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荊村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全村銷售總收入145.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生薑產業。擁有企業0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0個;專業合作組織0個,其中,已登記註冊0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0戶。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黃荊村
- 所屬國:中國
- 所屬市: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
- 所屬鄉鎮:吉利鎮
- 面積:14.01平方公里
- 人口:1897人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大關縣吉利鎮,東與魚田行政村相接,南與吉利行政村相接,西與營底行政村相接,北與木桿鎮相接,是吉利鎮政府所在地,到鎮的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城43公里。轄龍打溪、青崗、觀音岩、黃荊壩等4個自然村,黃荊壩、洞口、寨子、新民等1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21戶,有鄉村人口1878人(含居民),其中農業人口1878人,有勞動力85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540人。全村國土面積1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42.5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725.8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洋芋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4621.01畝,人均耕地2.57畝,林地13069.5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9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45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621.01畝(其中:田192.28畝,地4428.73畝),人均耕地2.57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3068.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4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78畝,主要種植核桃,柑橘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48.5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0畝;荒山荒地2844.5畝,其他面積328畝。有鐵礦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29戶通自來水,有95戶飲用井水,有28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4.51%)。有487戶通電,有2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2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347%、3.8%和4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7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1戶(分別占總數的32.8%和25.1%)。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9.94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5輛,拖拉機3輛,機車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0畝,有效灌溉率為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21畝。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77戶;裝有太陽能農戶0戶;建有小水窖2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1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9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5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9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5.5萬元,占總收入的36.35%;畜牧業收入75萬元,占總收入的25.8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42頭,肉牛0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17.1萬元,占總收入的6%;第二、三產業收入64萬元,占總收入的22.1%;工資性收入28.6萬元,占總收入的9.9%。農民人均純收入945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業、勞務輸出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7.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61人(占勞動力的30.6%),在省內務工82人,到省外務工179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21戶,共有鄉村人口1878人,其中男性995人,女性883人。其中農業人口1878人,勞動力854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彝族112人,苗族2人,其他民族24人。到2006年底,全村五保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9.61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占農戶總數的0%。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568平方米,擁有教師7人,在校學生230人,距離鎮中學9.56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30人,其中小學生159人,中學生71人。
人文地理
由於特殊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吉利鎮有著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自古有滇川孔道、秦開五尺道、南方絲綢之路、明清古道等,眾多歷史文物古蹟分布於境內昆水公路沿線,有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主要景點有五尺道遺蹟、吉利漢墓、黃荊壩蠻墳、靖國軍殉難地、吉利鋪老街及小關溪襯腰岩等。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支柱產業脆弱,水利化程度低,道路交通落後,路面狀況差,教育設施不足,民眾素質低.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近抓養殖打基礎,遠抓林果強後勁,短抓務工促增收,常抓教育提素質,電礦結合促發展,綜合治理保平安.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950元增加到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