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源村

何源村

史哉金紫,與縣邑共齡,美哉何源,媲雲錦尤勝20。 繼傳十六,人皆辟穀。 牛背西風,蒼山一曲。

基本信息

何源簡介

何源村位於江西省金谿縣何源鎮東部,距縣城35公里,距道教發源地江西龍虎山風景區10公里,落於金谿縣何源天門嶺風景區內。村後靠後龍山,前面三港水及崖山天門嶺,三港水由天門嶺三大峽谷泉流匯成,合青田港,仙岩港,入東鄉(《清史稿撫州府》)。自東南向西北流入白塔河,而後匯入信江水系。崖山屬於武夷山脈東北端天旭山山麓。《明史》載“金溪府東南。東有金窟山,舊產金。又有雲林山,跨撫、信、建昌三府境。又有崖山,接貴溪縣界。”其主要有崖山筆架峰,騎馬扛、天門嶺,三老峰。與貴溪縣仙岩、龍虎諸峰,皆參差相接。處中亞熱帶,海拔高度500~1363米,相對高度在300米以上。其中以筆架峰為最,1363.4米,天門嶺1230.4米,中源寺峰1131米。村口密林曰“包山”,有百年羅漢松,四季常青,南宮琦《何源村賦》言:“蠶桑之種,煙炊裊裊,鶴棲羅漢之松,賦民之高齡;孝悌之行,林風淡淡,棺停高山之壁,寄仕之洪運。”何源村主要姓氏為何姓,另有小數黃、蔡、趙等。建村在宋朝,其何氏祖若訥公為金紫光祿大夫、招討大將軍、征西侯何升七世孫,光遠公長子,其父光遠公因不受寧詔隱寓上幕鎮之忘仙觀,命其六子散居各地,若訥於是遷饒安河源建村。何源村佛道盛行先後有東峰寺、中宮院、茶園寺、關公廟、中源寺等佛教寺院,亦有天師草堂、五福觀等道教宮觀。“蜀僧豢龍東秀谷;仙客騎鶴西天門”一聯便是指劉中宮張應韶何源村兩位佛道代表人物。

歷史沿革

禹貢揚州之域,天文斗野,春秋戰國雜隸吳楚,唐屬饒之

何源老門樓何源老門樓
安仁。淳化五年陛撫州金溪場為縣,割饒安之永和鄉入金溪,由是何源屬金溪。東界貴溪梅潭四十里,南界高山鄧五里,西界三港口(今作三江口)五里,朱坊十里,北界貴溪上清廿五里。清代何源為白馬永和鄉,屬四十六都。民國23年(1934年)屬孔坊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第五區,1985年屬黃通人民公社和溝樹墾植場,後社場合一改稱黃通綜合墾植場,1961年屬剡坑和孔坊公社。1969年屬何源公社,1984年屬何源鄉,2001年屬何源鎮。

旅遊資源

景點總述:

何源村三山環抱,一水曲流。集峽谷、瀑布、暗泉、涯洞、原始植被、峰叢絕壁、溪流奇石為一體的人間仙界。神奇秀麗,幽深神秘。由山水林泉洞藤瀑石為一體,具有秀奇險幽奧野的景觀特色。

主要景點:

崖山全景、龍鬚井白水井、仙人墓、中宮院舊址、東峰寺、茶園寺、高冠峰、筆架峰、筆架山、叼竹鷹、跑馬崗、蒸蓋嶺、仙女潭、涼水坑、訪師岩、五疊泉、玉女瀑、磜瀑、七級瀑布、神龍潭、烏龍潭、楊沙潭、楓樹潭、三神壁合、峭壁懸洞、龍嘯九天、秀瀑幽潭、水簾幽洞、險崖飛瀑、十里絕壁、飛

