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糧

公糧

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在徵收救國公糧的工作中成功地運用了中共統一戰線理論,妥善地處理了農村各階級、階層的關係,不僅保證了糧食的供給,而且幫助農民發展了生產。與此同時,邊區政府也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糧食工作制度。這一舉措調動了廣大人民支援抗戰的熱情,並為抗戰的勝利做好了必要的準備,也標誌著我們黨統戰工作的日趨成熟。公糧是農業稅的俗稱。1949年以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革命根據地在轄區里所徵收的農業稅以實物 (糧食) 為主,故通常稱為公糧或救國公糧。1949年解放以後,為穩定負擔和方便人民繳納,農業稅仍採行按常年糧產量比例徵收實物 (糧食),農民民眾也因習稱農業稅為公糧。

基本信息

歷史

公糧要從商鞅變法說起,(當然追溯歷史可能可以追溯到井田制,但是井田制還存在爭論。)那是中國的戰國時期,做為法家的商鞅為了實行兼併戰爭的需要,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國變法。主要內容就是圍繞耕戰,制定政策法規然後堅決實施。秦國民眾除了到軍隊服役的,絕大數要種糧並上繳國家,而且收成好壞也可以評功受爵。後來的漢也受到此影響,對農民的稅收往往是糧食,以後各代沿用,直到不久前國家取消了公糧上交制度。共和國建立前的武裝鬥爭就在徵收公糧用於戰爭,簡單講就是軍糧攤派到每戶種糧人手裡。但是和前代的不同是革命者發動了土地革命,剝奪了地主的特權,分給更廣大的窮人土地。建國後建立了糧站系統,繼續徵收公糧。這一制度在現執政時代結束,交公糧的歷史至少在中國維持了兩千三百年以上。

回憶

對於送公糧,最早的記憶是生產隊時期,也叫大集體時期。公糧,一般一年分為兩季:麥糧和秋糧。但不管是哪一季,情況大致是一樣的。地點,都在生產隊的場院裡,場院是一個方形或圓形的大空場,空場被碌碡碾壓過,平整、硬實、光滑,可以攤曬糧食,場院的邊上,有一所房子,叫做“場棚”,住著負責看守場院的人。那樣的一個大場院,在那些年裡,經常聚集起全生產隊的人,用一場場的熱鬧,繃住一顆顆空蕩蕩的心。那些年裡,一到麥收或秋收時節,人民公社的負責人就住進“場棚”里,帶領幾名社員,負責糧食的碾打、攤曬,直到送完公糧,場院裡只剩下空蕩蕩的風,一派的落寞和蕭索。夏秋時節,一車車(大多是小推車或馬車)地運進場院裡;又看著那些莊稼,怎樣經過場院工的攤曬、翻動,然後用一架架騾馬拉著的碌碡,將莊稼穗碾壓成一粒粒的糧食,這個過程,農村叫“打場”。“打場”是一件忙活而有趣的事情。打場時,先用“裹子”將碌碡套好,再在前面拴上騾馬,趕場人左手牽住騾馬的韁繩,右手揮舞著手中的馬鞭,吆喝著,騾馬便拉著碌碡,從場院的外圈漸次向內圈碾壓,幾遍下來,大部分的農作物顆粒就爆出來了。碌碡打場,是件細緻活兒,並非人人都能做好。因此,生產隊總是挑選那些老成、穩重的人去做,人員一般由生產隊里的會計、保管和幾位年長者組成。選定後,大家都要搬到場棚屋中去住,白黑相依,盡心盡力,因為關乎到幾百人的生計問題。打場,時間一般在半下午,莊稼曬好了,天也不太熱了,牲口拉著碌碡,骨碌碌地滾,打場人頭戴竹笠,手揮馬鞭,跟在後面,優哉游哉,高興處,還哼上幾句小調。有時,一套騾馬後面要掛上幾套碌碡,滾動起來,轟轟然,景象頗為壯觀。夕陽西下,將人、畜影子拉得長長的,靜默處,會讓人產生一些悠遠的聯想。這個過程下來,糧食,就由一粒粒變成一堆堆,一堆堆的金黃的糧食堆滿場院。一堆堆的糧食曬乾了,就等著送公糧。直到2006年,國家全部免除農業稅,宣告了一個農業稅務時代的終結,也宣告了2300多年的“制度性交公糧”時代的結束。國家花錢買糧儲備,農民們可以不必一定把糧食作為公糧上交國家,可以自由地儲存、買賣。公糧和“交公糧”的時代,已成為一種記憶,一種懷想。記憶和懷想中,回味和咀嚼那個時代的酸甜苦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