮水率不同。一般來說,吸濕性大的纖維,浸水後纖維膨脹,直徑增大,長度縮短,縮水率就大。如有的粘膠纖維吸水率高達13%,而合成纖維織物吸濕性差,其縮水率就小。

② 織物的密度不同,縮水率也不同。如經緯向密度相近,其經緯向縮水率也接近。經密度大的織品,經向縮水就大,反之,緯密大於經密的織品,緯向縮水也就大。

③ 織物紗支粗細不同,縮水率也不同。紗支粗的布縮水率就大,紗支細的織物縮水率就小。

④ 織物生產工藝不同,縮水率也不同。一般來說,織物在織造和染整過程中,纖維要拉伸多次,加工時間長,施加張力較大的織物縮水率就大,反之就小。

歷史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紡織業在中國既是傳統產業,也是優勢產業,為國民經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改革,使紡織業面臨的問題進一步凸現,如企業的重組,勞動生產率的低下,設備的陳舊和技術的落後,等等。然而,紡織工業仍然是一個大產業並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1999年紡織工業出口順差320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順差的70%。據2000年數字統計,紡織業產業工人1300萬,占全國產業工人13%,固定資產占全國的11.4%;而江蘇省紡織工業出口創匯達74億美元,占順差淨值16億美元的94%。全國近13億人口,其衣用和裝飾用紡織品離不開紡織工業。

據測算,中國加入WTO後最大的受益者是紡織行業:7年內紡織行業上崗人數估計增加23%;在未來5年裡,中國紡織工業總產值將每年以6。5%的平均速度增長;到2005年,紡織纖維年加工總量將達到1425萬噸,人均年消費量將達到7.8公斤左右;紡織服裝年出口創匯將達到650億美元;行業科技進步對產值增長的貢獻率有望達到60%以上。

二十一世紀貿易體制的主要變化有:一方面,關稅的不斷降低,非關稅貿易壁壘的不斷減少,必然出現西方已開發國家以其高新技術產品直接衝擊開發中國家;另一方面,已開發國家利用技術優勢,設定繁多的技術規定和標準,形成各種無形的技術、標準壁壘,限制開發中國家的產品進入他們的市場。

手工紡織

世界各個地區開始紡織生產的時間遲早不一。大約公元前5000年,世界各文明發祥地區都已就地取材開始了紡織生產。如北非尼羅河流域居民利用亞麻紡織;中國黃河、長江流域居民利用葛、麻紡織;南亞印度河流域居民和南美印加帝國人民均已利用棉花紡織;小亞細亞地區已有羊毛紡織。這個時期的原始紡紗工具紡專和原始織機零件已在中國河北、浙江,南亞印度河流域和北非埃及等地區出現。紡專有豎式和臥式兩種。希臘保存的公元前550年的花瓶上,有用吊式紡專紡羊毛的古代手紡圖象,中國西南部少數民族則保存了倚膝立地豎式紡專紡紗的古代工藝。南美安第斯地區則把臥式紡專放在腿上紡紗。原始織機有懸掛式和平鋪式兩種,平鋪式織機的兩根軸用四根木樁固定於地面上,稱地織機。埃及出土公元前4000年的陶碟上繪有這種地織機的圖象。還有一種織工用雙腳抵經軸的平鋪式織機,而把織軸縛於腰間者,是原始腰機。秘魯出土公元前 200年的陶碗上繪有古老的原始腰機圖象。懸掛式織機的經軸掛在上面,經紗靠自身重量或懸吊小錘自然下垂,依次織入緯紗。北美奧傑布韋部落曾用這種織機編織麻袋,稱豎織機。另有一種狹幅的織帶機用方形或多邊形綜板開口,稱綜板織機。在埃及公元前 900年、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公元前 200年的遺物中都曾發現這種織機。原始織機最初是直接用手指分開經線,後來改用棍子開口兼打緯。這種棍子逐漸演化,在形狀、粗細和功能上有了區別,即有了綜竿(或綜桿)、分經棍和打緯刀的分工。綜竿也由一根發展到數根或十數根,以適應織花紋的需要。位置也從兩組經紗之間移到經紗平面上方,繞於竿上的綜環則下垂而逐一套在一組經紗的每一根上,形成吊綜竿。這種吊綜竿加上外框就是後來廣泛使用的綜框。墨西哥格雷羅和北美洲西南普韋布洛地區的傳統豎織機上還保存著這種早期樣式的綜框。