瀑留珠、竹林望曉、三港水、豬精斷耳石……
崖山全景:站在何源村,首先看到的便是崖山全景,其高十五里,周回六十里,隆豐雄壯,斗絕萬山,而深谷荒原,奧演幽深。
筆架峰:筆架峰高聳,海拔1363.4米,為金貴兩縣之巔,形神具備,較黃山筆架峰、深圳筆架峰、井岡山筆架峰有過之而無不及。
高冠峰:俗稱雞冠石、雞尖石,該石圍千米,高400米,聳立於懸崖峭壁之上。相傳在宋朝以前,龍虎山出現一水妖,每逢春季興風作浪,造成洪水泛濫,沖毀良田房屋無數,百姓叫苦連天。當時龍虎山張天師為民解難,特意從福建深山中選擇這地巨石,運回龍虎山,準備鎮壓水妖。誰知運到天門嶺主峰時,還差一山之隔就可降妖伏魔,卻在此時金雞報曉。張天師只好放下石頭,望山長嘆。此石至今仍威武雄立在天門嶺主峰,因其石形如雞尖,故被山民稱雞尖石,是為現在的一大景觀。
瀑布
何源天門嶺景區三條峽谷中,大小瀑布百餘處,溪流縱橫千餘條。其中尤以天門嶺峽谷主峰的龍嘯九天瀑布
玉女瀑玉女瀑
和黃家山峽谷主峰的玉女瀑為最。龍嘯九天高50餘米,位於山頂一處絕谷中,溪水從頂處凌空飛瀉、咆哮直下,聲音震耳欲聾、氣勢磅礴,仿佛一條銀龍從九天直撲而下,尉為壯觀!玉女瀑高10餘米,位於黃家山峽谷主峰陟壁處,三面光滑如鏡的絕壁之上,一條水柱從縫隙處奔騰而出,飛流直下碰上山壁橫樑,濺起萬千水花,後又飛瀉而下落入底潭中,遠遠望去,仿佛一條珠簾倒掛的銀帶別在青山之中,令人嘆為觀止。天門嶺瀑布群除龍嘯九天和險崖飛瀑外,較為有名的還有三姊妹瀑,每瀑落差約6米,寬4米,相隔分別為3米;青雲瀑,從高約10多米處飛瀉而下,沖人深潭,浪花四濺,轟鳴震耳,晴日可見美麗的彩虹;還有“清泉石上流”的一連串瀑布,寬度不等,長達200多米,甚為壯觀。
仙人墓:中國道教龍虎山第十六代天師張應韶之墓。

何源美食:

八月瓜八月瓜
天師果:即八月瓜,中國道教龍虎山第十六代天師張應韶隱居何源龍鬚井時尤愛此果,又因其隱居處此果味更佳,故後人稱其為天師果。其果藤長於山,纏於樹,熟於秋。人們在二季收割時采之食用。
馬齒莧:拌馬齒莧,酸酸滑滑的,開胃。
樅樹菌此菇有的地方叫“重陽菌”、“雁鵝菌”,有的地方每年的九月至十月生長,越是雨季、氣候越潮濕,草叢中就長得越多。重陽菌燉豬肉可算是菜餚中就極品,香甜可口,回味無窮,味道極其鮮美。重陽菌燉土雞,味道鮮美,營養價值也高,是秋季進補的佳肴。獼猴桃:獼猴桃也稱獼猴梨、藤梨、羊桃、陽桃、木子與毛木果等,原產於中國南方。一般是橢圓形的。深褐色並帶毛的表皮一般不食用,而其內則是呈亮綠色的果肉和一排黑色的種子。獼猴桃的質地柔軟,味道有時被描述為草莓、香蕉、鳳梨三者的混合。因獼猴喜食,故名獼猴桃;亦有說法是因為果皮覆毛,貌似獼猴而得名。
蕨菜:蕨菜又叫拳頭菜、貓爪、龍頭菜。屬於鳳尾蕨科。 喜生於淺山區向陽地塊,多分布於稀疏針闊混交林。其食用部分是未展開的幼嫩葉芽。蕨菜野生在林間、山野、松林內,是無任何污染的綠色野菜,不但富含人體需要的多種維生素,還有清腸健胃,舒筋活絡等功效。蕨菜食用前經沸水燙後,再浸入涼水中除去異味,便可食用。經處理的蕨菜口感清香滑潤,再拌以佐料,清涼爽口,是難得的上乘酒菜。還可以炒吃,加工成乾菜,做餡、醃漬成罐頭等。
冬筍:何源山地眾多,竹林廣闊,每年冬季村民上挖筍,冬筍不僅是一道美食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作物。

旅遊接待:

