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白頭䴉鸛(拼音:báitóuhuánguàn)(學名:Mycterialeucocephalus)也稱彩鸛,為鸛科䴉鸛屬的鳥類。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泰國、緬甸、越南以及中國的雲南、四川、廣東、福建、海南、長江下游、河北等地,主要棲息於在湖泊、河流、水塘等水域岸邊及其附近沼澤和草地上以及營巢於靠水邊的樹上。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斯里蘭卡。
體大(100厘米)的大致為白色的鸛。胸具黑色帶,兩翼黑白色,尾黑,嘴黃而下彎,頭部裸露皮膚偏紅。繁殖期背羽沾粉紅。飛行時兩翼黑色,翼上大覆羽及翼下覆羽具白色寬頻,其餘翼上覆羽則具狹窄白色帶。亞成鳥褐色,兩翼黑,腰及臀白色。 虹膜-褐色;嘴-橘黃;腳-粉紅。
白頭䴉鸛本世紀初在中國很多地區還是相當常見的,但現在已經很少能見到了,由於沼澤排水變為農田、森林砍伐和人類檢食鳥蛋和狩獵等活動的干擾,種群數量明顯地呈逐年減少的趨勢,已有數十年沒有訊息,或許已經絕跡。國外在印度等南亞地區還有5000隻左右
分布情況
白頭䴉鸛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泰國、越南、緬甸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中國分布於河北沿海、上海、江蘇、福建、廣東、海南、四川、雲南、西藏,此外還見於長江下游一帶,大多是留鳥或夏候鳥。
主要分布省份:福建、海南、雲南、西藏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東寨港紅樹林、尖峰嶺、金佛山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五指山、吊羅山
形態特徵
白頭䴉鸛羽色美麗,姿態優美。體長為93—102厘米,體重2—3.5千克,壽命最高可達28年以上。橙黃色的嘴粗而長,但嘴尖稍微向下彎曲,與白鸛、黑鸛等鸛屬鳥類明顯不同。它的腳為紅色,也特別長,脛的下部裸出。橙色的頭部赤裸無羽,繁殖期變為紅色。體羽主要為黑色和白色,其中飛羽、尾羽為黑色,具有綠色的金屬光澤,胸部具有寬闊的黑色胸帶,也具有綠色的金屬光澤,其餘體羽均為白色。虹膜為淡黃色或褐色。叫聲:幼鳥作呱呱叫聲,嘴啪噠啪噠的叩擊聲。
生活習性
白頭䴉鸛主要棲息於湖泊、河流、水塘等淡水水域岸邊淺水處及其附近沼澤和草地上,非繁殖季節也常出現在農田和耕地,偶爾出現於沿海海邊和鹽鹼地上。營巢於水域附近的樹上或城鎮附近。行動遲緩。白天常長時間地縮著脖子站在一個地方不動,顯得很懶散。有時又安閒地漫步在沼澤、草地上覓找食物。主要以魚為食,但也吃蛙、爬行類、甲殼類和昆蟲等其他動物性食物,偶爾也吃少許植物性食物。通常成對或成小群在水邊淺水處覓食,在雨季食物豐富的時候也常成大群。覓食時常在水邊淺水處緩慢地行走,半張著嘴,腳一邊在水中或泥中移動,一邊探索,同時煽動兩翅干擾它的潛在被捕獲物,有時也通過嘴在水中來回運動來探覓食物。飽食後常單腿站立在岸上休息,身體呈駝背狀。繁殖習性
白頭䴉鸛大多數為留鳥,也有部分種群在繁殖期後進行局部的擴散和遊蕩,覓找適合的覓食場所。繁殖常成群繁殖,有時亦與其他鸛、䴉、鷺或鸕鶿等混合在一起繁殖。繁殖期因地區不同,時間也有一些差異。在中國主要在5—7月,在印度為6—10月,常跟雨季有關。通常營巢於水邊樹上或高的灌叢上,有時數對甚至10多對同在一棵樹上營巢,巢與巢之間彼此挨得很近,營巢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承擔。雄鳥主要負責運送巢材,雌鳥負責築巢。營巢活動多在早晨和下午,通常每小時雄鳥運送巢材5—6次,每個巢大約需要4—8天即可造好。它也常常利用舊巢,特別是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通常將舊巢稍加修理,即可使用。巢的形狀為盤狀,結構較為鬆散粗糙,主要由枯枝、草莖和草葉構成,中心處稍微下凹,巢內不墊任何東西,或僅墊少許的樹葉和稻草。巢的大小為直徑50—80厘米,每窩寓產卵2—5枚,通常為3—4枚,卵的顏色為暗白色,有時帶有稀疏的褐色斑點和斑紋。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由雄鳥和雌鳥共同參與孵卵和育雛。孵化期為28—32天左右。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全身被有白色的絨羽,由親鳥共同覓食飼喂,在天熱的時候親鳥還不時地張開翅膀為雛鳥擋住灼熱的陽光。經過親鳥60天的餵養,雛鳥已經具有飛翔的能力,可以離巢了,但也有個別的直到115天時,雖然已經能夠獨立覓食和主要靠自己生活了,但仍然還回到巢中,繼續向親鳥索要食物。通常在第三年時幼鳥才能擁有和成鳥一樣的羽毛,第四年時達到性成熟。它的壽命最高可達28年以上。