人類在舊石器時代已使用礦物顏料著色,如中國山頂洞人和歐洲克羅馬農人。世界很多地方都發現了古代著過色的織物。中國在公元前3000年已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藍、菘藍、紅花等。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使用茜草和靛藍;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藍和紅花;秘魯地區居民很早就掌握製取蟲紅染料的方法。

新石器時代的紡織產品主要是各種短纖維織物。如北非尼羅河流域的亞麻織物;南亞恆河、印度河流域的棉織物;南美華加普利安特地區的棉、毛交織布和瑪雅人織制的棉、劍麻交織布;裏海、愛琴海沿岸和西亞兩河流域的毛織物;中國黃河、長江流域的絲織物。在這些織物上,有的用手繪花紋,有的用織紋構成簡單圖案,有的用刺繡。有人認為高加索地區的古代居民甚至已有了原始印花。

手工機器

原始手工紡織生產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進,各地區或先或後地出現了由原動機件、傳動機件和工作機件三部分組成的手工紡織機器,如手搖紡車、繅車、腳踏織機等。儘管原始紡織工具紡專和原始腰機等還在部分地區繼續沿用,但由於手工紡織機器的配套,各先進地區進入了手工機器紡織的歷史時期。手工紡織機器通過傳布、交流而逐步完善。最後,隨著較完整的工作機件的產生,為轉變到集中性動力機器大工業生產準備了技術條件。

中國在大約公元前500年已基本完成手工紡織機器的配套(見中國紡織史)。古代埃及也曾使用亞麻紡車。在織機方面,中國以外各地除朝鮮、日本、波斯(今伊朗)、中亞等地外,進展較慢。挪威奧斯陸出土公元 9世紀的綜板織機配有52片木棕板。而在公元 1200年前後兩片綜的腳踏織機才在其他地區逐漸廣泛使用。

16世紀以後,歐洲手工紡織機器開始有了較大的改進。1533年德國J.于爾根製成裝有翼錠和筒管的手工紡車,使加拈和卷繞動作可以同時連續進行,使紡車的生產率大大提高。1764年英國J.哈格里夫斯製成豎式8錠珍妮紡車,把預先製成的纖維條用羅拉餵入,從而擺脫了餵入纖維時的手工方式。不久,手工操作的翼錠式羅拉紡紗車和走錠紡紗車相繼出現。

織機在歐洲直到17世紀仍多沿用比較原始的形式。如法國生產著名的提花毯的戈布蘭織機(圖6)仍使用綜竿和分經棍。18世紀以後,織機在歐洲取得較大的改進。1733年英國J.凱發明手拉機件循筘坐投梭的裝置(飛梭),其後升降梭箱也創造出來。這是繼腳踏提綜之後的又一個劃時代的發明。中國花本提花機(花樓機)經歐洲人逐漸改進,到18世紀末法國J.M.賈卡製成人力發動的紋板提花機。1589年英國W.李製造出手工針織緯編機,1775年英國人J.克雷恩製成針織經編機。

染整的機械化進展更晚。手工生產方式延續了更長的時間。古印度人在 4世紀前後掌握了扎結染色,古埃及人在 9~10世紀學會了蠟防染色。這兩個地區很早就已使用模版印花。歐洲在12世紀以前印花技術只在少數地區流傳,如西歐的萊茵蘭。到17世紀德國人學會蠟防染色,英、法、荷蘭等居民則學會用茜草媒染。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歐洲開始出現滾筒印花。1785年英格蘭人T.貝爾綜合前人成果研製成功滾筒印花機,使印花生產達到連續化。

