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簡介
藏馬雞,大型雞類,通體大都為白色、頭部兩側紅色,頭頂上生有密密的黑色短的絨狀羽毛。耳羽呈簇狀,白色,像兩個短角向後延伸著。
它的體背部羽色略沾點灰色,兩翅呈灰褐色;尾特別長,有尾羽20枚,有的為22枚,尾羽的基部灰色,向後漸漸變成紫銅色,及至末端則變成暗綠色和深藍紫色,而呈現金屬光澤。這種馬雞的中央一、二對尾羽大部分羽枝長而稍疏,但不形成披散狀。
雌鳥與雄鳥相似,但體形稍小些,羽毛也較暗淡。雌雄鳥的嘴均為粉紅色,腿和趾紅色。雄鳥和雞一樣還有。雄鳥體長為69~100厘米,體重1017~3000克;雌鳥的體長為73~102厘米,體重1250~2050克。體型比環頸雉大,在三種馬雞中它是最大的一種。
生長習性
藏馬雞喜集群,常成群活動,特別是冬季至春季,有時集群多達50-60隻。群中常有一隻健壯的雄雞充當頭鳥,它不時昂首觀望,警惕性很高,當發現異常情況時,便發出鳴叫,並向高處奔跑,群雞緊隨其後,形成一列不整齊的縱隊,危急時則往低處飛。白天活動,從清晨一亮天即開始活動和覓食,一直到黃昏。中午多在樹陰處休息,晚上棲於樹上。常在早晨和傍晚啼叫,鳴聲洪亮短促,似“咯……咯……咯……”,數里外亦可聽見。
藏馬雞的食物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種類包括瑞香狠毒、唐松草、毛香火絨草、四川忍冬、野蘋果、野豌豆、杜鵑等。此外也吃昆蟲,蜘蛛、蜈蚣、步行蟲等鞘翅目昆蟲及鱗翅目幼蟲等動物性食物,特別是在繁殖季節。冬季多吃樹根和種子,春季以綠色植物的嫩根、嫩葉為主,夏秋季以植物的葉蕾、花、果子為食。幼鳥以昆蟲為主,隨體土增長,食物中昆蟲所占比例逐漸減少。
藏馬雞在地面上營巢,築巢於倒木等隱蔽處。巢呈橢圓形淺盤狀,比較簡陋,巢的材料是枯枝幹草、苔蘚及鳥羽等。卵為純色,有的為土黃色,也有的為青灰色,卵上無斑點,卵的大小平均為58.4×44.1毫米。藏馬雞是珍貴的觀賞動物,在許多動物園中均飼養著,以供觀賞。
分布範圍
藏馬雞棲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針闊混交林及高山灌叢中,僅分布於中國四川西部、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和雲南西北部,是我國特產鳥類。為四川、青海、西藏、雲南等地留鳥。四川西部的德格,南部的木里,西部和北部的23個縣;青海南部的玉樹、雜多、囊謙,東南部的班瑪、達日;西藏東部的嘉黎、索縣、昌都、類烏齊、丁青,東北部的芒康、貢覺、左貢、江達、察雅等地;雲南西北部的麗江、中甸、德欽等地;甘肅南部的瑪曲。生育繁殖
繁殖期5-7月。4月中旬群即開始逐漸分散成小群和配對,一雌一雄制。營巢於3000m-4000m的向陽坡針葉林中,巢多置於林下灌叢中地面上或倒木下或林中岩洞中周圍均有灌木或高草隱蔽,不注意一般難於發現。巢的大小為外徑24-50cm×22-30cm,內徑34cm×22cm,深7-17cm。巢甚簡陋,主要利用地面自然凹坑,內墊以枯枝、乾草、苔蘚和少量羽毛即成。每窩產卵4-7枚和15-16枚。在四川馬爾康對7枚卵的測量為55-59mm×39-41mm,平均57.0mm×40.3mm,重50-64g,平均57.3g;黃褐色、光滑無斑。在玉樹對56枚卵的測量為55-65mm×44-45.4mm,平均58.4mm×44.1mm,重59.3-67.8g,平均63.9g,明顯較四川馬爾康卵大和重;卵為土黃色和青灰色。這或許由於亞種的不同。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在巢附近活動和警戒。雛鳥早成性,出殼後不久即隨親鳥離巢活動。
物種保護