韓園接待中心:韓園位於金谿縣何源天門嶺風景區何源村內,現為金谿縣攝影協會駐天門嶺風景服務中心,何源書法協會交流中心。2010年10月成立接待中心。主要以旅遊嚮導、食宿、採摘、垂釣、花卉觀賞及經營、書畫交流及經營為主要內容。它依託山清、水秀、空氣新的獨特自然生態優勢,以原汁原味的生態型"真山真水"為主題,大力發展以"看農家景、吃農家飯、品農家菜、住農家屋、享農家樂"為特色的農家樂休閒旅遊業,把農家樂開發成城市居民休閒的"天然氧吧"。

民俗文化

歷代人物:

張應韶:字治鳳,中國道教龍虎山第十六代天師,生卒年不詳。一生博學經典,精通道術,後隱居於龍虎山

張應韶張應韶
南崖山龍鬚井上(天門嶺龍鬚井上),擅長辟穀之術,能百日不進食。善吹鐵笛,與妻兒耕作自娛。一日,懸笛井上,以印劍授子順告知曰∶“吾世傳真人之教,功及於人多矣吾今垂年,汝當傳守。”言迄,端作井上瞑目而化,年99歲,遂葬井旁,所耕之地號“黃沙坑”。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洞虛演道沖素真君。
張頤:字中孚,應韶長子。性至孝,其母隱居與何源龍鬚井,母疾,侍奉勤敬,經旬月不解衣帶,每謂人曰:“不忠孝而欲學道希仙,是舍舟楫而涉大川也。”出任貴水尉,棄官襲教,攜妻子結,茅山中以居。壽87仍童顏皓齒,無疾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贈“洞虛闡教孚佑真君”。
何升:字顯雲,世居湖廣,為何晏之後。唐元宗朝奉詔征討西域,封征討大將軍、征西侯,駐驂閩之邵武光澤,樂其山水之勝遂隱居焉。夫人林氏,子二:規、矩。為金紫何氏始祖。
何若訥:金紫何氏始祖金紫光祿大夫、招討大將軍、征西侯何升七世孫,光遠公長子,字叔辨,又字子言。生於宋建隆壬戌五月二十日戌時。其父光遠公因不受寧詔隱寓上幕鎮之望仙觀,命其六子散居各地,若訥於是遷饒安河源,今金谿縣何源村。為金溪何源何氏始祖,娶野鴨橋張氏,生四子:文繡、文璘、文玠、文珍。卒於宋明道丙子年四月十三日申時,與妻合葬於本里鳳嶺,有傳列後。為何源何氏始祖。
何國瑞:字應麟,生於宋政和癸卯八月十六申時,治詩經中式紹宗興庚辰進士,授國子直學,遷廣州文學改承務郞園子正,有傳列後。
劉中宮:宋沙門師,自蜀而來,見何源崖山天門嶺茂林修竹,林壑幽美,遂結茅山中。居民苦旱,問之乞雨。中宮云:“今歲當不雨,吾閔爾貧,雖雨,才沾蔬畦已。”他日,中宮入潭中,遺履石上
何長生何長生
,塗叟者守其履,俟之七日,師自外至,謂粟曰:“汝可謂誠篤。”問其所欲,曰:“吾惟嗜鴨肉。”今禱雨者,必先以鴨祭叟。然後得雨。師嘗謁撫州守,書刺曰:“豢龍僧某”。守惡其幻,詰之曰:“龍安在?”師曰:“明公勿驚”。以金盤盛水,探懷中若朽草,置水中,風雨大至,龍飛躍而去。
何永年:金紫何氏中著名的儒道學者。
何長生筆名:何杉、樂山,江西金谿縣何源鎮何源村人,大學畢業,中共黨員。1968年參加工作,歷任金谿縣何源公社、撫州地區群藝館、文化廣播電視局幹部,鷹潭市文聯文協主席及文聯副秘書長、秘書長、副主席,魯迅文學院學員,鷹譚市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文聯主席、黨組書記,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二級。1968年開始發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明天的星》,散文集《眷戀》,長篇陳述文學《一位市委書記的故事》(合作),陳述文學集《紅帆》等。作品多次獲省、全國文學獎。

