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岩鬣蜥

藍岩鬣蜥

藍岩鬣蜥(讀音:lán yán liè xī)是大開曼特有的一種極危蜥蜴。屬於脊索動物門,爬行綱,有鱗目,它們以往被列為古巴鬣蜥的亞種,後來於2004年因其遺傳的不同而被重新分類為獨立的物種。藍岩鬣蜥是其中最長壽的蜥蜴之一,可以生存達69歲。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藍岩鬣蜥 藍岩鬣蜥

學名 Cyclura nubila lewisi

拼音:lányánlièxī

原產地 開曼群島

棲息環境 乾燥多岩灌木林區

體長 全長130-150公分

適溫 攝氏20-33度

物種簡介

藍岩鬣蜥 藍岩鬣蜥

藍岩鬣蜥棲息在乾旱森林或近岸的岩石及遼闊地區,雌蜥會於6月及7月在沙上挖穴生蛋。到了9月可能會生第二批。藍岩鬣蜥是草食性的,主要吃植物、果實及花朵。它們呈黃褐色至灰色,雄蜥在繁殖季節有一種藍色調。它們很大及重型,由頸底至尾巴端的背冠上有短棘。
藍岩鬣蜥的化石紀錄顯示它們於歐洲殖民時代甚為豐富,但到了2003年野外卻只餘下少於15隻,於21世紀初更相信它們已經滅絕。它們的衰落主因是被野生寵物掠食及失去棲息地。自2004年起,就有219隻飼養的藍岩鬣蜥釋放到野外。

分類

藍岩鬣蜥是大開曼的特有種。屬名是古希臘文的“圓尾”,意指其尾巴的厚環。其種小名是取自最先描述它們的科學家BernardC.Lewis。其近親是古巴鬣蜥及突棱圓鱗鬣蜥,三者都是從300萬年前的共同祖先分化出來。它們的遺傳多樣性很低,但卻不像其他岩鬣蜥般缺乏生命力。其中一個理論指它們是從單一的雌性古巴鬣蜥演化而來。它們與小開曼及開曼布拉克的開曼鬣蜥不同。

於1938年,BernardC.Lewis到了開曼群島進行研究。他發現了兩隻藍岩鬣蜥,一雄一雌,後來被送到了大英博物館。[4]ChapmanGrant於1940年正式描述了它們並命名為Cycluramacleayilewisi。後來於1977年,將藍岩鬣蜥分類為古巴鬣蜥的亞種。後來於2004年確認了它們的獨特性而成為獨立的物種。

特徵

藍岩鬣蜥 藍岩鬣蜥

藍岩鬣蜥是大開曼上最大的陸生動物,全長達2米及重14公斤。它們的體長51-76厘米,尾巴與體長相若。它們的趾是互相緊扣,有利於挖穴及攀樹。雖然它們並非棲於樹上的,但有時也會攀樹達5米或以上。雄蜥較雌蜥大三分之一。成年雄蜥的皮膚呈深灰色至藍綠色,雌蜥則呈橄欖綠至淡藍色幼蜥呈深褐色或綠色,有一些較深的斑紋。初出生幼蜥的背上,由頸部至臀部的冠上有八道深色的山形斑紋。這種斑紋隨幼蜥1歲大後逐漸消退,變成灰色及奶白色,最終退成藍色。成年藍岩鬣蜥一般呈深灰色,配合周邊喀斯特地形的岩石顏色。當它們保護地盤發出警示時就會轉變為藍色。雄蜥的藍色較為明顯。它們的腳呈黑色,與身體顏色形成對比。雄蜥大腿上有結節可以釋放費洛蒙。雌蜥沒有這些結節,背冠也沒有這么明顯,故它們是兩性異形的。

眼睛及視覺

藍岩鬣蜥 藍岩鬣蜥

藍岩鬣蜥的眼睛有金色的瞳孔及紅色的鞏膜。它們有極好的視覺,可以偵測遠程的形狀及運動。由於它們只有少量的視桿細胞,在昏暗環境下的視覺很差。它們有雙重的錐狀細胞,對顏色非常敏感,甚至可以看見紫外線。這種能力對於它們曬太陽以吸收紫外線來生產維他命D非常重要。

