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學名: 灰喉針尾雨燕中文目名: 雨燕目
中文科名: 雨燕科
中文屬名: 針尾雨燕屬
同物異名: Chaetura cochinchinensis Oustalet,1878,
拉丁文目名: APODIFORMES
拉丁文科名: Apodidae
拉丁文屬名: Hirundapus
拉丁文種名: cochinchinens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Oustalet, 1878)
英文俗名: Silver-backed Needletail
形態
一種小型的鳥類,體長為21—25厘米,其最顯著特點是頭上具有一個長長的羽冠,閃耀著綠色的光澤,非常美麗,與眾不同。它的嘴短而圓,眼睛很大,眼的上部有一條極細的淡色眉紋,尾羽甚長,達11.8厘米,幾乎是身體長度的一半,並呈深叉狀,往尾尖逐漸變細,稱為鋏尾。翅膀也甚為狹長,折合時超過尾的端部,上面具也有綠色或藍綠色光澤。上體為藍灰色,雄鳥的耳、頰、頦和喉等均為栗色,雌鳥的這些部位則為灰色,下體呈淡灰白色,腿較短而弱,腳為暗紅色,腳趾細長。鳳頭雨燕雖然長得很像家燕、金腰燕等我們平時常見的燕子,也同燕子一樣常在空中快速飛行、捕食飛蟲,但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卻距離很遠。雨燕屬於攀禽,而家燕和金腰燕等則屬於鳴禽,它們最大的區別是雨燕的四個腳趾都向前伸,不像家燕和金腰燕是三趾向前、一趾向後,所以雨燕在停歇時,不能抓住樹枝、電線等物體,也不能在地面上行走,而只能用四趾向鉤子一樣掛在牆壁或岩石的垂直面上。分布
鳳頭雨燕屬於留鳥,在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等南亞和東南亞的熱帶地區,我國僅分布於雲南滄源、景洪、勐養、勐侖等地,此外也有人曾在台灣海峽和山東沿海航行時見到過它。據《海南島的鳥獸》作者說,多年調查,此鳥極少遇見,僅於1962年月10月在樂東採得1號標本,所以本種在國內是非常罕見的,應對它進行保護,在學術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習性
鳳頭雨燕主要棲息於林緣、次生林、果園、公園等有樹木的較為開闊的地區,常呈小群活動,頻繁地在開闊地和森林的上空成圈飛翔,有時也在河流等水面的上空飛翔。食物主要是蚊、蛾等各種飛行性昆蟲,並且也能在飛行時捕食,但它們在空中飛翔的時間明顯地較其他雨燕為少,捕食行為也和其他雨燕不太相同。它不是在空中不停地飛翔覓食,而是經常停息在樹冠的頂枝上,當有昆蟲等食物在附近空間出現時,再起飛捕捉。由於它的身體較大,翅膀很長,在空中總是像鐮刀一樣向兩側分開,就如同一架小型的飛機,時而低空飛翔,時而騰空而起。晚上多成群棲息在一起,有時也單個分別棲息。繁殖
繁殖期為3—6月,營巢於森林之中,它的巢極為細小而精巧,直徑一般僅有2.5—5厘米,形狀為杯狀或袋狀,主要由碎樹皮、細小羽毛和涎液等膠結而成,結構甚為緊密和結實,並牢牢地固定在樹枝上。巢的顏色為黑色,帶有少許灰色和污白色斑點,外表和樹枝顏色甚為相似,從下面看好像樹枝上突出的小包。每窩僅產1枚卵,顏色為淡灰色或灰白色,有時沾有藍色,形狀為長卵圓形。它的雛鳥為晚成性,需要親鳥的精心飼餵才能長大。瀕危等級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綱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鷳、白鷳、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