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紅胸黑雁拉丁文目名: ANSERIFORMES
拉丁文科名: Anatidae
拉丁文屬名: Branta
拉丁文種名: ruficoll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Pallas, 1769)
瀕危等級

IUCN瀕危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紅胸黑雁———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26種在北極繁殖的鳥類列入了受全球變暖威脅的名單,這種雁是其中之一。這些鳥類中有一半是海鳥,它們的食物供應正由於氣候變化而減少。名單上其餘鳥類是陸地物種,包括幾種在海岸棲息的鳥,它們的生存因為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脅。
形態特徵

小型雁類。體小(全長55厘米左右)而色彩靚麗的雁類。頭、後頸黑褐色;兩側眼和嘴之間有一橢圓形白斑;臉後側有大塊栗紅色斑,外圍具寬白色紋;前頸和前胸為棕紅色,外圍以白色紋與臉後白紋相接。翅黑色,折翅時有兩道細橫紋。
背、腹、尾羽黑褐色。嘴、腳均為黑褐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 叫聲:叫聲拗口而斷續,重複kik-yoik, kik yoik。群鳥取食時邊吃邊叫。
生活習性

紅胸黑雁喜歡棲息于海灣、海港及河口等地,繁殖期的生境主要是由苔蘚和地衣復蓋的凍原或灌木凍原地帶,特別是在苔原上地勢較高而又比較乾燥的地方,或水域附近有稀疏灌木生長的苔原地帶。冬季大多出現在有耐鹼植物生長的湖泊和水庫周圍地區,也出現在周圍地勢低洼的鹹水湖和沿海地區,偶爾還出現在農田地里。
紅胸黑雁喜歡結群,但不與其他雁鴨類混群,而是獨自成群生活在一起,較大的群體有時多達數百隻。性情活潑好動,彼此在一起生活時,總是吵吵嚷嚷,極為嘈雜,聲音可以傳到很遠。善於游泳和潛水,飛翔的速度也很快,從水面上飛起時,也總是在不停地鳴叫。晚上一般棲息在水面上、水邊淺水處或者沙灘上。每天黎明就成群結隊地飛到草原上去覓食,中午又回到水邊去休息、飲水和吞食沙粒,晚上有時也在覓食地棲息。當氣候較為惡劣,特別是有暴風雨侵襲的天氣下,也常到蘆葦叢中躲避。飛行時群體的佇列極不整齊,有時呈斜線飛行,有時呈“V”字形,很不規則。每當要向水面上降落時,總是成群地在水面的上空盤鏇幾圈,然後幾乎同時調轉方向,分別像箭一樣一齊疾速地向水面落下,然後又在水面上匯集成密集的群體。
紅胸黑雁主要以青草或水生植物的嫩芽、葉、莖等為食,也吃根和植物種子,冬季有時還吃麥苗等農作物的幼苗。常成群覓食,同時頭部急速活動,並且不斷地發出象豬一樣的“呼嚕”聲。
生長繁殖

紅胸黑雁是典型的遷徙型鳥類,每年9月中旬至9月末成群離開北極凍原帶繁殖地,遷往歐洲東南部的黑海、裏海和鹹海等地越冬。遷徙時常集成大群,白天幾乎不停地飛翔,僅在傍晚才降落到湖泊等水域休息和覓食,常常發出高叫聲,極為嘈雜。5月中旬至5月末,它又成群結隊從越冬地遷往繁殖地,但春季遷徙的群體顯著較秋季遷徙的群體為小。
紅胸黑雁在我國極為罕見,全世界總的種群數量大約為15,000隻。種群數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沼澤地排水,農業開發,使適合的越冬環境喪失,加之人為干擾和過度狩獵等多種因素的結果。
定居地點

狐狸才是真正的敵人。猛禽很少在靠近自己巢穴的附近捕食。因此紅胸黑雁不會受到攻擊。
同時,由於有了這個兇猛的鄰居,狐狸也不敢靠近紅胸黑雁領著它的小雁們經過隼的巢,此時他們是安全的,因為隼正忙著捕捉別的獵物。 紅胸黑雁領著它的小雁們經過隼的巢,此時他們是安全的,因為隼正忙著捕捉別的獵物。
保護現狀

紅胸黑雁在遼寧繁殖地的發現,也引起了有關國際動物保護組織的關注,並對紅胸黑雁的保護工作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提供部分資金,幫助用於紅胸黑雁取食地的調查和保護。國際鸛鶴委員會主席柯得爾先生於2002年親自到紅胸黑雁繁殖地現場進行考察,並就如何做好紅胸黑雁的保護工作提出了寶貴意見。中央電視台,也都分別進行了拍攝和報導,進行保護宣傳教育。特別是2006年1月份,大連市政府批准把形人坨子及周邊島嶼建成紅胸黑雁自然保護區,使保護工作更加規範和依法進行。正是由於各部門,各方面的努力,紅胸黑雁的繁殖數量逐年有所增加。2006年的窩卵巢數達到6個,是1999年以來最多的一年。

紅胸黑雁繁殖越冬,鳥類工作者也十分關注紅胸黑雁的保護。自1999年以來,有眾多的鳥類工作者、鳥類攝影愛好者來到石城島共商紅胸黑雁保護大計。2005年7月召開了“首屆紅胸黑雁保護研討會”,鳥類保護專家、學者,為紅胸黑雁保護積極獻計獻策,使紅胸黑雁保護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同時,有關部門和研究人員還出版發行了一批論文、專著和畫冊,為紅胸黑雁的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正是由於國際上的支持,紅胸黑雁的數量不斷增加,到2005年比1985年增加了近10倍,而且分布範圍也進一步擴大。在紅胸黑雁的保護中,除了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努力外,還出現了一批紅胸黑雁保護志願者,他們不辭辛苦,花費大量精力和資金,幫助進行調查,搞研究,拍攝照片和錄像等,向廣大民眾進行宣傳。正是有了這些志願者的不懈努力和艱苦付出,才使紅胸黑雁保護得更好,才讓讀者看到了紅胸黑雁這優美的舞姿和完整的風采。
雁形目百科
雁形目(Anseriformes)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本目的鳥在中文種通常被稱為“鴨”或“雁”,包括了人們通常所說的鴨、潛鴨、天鵝、各種雁類等鴨雁類。 |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綱
![]() |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鷳、白鷳、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