藍岩鬣蜥的頭頂上有一個光敏的器官,稱為顱頂眼。這隻眼只有基本的視網膜及晶體,故不能生成影像。它只會對光暗敏感,可以用來偵測運動。

分布及棲息地

藍岩鬣蜥 藍岩鬣蜥

藍岩鬣蜥棲息在大開曼。藍岩鬣蜥只分布在大開曼。與其他同區的岩鬣蜥屬比較,藍岩鬣蜥應該也曾有群落棲息在海岸,但被人類殖民及建築道路所軀逐而消失。[1]它們現只分布在叢林、森林、農地等。它們可能是因食物及土壤而被吸引到農地附近,但卻因而與人類及野生寵物有所接觸。雌蜥一般會走到海岸邊生蛋。

雌性藍岩鬣蜥的地盤約有2400平方米大,雄蜥的地盤平均大5700平方米。雄蜥與雌蜥的地盤可以重疊,所以每一公頃約有4-5隻鬣蜥。

藍岩鬣蜥棲息在岩洞及樹穴,成年主要是地盤性的。幼蜥傾向棲於樹上。雛蜥會獵食當地的古巴游蛇。成年沒有天敵,但卻受野狗的威脅。3-4歲大就已經達至性成熟。

食性及壽命

藍岩鬣蜥主要是草食性的,吃多達45種植物的葉子、花朵及果實。它們有時也會吃昆蟲幼蟲、蟹、蛞蝓、死鳥及真菌。它們在滲透調節上有一種問題:因為所吃的植物有較高含量的鉀,但平均養份卻較少,它們要吃很大的份量才能達到代謝的需要。由於它們不能製造濃度高於體液的尿素,故會在鹽腺排出氮化的尿酸。所以它們兩側的鼻腺可以補助來排出體內多餘的鉀及氯化鈉。

野外藍岩鬣蜥的壽命不詳,但估計也有幾十歲。於1950年在大開曼捕捉到的一隻標本,就被送到美國,最後於2004年才死亡。估計這隻標本於被捕捉時就已有15歲,故它的壽命達69歲,是世界最長壽的蜥蜴。飼養下的開曼鬣蜥就有33歲的壽命。

繁殖

藍岩鬣蜥於5月至6月間繁殖。雄蜥首先將不斷顫動頭部,接著會圍在雌蜥背後,再攬著雌蜥的頸部交配。雄蜥會壓制著雌蜥,限制其尾巴的動作,方便交配。交配一般需時30-90秒,一天很少會交配多於1-2次。雌蜥會於6月或7月在有陽光的地上生蛋,每次生1-21隻蛋。雌蜥會先選擇幾個地點才會生蛋。生蛋的巢穴約長0.41-1.5米長,末端較大可讓雌蜥轉彎。巢內的溫度保持在35℃,孵化期為65-90天。藍岩鬣蜥的蛋是所有蜥蜴中最大的。

藍岩鬣蜥約於3個月大就會保護自己的地盤。不論任何年齡的雌蜥都會棲息在重疊及約大2400平方米的地盤,雄蜥的地盤會較大,隨著年歲增長,重疊度亦會增加。

保育狀況

瀕危狀況

在大開曼的藍岩鬣蜥。藍岩鬣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群落只限制在大開曼的東部,於1998年就衰落至極為危險的情況,只餘下3隻。它們的分布地於過往25年就縮減得很厲害,很多位點都已經沒有它們的蹤跡。於2003年就發現它們的數量只有5-15隻。[18]2005年前就認為它們的野生群落已經滅絕。它們是地球上最瀕危的物種之一。於2008年,有6隻藍岩鬣蜥被殺,令它們的情況更為衰落。
藍岩鬣蜥的草食性可以幫助在大開曼內傳播種子。研究發現經過藍岩鬣蜥消化道的種子發芽較快。它們亦可以將種子帶到新的地區,可以幫助平衡惡劣環境的氣候及植物生長。

自2005年從伊莉莎白二世植物園(QueenElizabethIIBotanicPark)及薩利納保護區(SalinaReserve)釋放了到野外後,藍岩鬣蜥發展了一個約有125隻的群落。伊莉莎白二世植物園的群落是自2001年起就已經開始培育,而薩利納保護區的則是自2006年從3隻蛋孵化後開始培育。2007年亦有一次大規模的放生行動,令野外的藍岩鬣蜥數目增加至299隻。

