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在歐洲殖民的前,尖尾兔袋鼠已廣泛分布在澳洲東岸至大分水嶺西部。於19世紀,它們只分布在維多利亞州穆理河地區經新南威爾斯至昆士蘭的查特斯堡。尖尾兔袋鼠於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開始衰落,於1937年至1973年間沒有確實的觀察報告,當時相信它們已經滅絕。後來有指在昆士蘭見到一群尖尾兔袋鼠。
特徵
尖尾兔袋鼠可長達1米,尾巴與身體一樣長,重4-8公斤。雌性較為細小。它們有像馬勒的白色斑紋,背部有黑帶,面頰像其他的袋鼠般有斑紋。尾巴上有尖刺,尖刺可以長3-6毫米,部份被毛所覆蓋,其作用不明
習性
尖尾兔袋鼠是夜間活動的,日間會在空心樹中睡覺。它們喜歡棲息在草原邊緣。它們是害羞及獨居的動物。它們在缺乏食物時會組成細小的群族,最多約有4個成員一同覓食。它們傾向避開爭鬥,會躲在空心樹或叢林中,若是沒有地方躲藏,則會躺在地上不動。
繁殖
尖尾兔袋鼠的繁殖呈周期性,繁殖期因地而異:在澳洲大陸,尖尾兔袋鼠的繁殖期在每年的上半年;但在其他小島上,紋兔袋鼠的生育時間比在澳洲大陸有所擴展。可以從2月一直持續到8月。
尖尾兔袋鼠的繁殖方式與其他種類的袋鼠相比顯得有些特別,它們能在一次生育以後立即再次發情交配,通常一胎一仔,幼仔會在母親的育幼袋中約4個月時間來成長。它們會視乎食物的供應來決定生育的密度。妊娠期為23日。
免疫
尖尾兔袋鼠的免疫系統比其他有袋類更為緊密,可以免受多種寄生蟲、病毒及疾病的感染。
保育
由於再次發現尖尾兔袋鼠的存在,有計畫重新引進及培育它們。在愛達利亞國家公園、陶頓國家公園及馬爾堡一個私人的保護區都有培育尖尾兔袋鼠的計畫。現時估計它們有400-600隻。
尖尾兔袋鼠的主要威脅是野貓及狐狸等入侵物種的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