傳說匯集

天師長安街丟印,應韶龍鬚井歸隱;
金紫氏自閩入贛,上幕鎮改場升縣;
何源開九九之塘,朱棺保代代為官;
劉中宮太山乞雨,何夫人堂屋放龍;
臨川婢逃匿太山,豢龍僧書刺州府;
仲榮公舍田建寺,東峰僧敬祖立堂;
熊道裕投文祈雨,東峰僧設齋敬天;
壬辰鄉亂漫永和,鳴陽佳士遭罹難;
張顯祖印劍授子,徐霞客夜宿孔坊;
何高孟嚴州上任,永年公鼎力建祠,
太平軍攻占何源,東峰谷救活萬人;
何氏子謝溪收租,蘇欽壽橫阻伐木;
天師鎮妖走福建,東峰雞鳴得寶石;
天師法鎮白果精,船精水漫何源村;
天師授九龍下海,永年尋五虎重陽;
何氏含淚斷龍脈,老翁肥田遇天師;
高冠峰上現金光,韭花香里藏寶藏;
向理安藏匿太山,村少年虎口脫險;

傳說系列:

(天師長安街丟印,應韶龍鬚井歸隱)
文|南宮琦(何源村籍)
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朝廷下詔征張道陵為太傅,封兾縣侯,張道陵不就。為避喧囂,便離開京都,開始雲遊名山大川、訪求修身仙術。他與弟子王長渡江南下,經江西貴溪縣雲錦山時,見這裡遙山疊翠遠木澄清,岩崖水斜藤蘿倒掛,屋舍星點,炊煙裊裊,傳說為仙人棲息之所,於是結廬而居,築壇煉丹,三年而九天神丹煉成,丹成而龍虎現,所以雲錦山又名龍虎山。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都居此地,雖然民間稱他們為天師,但是官方卻沒有認可天師的稱號。直到第十五代天師張高時,唐玄宗親自召見,請他登壇講學,並正式冊封張高為“漢祖天師”。
長安市上,美酒飄香,張高姿宇超曠,“好酒縱飲,一石不醉”,一日酒後竟然把太上老君贈張道陵先生的天師玉印遺忘在長安酒家的酒桌上,當時長安市上一個少年奮力奪印,印卻毫釐未動,又以鐵錘敲之,絲毫未損,次日天師尋印上門,袍袖一卷,印入袖中,天師便飄然而去,後張高傳教於其子張應韶。 張應韶,字治鳳。少年聰慧,博聞強識。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無所不讀;琴棋書畫詩賦文章無所不通。承父恬淡之風,繼祖得道之氣,性情清高,淡於名利。龍虎山經十幾代天師收徒傳教,又得歷朝皇室眷顧,早已名滿宇內,聲震五湖,再也不是張道陵當年看到的“屋舍星點,炊煙裊裊”的那番世外桃源。一日夏雨傾盆之後,應韶閉門靜坐,忽聽流水跌碎,於是啟窗遠視,但見龍虎山南的河源(今作何源)崖山天門內嶺蜿蜒數十里,深谷荒原,崆峒奧演,青黛翠滴,崖壁斗絕;又見那雲霧氤氳迷漫,瀑布如白綾懸掛,於是攜笛往之。越胡墅嶺,過石岡山,行至今何源村境內,但見峰勢險峻,四周懸崖峭壁,幽谷深淵,谷內瀑布連群。瀑下相間有潭,流水相連,若素線串珠,潭邊茂林修竹,巨石雜亂相疊。間處如洞若穴。穴中或有清流溢外,或有頑石好奇探內。山羊走崖壁如行平川,野猴攀枝木如過大道,或聽虎嘯,或聞龍呤。見此美景,應韶樂之,歇於井旁,井旁有一灶枸樹,坐橫鐵笛,停雲留水,數里外可聞。井中潛龍聞笛,浮水探首謂天師曰:“汝為雲錦山天師乎”,對曰:“諾。何以知之?”吾本雲錦神龍,祖天師曾於雲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召我見之,曰:“崖山雄峻,九九起伏,雲林鐘秀,六六綿延。汝可守之,盛世逢道於井旁,亂世遇僧於潭中”今宣宇廓清,天下鹹寧,觀先生俊貌異俗,仙風道骨,想必為雲錦山天師。”
應韶隱居心生,於是在與妻秦氏,長子張頤在井旁結廬,並在廬旁黃沙坑開闢一荒地耕作自娛,應韶天師常御神龍,過山躍淵,或于山崖玄洞裡讀經,或于飛瀑深潭旁靜坐。初井旁有果藤茂盛,常食其果,後人稱此果為天師果;崖山天門嶺靈藥谷盛產黃精,《五符經》載:“黃精獲天地之淳精,得坤土之精粹”,應韶認為黃精乃仙家服食之品,於是服之,容顏永駐,歲月一來,亦復如復。後修成辟谷之術,能百日不食。
一日,懸笛井上,以印劍授子順告知曰∶“吾世傳真人之教,功及於人多矣,吾今垂年,汝當傳守。”言迄,端作井上瞑目而化,年99歲,張頤遂葬父於井旁。秦氏傷心過度,張頤天師整月衣不解帶,在床前殷切服侍。他曾經說道:“人不忠孝而欲學道成仙,是舍舟揖而涉大川也!”神龍至應韶羽化後便潛於井底,張頤天師曾數次請見,神龍不就,言不違祖天師之訓。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張應韶號“洞虛演道沖素真君”。
劉中宮天門嶺乞雨,何夫人友安房放龍
文/南宮琦(何源村籍)