衰落原因

棲息地的破壞是藍岩鬣蜥面臨滅絕的主因。它們的棲息地被清除作為農地、公路及地產項目發展。另外,傳統的農地變更成畜牧的草場也影響藍岩鬣蜥的次級棲息地。
大家鼠、野貓及流浪犬會掠食及傷害藍岩鬣蜥,令野生群落的生存倍感壓力。路殺亦是另一增加死亡率的原因。雖然當地有法律保護,但仍舊會有獵殺藍岩鬣蜥的情況。

美洲鬣蜥成功由宏都拉斯引入到大開曼,成為了入侵物種,數量遠遠超過藍岩鬣蜥。雖然這並沒有對藍岩鬣蜥帶來直接的影響,但美洲鬣蜥的出現卻減低了公眾對藍岩鬣蜥的關注。公眾會被大量的美洲鬣蜥誤導,以為藍岩鬣蜥並非如報告般瀕危。藍岩鬣蜥經常會被售賣給旅客作為寵物。199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就指英國政府超過20年忽視海外領地的自然保育。很多物種因而滅絕。英屬加勒比群島在生物多樣性方面非常豐富,有很多特有的瀕危物種,但當地卻沒有實施及執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保育計畫

美國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AmericanZooandAquariumAssociation)自1990年起就已經將藍岩鬣蜥列為最高級的保育對象。他們首個計畫就是希望培育藍岩鬣蜥。計畫初期就已經要面對捕獲回來的藍岩鬣蜥並非純種的問題。.經過5年的研究,終於成功發展了兩個培育的群落,讓群落互相繁殖來改善遺傳多樣性。另外,在美國本土的25個動物園也有培育藍岩鬣蜥的計畫。例如印第安納波利斯動物園(IndianapolisZoo)自2000年起就兩次成功培育藍岩鬣蜥。

2006年首次有幼蜥被放生到野外。每一隻放生的藍岩鬣蜥頸上都帶有識別帶,並植入了晶片,其獨有的頭部鱗片亦有紀錄。

私人的培育亦有進行。由於只有非常少量的純種,私人培育的多為與開曼鬣蜥及古巴鬣蜥的混種,這可以減低寵物市場對藍岩鬣蜥的需求。

藍岩鬣蜥保護計畫

藍岩鬣蜥保護計畫(TheBlueIguanaRecoveryProgramme)是源自開曼群島1990年的計畫。保護計畫連合了開曼群島的環境部門、國民信託、伊莉莎白二世植物園、澤西野生動物信託基金(DurrellWildlifeConservationTrust)、國際爬蟲類保育基金及歐盟委員會。這個計畫得到豁免於現行開曼群島禁止捕獵或飼養藍岩鬣蜥的法律。其保育政策包括培養幼蜥至2歲大,在保護區建立亞群落。工作包括研究、保護巢區及監察放生的動物。

在伊莉莎白二世植物園及薩利納保護區已成功復生了兩個亞群落。保護藍岩鬣蜥的棲息地仍然很重要,而薩利納保護區就只有36萬平方米的叢林,並不足以供1000隻藍岩鬣蜥居住。其他地區也會引入新的亞群落。長遠來說整體的飼養群落仍未能造到遺傳多樣性。個別的藍岩鬣蜥會被帶到不同的群落,以確保整體群落的基因流。當野生亞群落到達飽和狀態,計畫就會停止放生,讓它們自行繁殖。透過研究、監察及控制掠食來保護幼蜥的生存率及亞群落的發展。

藍岩鬣蜥的保育需要積極管理。為確保保育的運作,需要基金的資助;另外教育及宣傳亦需要提高公眾對保育的意識及支持。

保護狀況

是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之一,為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