藏馬雞是中國特產鳥類,數量稀少,分布區域狹窄。它分布的地區由於受西藏地區宗教的影響,沒有人為干擾和任何狩獵的壓力,棲息地知被保存也很好。在西藏曲水縣才納鄉的雄賽寺(又稱休瑟寺、雄色寺等),由於寺廟的尼姑長期投喂,在該寺區域活動的藏馬雞散布於寺內各處,如同家禽。已被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ICBP)世界瀕鳥類紅皮書和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據盧汰春、盧春雷1983-1988年在四川寶興的調查,種群密度為1.5-2隻/km2。
1985年3-7月在四川馬爾康龍爾甲山的調查,種群密度為2隻/km2,較為常見。但問題是當前對棲息地木材的大量採伐,大片杉木被砍光,使藏馬雞喪失了大片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從而導致分布區域的縮小和種群數量的減少。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研究史
1880年,Elwes從一名叫Harman的軍官手裡發現了該鳥的皮張,他依照其羽色定名為C. harmani Elwes 1881。此後對該鳥的分類地位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藏馬雞與白馬雞的昌都亞種形態相近、分布彼此替代,並且二者有自然雜交的現象,而將其視為白馬雞的一個亞種。也有人依據其特化的體色而主張把它列為一個獨立的種。對藏馬雞的生態、行為等方面的研究從、1980年代開始。同屬介紹
褐馬雞(Crossoptilonmantchuricum)成高約60厘米,體長1米~1.2米,體重5公斤,全身呈濃褐色,頭和頸為灰黑色,頭頂有似冠狀的絨黑短羽,臉和兩頰裸露無羽,呈艷紅色,頭側連目有一對白色的角狀羽簇伸出頭後,宛如一塊潔白的小圍嘴。褐馬雞最愛炫耀的是它那引人矚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長羽呈雙排列。中央兩對特別長而且很大,被稱為“馬雞翎”,外邊羽毛披散如發並下垂。平時,它高翹於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時又像馬尾,故稱“褐馬線”。褐馬雞整個尾羽向後翹起、形似豎琴,十分美觀。
翅短,不善飛行,只能從山上向下滑翔式地飛行,兩腿粗壯,善於奔跑。全身羽毛深褐色,頭頂長著黑色的絨毛。嘴巴粉紅,臉部鮮紅,眼睛後面有一白色頸圈,兩簇雪白的絨毛突出於腦後,象一對白犄角,因而有得名“角雞”,尾巴蓬松上翹,很像馬尾,泛著紫藍色光亮;喙短而尖。
藍馬雞(Crossoptilonauritum)全長約90厘米。體羽青灰色,具金屬光澤,披散如毛髮狀。頭頂和枕部密布黑色絨羽;兩簇白色耳羽呈短角狀;面部裸皮鮮紅色。飛羽帶褐色,具金屬紫藍色外緣。中央尾羽特長而上翹,羽枝披散下垂如馬尾,兩側尾羽基部白色,其餘為紫藍色。嘴淡紅色,腳珊瑚紅色。虹膜-橘黃;嘴-粉紅;腳-紅色。叫聲:受驚的雄鳥發出gela-gelage叫聲。求偶期雄鳥的叫聲為wu,wu,wu或ga,ga。受驚時雄雌鳥均發出ziwo-ge,ziwo-ge的叫聲。棲息於高寒山區,常集群活動於樹林及灌叢間。主要吃植物性食物,也食昆蟲。同其他種馬雞,以小群活動於高海拔的開闊高山草甸及檜樹、杜鵑灌叢。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綱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鷳、白鷳、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