宋朝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里的分裂割據,使中國東南得到了局部統一。經宋朝幾代皇帝後,中國又是戰爭不斷,欽徽被虜,趙構南安。宋紹興年間福建光澤岩下的何若納率族人遷至天門嶺下開荒建村定居,很快發展成為較大村落,其東界貴溪梅潭四十里,南界高山鄧五里,西界三港口(今因當地方言江與港同音而作三江口)五里,北界貴溪上清宮廿五里。若納公篤誠佛教,且飽讀詩書,精通圍棋,在村中建一屋舍名“友安山房”,在研習經書之餘也向周邊居民打聽天門嶺形勝古蹟,時常遊玩於三大峽谷之中。

天門嶺磜瀑天門嶺磜瀑
當時四川有一個僧人叫劉中宮,善吹鐵笛、精通醫理和豢龍之術,自稱“豢龍僧”他雲遊四方,來到何源,見天門嶺林壑幽美,靈藥谷百草豐茂、三港水流水緩緩,又聞得有龍在山中,於是結茅於天門嶺下的今周家源與蔡家嘴附近。中宮常與當地居民來往,尤其與博學的若納公友善,那一年遇到乾旱,村中井水漸枯,三港水斷流,當地居民苦旱,於是想到龍鬚井中的雲錦神龍,希望神龍可以降雨,他們知道神龍至張應韶天師羽化後,便潛而不出,當年張頤天師數請不出,更何況這些山野村民,但是人們想到祖天師對神龍的話“盛世逢道於井旁,亂世遇僧於水中”,現在天下未平,天門嶺又來了一個和張應韶天師一樣善於吹鐵笛的僧人,這不正是祖天師所指的“僧”嗎。於是若納公代表各方村民將祖天師與神龍之事說於劉中宮,並請中宮向神龍求雨,中宮說:“按上天的旨意今年這裡是不下雨的,但是佛主憐憫你們貧苦,我就為你們乞雨吧,即便我能向神龍乞到雨也只能澆足蔬菜瓜果而已,這是不想違背天意。”
第二天劉中宮脫下鞋子放在井旁的石頭上,潛下龍鬚井,當時讓一個姓塗的老人幫他守護鞋子,龍鬚井與天門嶺磜瀑深潭相連,其潭廣一畝,陰翳慘澹。中宮與神龍由潭口而出,神龍輕吐出白霧便成雨而降,七天之後中宮想起塗翁幫他守鞋之事,於是從龍鬚井出來,看見塗翁仍然在井旁幫他守護鞋子,對他說:“你可真是誠實厚道。”因老人七日未曾離開,沒有進食沒有睡覺,生命即將耗盡,於是劉中宮問塗翁有何想要的,余翁說:“我這一輩子最喜歡吃鴨肉。”說完便死去了。之後每次向神龍乞雨,人們都必須要用鴨肉先祭奠塗翁。
龍虎山傳喻有九十九條龍集結,至雲錦神龍從龍虎山來到天門嶺後,因天門嶺深潭眾多,相繼吸引了不少龍來此居住,其中有一條幼龍,頗為頑皮且桀驁不馴,經常搗碎山中巨石,折斷林中樹木,采蕉之人時常受驚,中宮於是擒之豢養。
劉中宮常去“友安山房”與若納公對弈。一日,若納公約其對弈,中宮到山房後取來一個碗,盛滿清水,便將幼龍放入碗中,把碗放在香案上後便同若納公下棋去了。何夫人看到案上清水碗,往碗中一看,發現是一條小小的泥鰍,夫人見泥鰍甚為可憐,以為是家中小孩在田間玩耍抓回來的,頓時心滋放生之意,便將其倒入門前溪水中,但見泥鰍一入水中便化作龍形,迅速順水到三港水中。三港水乃源自天門嶺東峰峽谷、王家山峽谷、北源峽谷,三溪於石家匯合,歷戴橋至黎盆與青田水會達安仁。何夫人肉眼凡胎哪裡看得見那碗中泥鰍乃是真龍,但見天空中烏雲頓時聚湧起來,樹木搖擺,劉中宮知大事不好,料到是那頑皮的幼龍逃出,於是立刻帶上純鋼二股叉到三港水追幼龍。中宮並不知幼龍藏身之處,於是他從山腳到港的盡頭,又從盡頭又到山腳下反覆尋找,整個三港水沒有一寸河床逃過二股鋼叉的搜尋,由於用力過度,河床被鋼叉叉破了,河床下的巨石被搗碎,所以形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巨石雜亂相疊的三港水。