瀕危野生動物

銀帶魚
皇領蜂鳥
鉤喙蜂鳥
彩毛腿蜂鳥
四川哲羅魚
瘦小齒蒙
中澳粗尾鼠
白胸狐蝠
紅嘴官鳥
帶斑傘鳥
綠彩蛙
火冠蜂鳥
佩里輝尾蜂鳥
西太平洋卡洛島狐蝠
馬達加斯加大頭側頸龜
叉扇尾蜂鳥
金色曼蛙
綠喉毛腿蜂鳥
鹿羚
棉頂狨
馬島草鴞
西里伯斯野水牛
紅頭咬鵑
短角水牛
考布利牛
雙色獠狨
智利駝鹿
佛氏黃額長尾鸚鵡
普通鴞
喀拉米豚鹿
草原猯豬
白耳狨
褐漁鴞
辛氏蜥
獺狸貓
金狐蝠
楔尾綠鳩
瑪利安娜狐蝠
澳洲短頸龜
婆羅洲孔雀雉
愛德華雉
鳴官鳥
黑胸鳴官鳥
蒙面彩蛙
角官鳥
東方白背禿鷹
白腿小隼
西班牙帝雕
金色箭毒蛙
黃冠葉猴
錫爾河擬鏟鱘
林鵰
欖蠵龜
納吉夫陸龜
沙漠袋貂
大䴉
紅面吼猴
柴棺龜
蘇拉威西葉龜
巴拉望龜
大鼻羚
細角瞪羚
黑冠黃雀
白胸繡眼鳥
魯克氏仙鶲
科茲美鶇鳥
斑嘴犀鳥
紫喉輝尾蜂鳥
波斯鱘
金線䰾
長鬚鯨
雙辮八色鶇
綠喉蜂虎
鶴嘴翠鳥
猛鴞
長尾林鴞
烏林鴞
褐林鴞
黃嘴角鴞
縱紋角鴞
恆河江豚
鷹鴞
黃腳漁鴞
阿薩密兔
花頭鵂鶹
斑頭鵂鶹
林鵰鴞
烏鵰鴞
塔那河紅疣猴
縱紋腹小鴞
短耳鴞
草鴞
松雀鷹
黑冠鵑隼
棕翅鵟鷹
紅腿小隼
紅腳隼
猛隼
鷹鵰
漁鵰
靴隼鵰
白腹海鵰
捲毛蜘蛛猴
白腹鷂
烏灰鷂
白頭鷂
大鵟
印度鱉
菲律賓果蝠
短鼻大袋鼠
黑頭白䴉
黑䴉
尖尾兔袋鼠
條紋袋狸
菲律賓鱷
原麝
湄公河大鯰
庫氏硨磲
穗須原鯉
奧利諾科鱷
虹雉
太平洋鱘
紋背鱉
倉鴞
栗鴞
小鴉鵑
褐翅鴉鵑
花頭鸚鵡
紅帶箭毒蛙
紫紅頭鸚鵡
大紫胸鸚鵡
短尾鸚鵡
紅翅綠鳩
黃腳綠鳩
灰頭綠鳩
紅頂綠鳩
厚嘴綠鳩
橙胸綠鳩
針尾綠鳩
斑尾鵑鳩
棕頭鵑鳩
山皇鳩
綠皇鳩
小鷗
猞猁
星叢龜
印度陸龜
馬來西亞巨龜
百色閉殼龜
黃額閉殼龜
黑星額蜂鳥
栗腹蜂鳥
深藍吸蜜鸚鵡
窩瑪蟒
黃耳長尾鸚鵡
角鸚鵡
紅藍吸蜜鸚鵡
藍金剛鸚鵡
李爾金剛鸚鵡
灰綠金剛鸚鵡
紅冠亞馬遜鸚哥
帝鸚鵡
紅肛鳳頭鸚鵡
細嘴杓鷸
羅德哈威秧雞
白翅冠雉
白翼木鴨
夏威夷鴨
馬島麻斑鴨
藍岩鬣蜥
紐西蘭海燕
螺角山羊
爪哇野牛
侏儒野豬
安第斯山貓
長島長尾狸貓
達爾文狐
地龜
領角鴞
毛腿漁鴞
鵰鴞
白背兀鷲
雀鷹
蒼鷹
密蘇里鏟鱘
細嘴松雞
紅領綠鸚鵡
金肩鸚鵡
朱鷺
紅犁足蛙
蘇眉魚
褐耳鷹
白頭䴉鸛
斑羚
古巴鱷
金斑喙鳳蝶
達氏鱘
巨蜥
四川山鷓鴣
光面狐猴
鬣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