人工繁殖
上海動物園1984年首次籠養繁殖成功,1987年合肥逍遙津動物園繁殖成功。此後,成都動物園和哈爾濱動物園也繁殖成功。1992年我國有22個動物園共飼養方白鸛120隻,其中雌雄各36隻,性別不明者48隻。
種群現狀
白頭䴉鸛本世紀初在中國很多地區還是相當常見的,但現在已經很少能見到了,由於沼澤排水變為農田、森林砍伐和人類檢食鳥蛋和狩獵等活動的干擾,種群數量明顯地呈逐年減少的趨勢,已有五十多年沒有訊息。在2008年6月初,科學工作者在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13隻珍稀鳥類白頭䴉鸛。國外在印度等南亞地區還有5000隻左右。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20世紀30年代被認為系常見鳥,但鄭作新(1987)認為現已稀少。有記錄夏候鳥分布於長江下游地區及華南至雲南南部。
在中國主要越冬地的總數量約為2000—2500隻,1991—1992年冬季洞庭湖有404隻(1988—1989年為917隻),沉湖等635隻,鄱陽湖625隻,升金湖1105(1988—1989年為250隻),鹽城1隻(1993—1994年為68隻),以上共為1775隻。1984—1986年繁殖區統計有211隻、25個巢。北戴河南遷東方白鸛的數量1986年10月11日至11月16日為2729隻,1990年11月2日至11月14日見848隻。
瀕危信息
1.CITES瀕危等級:未列入生效年代:1997
2.IUCN瀕危等級:未列入生效年代:1996
3.IUCN瀕危等級:LR/nt生效年代:2003年
4.國家重點保護等級:未列入生效年代:1989
5.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國內絕跡生效年代:1996
6.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之一
7.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
背景資料
在2008年,科學工作者在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13隻珍稀鳥類白頭䴉鸛,這種鳥類在中國已有50多年沒有野外目擊報告了。
保護區工作人員在保護區觀察到13隻草海保護區從未發現過的鳥類,在經鳥類專家研究後,確定這種鳥是已有50多年沒有野外目擊報告的珍稀鳥類白頭䴉鸛。
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曾有野外目擊報告,白頭䴉鸛分布於長江下游地區及華南至雲南南部。近年曾有專家估計,在中國白頭䴉鸛可能已經絕跡。在全球範圍內,南亞和東南亞地區還有白頭䴉鸛的蹤跡。
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威寧縣城內,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高原濕地生態系統。
瀕危野生動物
鸛形目百科
鸛形目(Ciconiiformes) 鳥綱的1目,為中型涉禽。頸和腳均長,腳適於步行;嘴形側扁而直;眼先裸出;脛的下部裸出;後趾發達,與前趾同在一平面上。棲於水邊或近水地方。覓吃小魚、蟲類及其他小型動物。在高樹或岩崖上營巢。 |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綱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鷳、白鷳、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