在紡織產品方面,中國古代彩色提花的織錦技術對日本、波斯、羅馬等地影響很大。印度公元前 300年生產的精美印花棉織物麥斯林薄紗對歐洲也頗有影響。波斯織品在公元前 4世紀已享盛名。薩珊王朝(229~651)時期以絲、毛為原料的斜紋重緯多彩提花織物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歡迎。埃及在 3~12世紀生產的以亞麻和毛為原料的提花掛毯,7~10世紀秘魯的棉經、駝羊毛緯的蒂華納科織物,10~12世紀拜占廷的織物,巴格達、敘利亞、埃及和西班牙的伊斯蘭教主題紋樣的織物都曾廣泛流行。12世紀以後,波斯和義大利開始生產天鵝絨(見漳絨)。13~14世紀受中國紋樣影響的義大利盧卡絲織物、法國毛織掛毯、英國刺繡絲織品等,成為歐洲最著名的品種。16~17世紀波斯天鵝絨和栽絨地毯,義大利和佛蘭德亞麻單色提花織物,法國里昂絲織物、絲織掛毯、針織花邊等相繼盛行。印度的印花棉布在歐洲也極流行。這個時期日本產品在中國、印度等產品的影響下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風格,如著名的友禪染等。

18世紀下半葉,產業革命首先在西歐的紡織業開始,機器把工人的手從加工動作中初步解脫出來,為利用動力驅動的集中性大工業生產方式準備了條件。

紡織生產機械化 18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步建立,貿易大為發展。殖民地的占領,又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基地和銷售市場。手工紡織機器工作機件的一系列改進,使得利用各種自然動力代替人力驅動的集中生產成為可能。18世紀70~80年代歐洲廣泛利用水力驅動棉紡機器。到1788年英國就有了143個水力棉紡廠。18世紀末,紡織廠開始利用蒸汽機。從此家庭手工業生產逐步被集中性大規模工廠生產所代替。

紡織生產的大工業化,反過來又促進了紡織機器更多的革新與創造。1825年英國R.羅伯茨製成動力走錠紡紗機,經不斷改進,逐漸推廣使用。1828年更先進的環錠紡紗機問世,經過不斷改進,得到廣泛使用,到20世紀60年代幾乎完全取代了走錠紡紗機。自從翼錠和環錠的發明,使加拈和卷繞兩個動作可以同時連續進行,這比走錠紡紗機上加拈和卷繞交替進行提高了生產率。但是加拈和卷繞工作是由同一套機構(翼錠或環錠)完成的,這就限制了成紗卷裝的尺寸。卷裝尺寸與機器運轉速度之間產生了矛盾,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把加拈和卷繞分開,各由專門機構來進行。20世紀中葉,各種新型紡紗方法相繼產生,如自由端加拈的轉杯紡紗、靜電紡紗、渦流紡紗、包纏加拈的噴氣紡紗、假拈並股的自拈紡紗等。

織造方面自從1785年動力織機出現後,1895年製成了自動換紆裝置(見自動換紆織機),1926年製成了自動換梭裝置(見自動換梭織機),織機進一步走向自動化。但是引緯還是利用梭子。為了引入很輕的一段緯紗,要讓重幾百到上千克的梭子來回迅速飛行,是能源的極大浪費。20世紀上半葉,相繼出現了不帶紆管的片梭織機,用細長桿插入緯紗的劍桿織機、用噴水、噴氣方法入緯的噴射織機等,這就有可能從根本上消滅梭子,從而取消卷緯工序,同時大大提高織機速度,降低噪聲。但是打緯還是無法避免,因此織機仍是往復式的,噪聲和速度的限制還不能突破。循環運動的圓型織機尚在研究之中。

發展情況

中國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中,提出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產業用紡織品將作為紡織工業的重點發展,這無疑為該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原動力。

