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石口村](/img/6/4b6/nBnauM3X3QzN1ATMwQDO2ETMzITM4UzN2MjMwADMwAzMxAzL0g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繁榮商貿
傳說,淥石原名鹿瑞。先有土著葉姓人居住,後來有洪姓和許姓入遷。但葉姓人始終發展不起來,問村東后里寺方丈,方丈說:此地原有一鹿出沒,愛吃桑葉,每飽食之後即跪臥溪旁青石上息憩,故地名鹿瑞。方言瑞、食同音,鹿瑞即鹿食,鹿食葉,故葉不得茂,但葉也不得絕,每食每萌。葉姓現有十來戶。據說洪姓人曾發達一時,至今尚有洪門山、洪家、洪家花園等地名。後來許姓人發展迅速,洪姓逐漸湮沒或外徙。如今村內以許姓為主,另還有少數林姓、徐姓、王姓、郭姓等雜居。許氏先祖許德,漢許秀之裔,三國時仕吳為征南大將軍,仁勇才智,鎮守漢寧之白峰關(今東白鄉之白峰嶺),吳賴以安,逐改邑名為吳寧。子許孜,孝敬父母,仁篤鄉里,為東陽許氏一世祖,詔旌忠孝名家。二十六世祖許志,登宋乾德二年(964)進士,因祀孝子墓,復自錢塘徙東陽縣城南街通儒坊。子許燁從通儒遷居懷德鄉之售溪,後為桐川派。二十九世祖許琳,登宋崇寧四年(1105)進士,從桐川遷居斯孝鄉之淥石橋,是為六石口村許姓之祖。許琳有五子:褒可、明可、能可、祥可、彪可,遂發族於六石口。迄今約870年。後人以村有淥溪清澈見底,冬夏不涸,綠水映石,溪流注入白溪,定村名為淥石口,淥字今人演簡為六。民國初有350餘戶,現有727戶、2259人,耕地1123餘畝。
村歷來以商貿繁榮著稱。清嘉慶九、十年間,六石行素廳開設東陽首家當店,遺址尚存,街巷沿襲至今稱當店弄。道光八年(1828)載有商市日期二、五、八日。同治元年(1862)太平軍南撤,曾在當店設庫房。次年當店歇業。舊時主街工字形,街道鋪設鵝卵石,各行店鋪均有。民國初,有恆大昌南貨店資本最大,主批發營業。鹽棧設橫街南田公新祠堂內,為寧波人所辦。方圓十里之鄉民及四十里外的山民,都是鹽棧主顧。時有中藥店五家,其中以郭記萬春堂藥店經營較早,藥物最全。百業中另有印染、行燈、麵食、肉店、鐵店、木器店等較有名氣。1932年通郵路、設郵政代辦所。1945年上半年,日偽軍李大隊潰退時,放火焚燒,大多店鋪被毀。然不及半年,街坊重新建起。1951年3月設立供銷社。1955年,開設耕牛市場。1956年長松崗物資交流會場五月十一、十月十遷入村內。1961年,上盧區聯合診所更名為上盧區衛生院,醫務人員48人。1971年11月16日通汽車,設汽車站。80年代,六石供銷社年均商品銷售額860萬元。村民至西安、洛陽、山東、東北經商的外向型個體戶發展起來。1991-1992年,舊街拆建,主街拓寬至20米,街面屋為三層、四層磚混結構。現有個體副食商店20家,五金商店11家,飲食、面雜店攤29家,理髮店8家,修理店9家,豬、羊屠宰戶8家,水果攤11家,另有木材行、毛竹行、建材行、鋸板廠、水產批發等十幾家。
農業發展
![六石口村](/img/a/a7d/nBnauM3XzYTN0EzMxQDO2ETMzITM4UzN2MjMwADMwAzMxAzL0g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村人崇尚耕讀傳家,尊師重教之風歷久不衰。富裕人家聘師設塾,一般子弟亦求粗通句讀。各公常多設養賢田租,按學歷發租谷,獎掖學子。1916年,村辦崇本初級國小。1929年,縣民教館在六石口專設講演點,縣講演所派員定期講演,傳播新文化。1937年設高等國小堂。1942年2月,盧祖潭主辦淥石工業職訓班,招14-19歲男女學生40名,設化學工業、染織工程兩科,日本侵略軍入侵,翌年停辦。1949年後,在後祠堂設農民夜校,入讀青年眾多。國小改名上盧區中心國小。1956年設縣立第六中學。1968年9月創辦六石初級中學,第六中學改為上盧高級中學(上盧中學)。村內有國小、國中、高中三級教育體系,村民集資辦學踴躍。香港同鄉會會長蔣恆鶴贈款3.5萬元作上盧中學獎學金。1990年村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達98%。村人大、中專院校就讀或畢業者200餘人,在外工作的中、高級知識分子30餘人,從事教育工作者70餘人,人稱教師之村。
文化風貌
![六石口村](/img/3/424/nBnauM3X1ATO1UzN2QDO2ETMzITM4UzN2MjMwADMwAzMxAzL0g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村居舊時以9間頭、11間頭、13間頭為主,少數有24間頭結構,大多為清末、民國初之建築。民國時存有3座祠堂、16個半廳堂,木雕裝飾精湛。其中崇本堂、南田公堂、安山公堂是明朝建築。樹德堂,建於清嘉慶年間,素有出城區東門第一花廳之稱。80年代,村民出現建房熱,新建民居多為水泥磚混結構,一般三層、四層,也有建起五屋、六層。
1931年5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1117頁有綠石口,在東陽婺港上游。大路四達,道通嵊縣,商業繁盛。亦作碌石口之載。舊時村南白溪江行排筏,上通吳良,下達金華、杭州。陸路東通巍山,南通李宅,北達諸暨,西近城區。地腴人多,是發展工業的理想之地。1941年留日回國的化工專家盧祖潭(後周村人)發起集股,在六石口村下佛堂辦大中華肥皂廠、印刷廠,在後祠堂辦紡織廠。因日本侵略軍占領東陽,於1943年初停辦。舊時,村人重農輕工,學手藝者不多,有藝者半工半農,家境貧困。40年代末,有膽大的裁縫、木雕匠遠去香港謀生。1949年後,村社先後組建起糧食加工廠、養豬場、磚瓦廠、篾業社、木業社、竹編廠、蘑菇場、微生物廠、地毯廠、毛線廠、熱水瓶殼廠、元釘廠、家具廠、水泥預製件場、建築工程隊、拖拉機運輸隊等30個集體企業,大多因經營不善而停業。70年代,學手藝者驟增,青年多以有一技之長為榮,紛紛外出做工。80年代,依附親眷去香港的、外出承包建築業的、天南海北做生意的、辦私營企業的致富較快。現有私營企業木雕廠、服裝廠、繡品廠、五金廠、圓木廠、家具廠、印刷廠、針織內衣廠、建築隊、運輸專業戶等20餘家。鎮辦企業無線電三廠、工藝美術廠、市民用建築工程公司等聞名省內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量剩餘勞動力正紛紛走向鎮辦企業、城鄉私營企業、第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