詩詞歌賦:

何源村賦
文/南宮琦(何源村籍)
乾天造化,成天旭之麓,名曰崖山1,險峻雄壯,絕壁萬尺,《賦》言多禽獸之奇2;坤地育靈,潤白塔之源,字稱三港3,婉轉淵長,流經千里,“說”傳有幼龍之遇4。南接玉馬,東連琵琶5,筆架高聳,青雲急瀉,山水奇靈,藤石枯怪。夏雨息而銀煙繞,冬雪消而清泉流。
幽壑天籟,仙人慾府6;田膏林森,百姓易居。《宗譜》有載7:升公為金紫之祖,納公始光澤之遷;

南宮琦南宮琦
《縣誌》能尋:四十六都之舊屬,三十六峰之重脈8。落背後山,雪斷枯枝聲成曲;窗面前港,魚破平鏡影有形。其名何為,古志有異,多作何源源姓氏,也為河源淵淵始。三面環山,東徑上通天門嶺,曉日初升;西路外連三江口,暮陽晚照。
蔡黃邊定9,添井而居,主次互融,以禮相待。九九之塘,補港水之不足10;四六之年,充戶倉之欠豐11。牛耕燕銜,蟬鳴蛙躍,雞啼而東將白,犬吠而西有生。棗紅於低舍,夏之佳果;桔綠於闊野,秋之盛食。香樟參天,其蔭庇護,甘泉滲地,其水滋長。
蠶桑之種,煙炊裊裊,鶴棲羅漢之松12,賦民之高齡;孝悌之行,林風淡淡,棺停高山之壁13,寄仕之洪運。何公國瑞14,學優而仕,金紫三品,光祿大夫。明公永年15,懷道迷邦,農閒四季,筵開鄉賢。課孫為樂,習文消時,或臨幽谷,或入家寺16。
三月清明,掃墓祭祖;九月重陽,插萸思友。端午采葉,角黍互送17;度歲放嗚,吉言相道。艾葉沐浴,去舊時之青祟;菖蒲增綠18,迎東方之紫瑞。修譜明祖,不忘已之宗脈;藏書育子,寄希後之前程。
天降饑饉,斷龍脈以抑衍19;國逢盛世,換新顏而逐貧。田副林牧,行行業業勤能富,士農工商,道道條條善堪行。
史哉金紫,與縣邑共齡,美哉何源,媲雲錦尤勝20。玄黃眷顧,巽坎垂青,金紫後裔,居四海而夢顧,何源村人,處五湖而魂牽。六百年之經營,權當利器;三姓村之耕耘,定有大為。
註解:
1. 崖山:《金谿縣志》乾隆十六年刊本:“崖山在縣四十六都,距縣七十里,周回六十里,高十五里。”
2. 《賦》:清朝李紱《雲林三十六峰賦並序》:“崖山多禽獸之奇,松湖有桔柚之美。”
3. 三港水:《清史稿志四十一地理十三江西》:“三港水出崖山,合青田港、仙岩港,入東鄉。”
4. 幼龍之遇:傳說三港水中有幼龍,後遭擒
5. 南接玉馬,東連琵琶:《金谿縣志》乾隆十六年刊本:“南接玉馬,東連琵琶,上有三老峰、龍潭,下有湯家洞、黃家山、龍鬚井。”
6. 仙人慾府:傳龍虎山張天欲定訪師岩為別府修道
7. 《宗譜》:即《金紫何氏宗譜》
8. 四十六都:金溪建縣時,轄歸德、歸政、順德、順政4鄉。宋景德二年(1005),增加延福、白馬、永和3鄉。後白馬、永和鄉合併稱白馬永和鄉。鄉分為都,共四十九都,今何源在四十六都 9. 蔡黃邊定:何源村主要由何姓組成,亦有蔡黃兩家