中國是紡織品生產和出口的大國,中國紡織行業自身經過多年的發展,競爭優勢十分明顯,具備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鏈,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眾多發達的產業集群地應對市場風險的自我調節能力不斷增強,給行業保持穩健的發展步伐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2008年1-2月,中國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270,235,318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6.44%;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255,274,90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7.08%;實現累計利潤總額7,551,66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7.14%;截至2008年2月底,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為28,174家。

在出口方面,2007年1-12月,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達1712.06億美元,同比增長18.9%,比2006年同期回落6.3個百分點。其中,紡織品出口561.04億美元,同比增長14.99%;服裝出口1151.02億美元,同比增長20.93%。

從國際環境看,國際市場仍有較大拓展空間和機遇。隨著2007年底中歐紡織品設限到期、2008年底中美紡織品配額設限結束,中國紡織品無配額時代即將來臨,約占全球紡織品市場60%以上份額地區全面開放,將會給中國紡織品貿易帶來巨大機遇。而未來幾年世界經濟仍將處於上升區間,必將促進國際貿易的增長,這將給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帶來有利的國際市場保障。

從國內經濟環境看,國內需求將成為行業增長的重要驅動力。80%左右的中國紡織品在國內消費。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居民收入的穩定提升,將拉動內需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紡織企業應克服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及出口退稅調整的困難,抓住紡織行業發展的機遇,提高產業的集中度,遏制低效產能的盲目擴張,加大特色產業園區的建設,加強自主創新的步伐,提升中國紡織行業的品牌建設,進行產業調整和升級。使中國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跨進。

行業現狀

全球紡織業市場前景不確定性日益增高,這與全球信用危機以及美國、歐盟經濟成長減緩的趨勢一致,將對服裝零售業帶來衝擊。美元急貶、原油價格跌宕起伏以及中國紡織品輸歐即將解除設限,都宣告著重大的改變。受美國經濟走緩的影響,企業銷售將出現衰退現象。而由於美、歐可能實施新的貿易壁壘,因此全球紡織業採購可能出現大幅變更的趨勢。另外,還有不到3個月,針對紡織服裝製品的配額制度就將結束。這一國際紡織、服裝貿易制度的變化是紡織服裝企業面臨的最新挑戰,這不僅帶了希望和機遇,同時也帶了極大風險。

伴隨國際市場的需求不斷萎縮,給許多紡織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2008年,中國紡織業正遭受著近十年來最艱難的一年。受美國次貸危機、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貨幣政策從緊、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多種因素影響,紡織行業行業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眾多紡織行業生產企業陷入了生產經營困難的窘境,掙扎在虧損的邊緣,企業紛紛倒閉,停產、半停產的更多。這些,已給紡織行業構成嚴峻挑戰。儘管紡織的出口退稅率有所提高,但國家淘汰低層次產品和企業的決心沒有改變。自主創新、節約成本,才是紡織行業走出困境的良方。

面料行業下游需求企業主要是服裝鞋帽企業,受益於經濟體制改革、居民收入增長、經濟全球化以及技術進步等因素,中國紡織行業隨著服裝鞋帽市場規模的迅速成長保持著高速穩定增長。

2011年,中國大部分紡織服裝企業生產穩定,紡織服裝產業銷售產值保持高增長水平。其中,紡織服裝、紡織面料鞋和制帽行業所著比重分別為94.18%、4.15%和1.67%。紡織服裝製造企業仍是面料需求最大的採購方。2011年中國紡織服裝產量達到254.20億件,同比增長8.14%,其中針織服裝的產量達121億件,同比增長6.13 %。針織面料因為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在服裝市場所占比重有所增長。同時,中國是世界公認的製鞋生產大國、消費大國。2011年中國年產紡織鞋95.27億雙,同比增長17.51%。中國鞋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65%,但內銷比重僅為15%。2011年中國制帽行業共生產各種帽子4.52億打,同比增長9.61%。

