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短尾鸚鵡的學名Loriculusvernali,為小型鸚鵡其中一種,是短尾鸚鵡屬的典型物種。
為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一種,是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之一。
生物特徵
羽毛為綠色,體型很小,加上尾巴也只有14cm左右。雄鳥上體為輝黃草綠色,腰部和尾上覆羽為血紅色,非常明顯,與其他鸚鵡不同。尾羽為綠色。翅膀綠色明顯較背部為暗。下體為淡黃綠色,喉部有一個藍色塊斑。飛羽的下表面和尾羽的下表面為藍色。雌鳥的羽色和雄鳥相似,但比較暗,喉部的藍色塊斑較小或不明顯。虹膜淡黃白色,嘴暗珊瑚紅色,先端淡黃色,腳淡橙黃色。
食性
果實(尤其喜愛無花果和番石榴)、漿果、花、花蜜和種子;對莊稼有一定破壞;喜食toddy(棕櫚酒),有時喝得太多甚至會搖搖擺擺。
生長習性
短尾鸚鵡為留鳥,棲息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樹林中,也出現於果園、花園和耕地附近植物叢中。常呈小群活動,開花期間常集成大群活動和覓食。它們常常垂直倒懸於花枝上啄取花朵,故有倒懸鸚鵡之名,活動極為敏捷靈活。能呈螺鏇式的圍繞樹枝向上飛翔。一有干擾,群體就會突然離開樹枝,在樹頂上空盤鏇和高聲鳴叫,直到沒有干擾時才又回到樹上繼續啄食。飛行時發出高音尖叫“tsee-sip”或“pee-zeez-eet”,取食的時候偶爾發出類似人類竊笑的聲音。飛行快速,多呈波浪式飛行。性較溫順,易於飼養。
生長繁殖
短尾鸚鵡每年1-4月繁殖,每窩產卵3-4枚。在枯樹或樹洞中營巢,通常離地不高,雌鳥通過腰部羽毛攜帶巢材,產2-4枚卵,雌雄共同孵卵和育雛,卵尺寸19.1×15.8mm。地理分布
中國的雲南(西盟山)、印度、錫金、孟加拉、斯里蘭卡、中南半島。保護級別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國內絕跡。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相關文獻
[宋]蘇軾:“嶺南珍禽有倒掛子。綠毛紅喙,如鸚鵡而小,自東海來,非塵埃中物也。”
[宋]莊綽《雞肋編》:“廣南有綠羽丹觜禽,其大如雀,狀類鸚鵡,棲集皆倒懸於枝上,土人呼為倒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