10. 九九之塘:何源古有九九八十一口池塘,意河源無大河而以塘補.
11. 四六之年:何源山壑稱年,有四六二十四年
12. 鶴棲羅漢之松:何源村口有百年羅漢松
13. 棺停高山之壁:傳何源有一棺停高山石壁,寓壁停朱棺,世代不離官
14. 何公國瑞:宋時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
15. 明公永年:何永年,有才未仕。有傳可考
16. 家寺:即東風寺,何姓家廟,族人多於此讀書。文革時毀
17. 角黍:粽子的古稱
18. 菖蒲:民間有“端午插艾”的習俗。端午這天,家家都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或懸於堂中
19. 斷龍脈以抑衍:傳何源人口多,田糧不足養,族人遂斷龍脈而抑制人口繁衍,現有斷龍脈遺蹟
20. 雲錦:龍虎山古稱雲錦山
重遊崖山三港水(南宮琦)
河畔昔時樹盤石,踏沙總比浣紗遲。
三年旅學洪都客,故地相知不相識。
冬日登崖山筆架峰(南宮琦)
司鳴喚起日初升,筆架高峰父子行。
寒氣漸逼因墜霧,激情愈漲近泉聲。
雪積枝上飛還雪,冰凍岩頭落成冰。
路盡巔峰咫尺望,不知人在半山中。
《中宮院》
詩人:熊道裕 朝代:宋代 體裁:無
我昨投文清泠淵,稍責老龍多睡眠。
鐵笛穿雲久寂寞,作詩喚起劉高禪。
劉高豢龍與龍語,一夜風雷共謀雨。
雨師荷鍤破天河,阿香應門覓桴鼓。
不用欒遠巴噀酒,那用出龍煩魯叟
殷勤寄語望雲人,高僧自是調元手
今朝夏抵明日秋,一夕不雨還自休。
南陌沾濡北阡渴,東鄰感激西家愁。
安得黑雲如漏戶,處處家家田作池。
予有缽飯便可飽,雨我公田遂及私。
《龍鬚井》
張玉運
潛龍蟄仗井渫老,
井畔遍匝龍鬚草。
風梳雨櫛不計年,
奮掀一拂天地小。
靈泉活活瀉九區,
區區滿捋痴龍珠。
采之擷之編為席,
高眠不捲冷雲噓。
草堂睡足臥龍廬。
天師贊之十六代天師張應韶
明太祖 朱元璋
繼傳十六,人皆辟穀。
日食黃精,貌態異俗。
歲月一來,亦復如復。
牛背西風,蒼山一曲。

旅遊路線

206國道由鷹潭入金溪對橋鄉穿過金溪,可由兩處進入何源天門嶺:

自架路線:

自駕開車路線一:
 206國道龍虎山圩上——楊蔣——孔坊——三江口——何源村天門嶺
自駕開車路線二:
 206國道金溪對橋鄉——橫源——孔坊——三江口——何源村天門嶺

江西省金谿縣何源村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乘車方式:

路線一:鷹潭火車站前乘至黃通的班車,在三江口下車,之後去何源
路線二:在金溪汽車站乘至黃通的班車,在三江口下車,之後去何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