受歐美經濟不景氣影響,2011年,中國有35.16%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響;全年出口貿易直接損失622.59億美元,占同期出口額的3.27%。其中紡織行業名列第五位,占直接損失總額的8.9%。歐美的貿易保護主義迫使中國紡織行業轉型升級,在紡織用品出口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內需市場的釋放無疑將為中國紡織面料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在國家紡織產業升級的戰略推動下,2011全年紡織業投資額為3669億元,比上年增長30.9%;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投資額為2267億元,比上年增長43%。可見,紡織企業技術水平和研發、環保方面的投入在不斷增長。未來幾年,中高端休閒面料、功能性面料的需求將不可避免的迎來高速增長。

進出口分析

中國紡織行業的總量規模增速總體呈現逐步放緩的走勢。2013年,中國纖維加工總量達到4850萬噸,與2010年相比較增長17.4%,年均增長5.5%,而本世紀第一個十年,即2001~2010年,年均增速達到11.7%。增速下降6.2個百分點。2013年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為2921億美元,較2010年增長37.8%,年均增長11.3%,較此前十年15.1%的年均增速放緩3.8個百分點。2011~2013年,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12%,較此前十年下降6.8個百分點;資產總額年均增長9%,較此前十年下降3.1個百分點。

從2011年到2014年前8個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按不變價同比分別增長10.7%、10.8%、8.3%和7.4%,2014年的前8個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主要指標已全面進入個位數的增長,其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8.2%,出口增長5.7%。數據變化表明,中國紡織行業已經進入由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變化的周期,開始了深度調整結構、加快轉型升級的歷史新階段。

家紡

家紡主要產品有:毛巾系列,方巾及童巾系列,浴巾系列,枕巾系列,童被系列,毛巾被系列,毛巾禮盒系列和套巾系列產品。均可稱其為家紡用品。種類多,花樣各異。

即家用紡織品,有些人又叫它軟裝飾。我們的說法,就是紡織行業經過發展,可以分為三大塊,其中服裝為一塊,產業用紡織品為一塊,那么剩下的紡織品,就都是家紡。包括床品,毛巾,地毯,布藝,戶外等。

中國家紡行業發展非常迅猛,僅僅依靠自身產品的提升,已經遠遠不能準確與高效的擴大市場占有率,對於國內很多家居紡織品企業在以出口和貼牌生產份額減少的形式下,快速的進行自主品牌發展與品牌建設,在整個家紡行業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了當務之急。家紡行業的視覺行銷迫在眉睫,而家居陳設恰恰可以迅速提升品牌文化、促進銷售。

進入2008年,家紡面料、家具、房地產等家居市場迎來了自己新的“春天”。相繼舉辦的各種國際家具家居展會就像一個故事美好的開篇,讓我們從新年的開始就一下子融入了“家”的世界。而“家”這個主題,也為我們的家居陳設送來了發展的良機和平台。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的確是中國所有行業對外展示的一次難得機遇。當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這個國家的時候,我們更加有理由把自己的“視窗”打造地更加完美。而家居陳設師,作為“眼球經濟”的專家則注定要成為正在蓬勃發展的家具行業的重要角色。

另一個契機則來自於我們身邊不斷升級的“賓至如歸”式的服務。無論是餐廳、酒吧、咖啡館這樣的休閒場所,或是SPA、健身俱樂部、會所這樣的高檔消費場所,都在空間的布置以及陳設品和陳設方式上煞費苦心,就是要為來到這裡的人營造一種“家”一般的自然且舒適的消費環境。不但如此,如今連銀行、保險公司這樣的機構也成為了家居陳設熱情的“追逐者”,而家居陳設師則成為幫助他們實現真正“VIP級服務”的專家。

種種契機無疑宣告了“家居陳設時代”的到來,它日漸成為人們自然需求的同時,更以豐富而龐大的客戶群,為家居陳設師們創造了無限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無處不在的機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