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信息
物種名稱:小濱鷸
學名:Calidris minuta
英名:Little Stint
體長14公分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eisler, 1812)
物種分類:鸛形目 > 丘鷸科 > 濱鷸屬 CICONLLFORMES > Scolopacidae > Calidris minuta
習性:相當溫順
基本概述
![小濱鷸](/img/3/986/nBnauM3X3czN3ETOxgDM2QTMxITM4gDN1YTMwADMwAzMxAzL4A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小濱鷸體小(14厘米)的偏灰色濱鷸。嘴短而粗,腿深灰,下體白色,上胸側沾灰,暗色過眼紋模糊,眉紋白。甚似紅胸濱鷸,但腿和嘴略長且嘴端較鈍。春季的鳥具赤褐色的繁殖羽,繁殖羽的喉及前頸偏紅,頭頂及頸背深灰褐,上體褐色,下體偏灰,具明顯黃色嘴斑。非繁殖羽:上體灰褐,下體白。與繁殖期的紅胸濱鷸區別在於頦及喉白色,上背具乳白色"V"字形帶斑,胸部多深色點斑。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小濱鷸的叫聲:短而尖的獨特stit聲。飛行時作微弱的pi, pi, pi聲。
生活環境
![小濱鷸](/img/7/6db/nBnauM3X2QzM1ETOxYjNxUTMxITM4gDN1YTMwADMwAzMxAzL2Y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小濱鷸主要繁殖於北歐及西北亞的苔原凍土帶,苔原主要分布在北緯60。以北,是永久凍土帶,那裡的土壤從幾厘米以下終年冰結,因此,對植物的生長和分布有很大的影響。苔原地帶沒有喬木,其他植物長得也很矮小。在苔原的沼澤地區,長滿了各種苔類,禾本科植物很少。在苔原的其他地區,主要生長著石南灌叢、低矮的草本被子植物和地衣,其中地衣是極地苔原最典型的植物。苔原生態系統的消費者主要有馴鹿、麝牛、北極兔、旅鼠、北極狐和狼等,還有一些鳥類。那裡幾乎沒有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昆蟲的種類也很少。遷至非洲、中東及印度。分布狀況:罕見遷徙過境鳥。1986年在香港有第一次記錄,從此每年春季均有少量出現。於北戴河(河北)也有過記錄,北戴河受海洋氣候的調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一年之中,日最高氣溫超過攝氏30度的天數,平均只有7.6天。夏季的氣溫比北京要低3-5攝氏度,再有陣陣海風吹拂,就更顯得涼爽宜人了。冬季受渤海暖流的影響,最低氣溫很少低於零下1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為北戴河成為四季皆宜的旅遊勝地提供了前提條件。北戴河常年保持一級大氣質量,只有鳥語花香,沒有污染,沒有噪音,城市森林覆蓋率54%,人均綠地630平方米,居全國首列,北戴河是世界著名的觀鳥地,是我國第一個候鳥保護區。這裡可以見到的鳥類有405種,占我國現存鳥類的40%。鳥類是最有權威的自然環境鑑定師。鳥類選擇什麼地方為棲息地,。中國其他地方狀況不詳。小濱鷸的生活習性:相當溫順。進食時嘴快速啄食或翻揀。喜群居並與其他小型涉禽混群。
分布
分布範圍:
繁殖於北歐及西北亞的苔原凍土帶;遷至非洲、中東及印度。
分布狀況:
罕見遷徙過境鳥。1986年在香港有第一次記錄,從此每年春季均有少量出現。於北戴河(河北)也有過記錄。中國其他地方狀況不詳。
小濱鷸的辨別
小濱鷸與紅胸濱鷸,體長都在15cm左右,無明顯差異。但在外型輪廓上,主要有兩個地方不同:1、腳長:小濱鷸的腳長,而且是長得有點誇張。有些腳長的紅胸濱鷸,的確是很容易與小濱鷸搞混,但並不表示腳長這個特徵就不適用!只是單靠“腳長”這個特徵找小濱鷸,會把腳長的紅胸濱鷸也一起當成嫌疑犯。2、嘴型:如果看起來腳長,接下來還要檢查“嘴長”。小濱鷸的嘴,較紅胸濱鷸略長而尖。
小濱鷸的主要特點:1、斷開的眉斑2、覆羽和三級飛羽有赤褐色邊緣及清晰的黑色中央3、頸側有粗糙的痕跡4.背上顯眼的白色“吊帶”。
![]() | ![]() |
![]() | ![]() |
![]() | ![]() |
相關資料
![小濱鷸](/img/0/818/nBnauM3X3ETO1QDMwUzNxUTMxITM4gDN1YTMwADMwAzMxAzL1c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鸛形目品種分類 鸛形目(Ciconiiformes)是大中型的涉禽,多為長頸,長腿的鳥類,嘴形不一,但多較大較長。鸛形目有7科,我國有3-4科。
![]() | 鷺科(Ardeidae),鷺科包括多種鷺和“開鳥”,是鸛形目最大的一科,分布於南北緯60º之間的大陸及沿海水域。鷺科鳥類多數嘴長而直,體型優雅。世界17屬76種,我國10屬20種,常見的有蒼鷺,池鷺,白鷺,夜鷺和大麻[開鳥]等。 |
![]() | 廣嘴鷺科Cochlearidae),廣嘴鷺科或寬嘴鷺科只有一種,船嘴鷺,分布於美洲熱帶地區。廣嘴鷺科與鷺科大體相似,但有寬大似船型的巨嘴。 |
![]() | 鯨頭鸛科(Balaeniciptidae),鯨頭鸛科僅鯨頭鸛一種,只產於非洲有限的地區。鯨頭鸛的喙寬大而粗壯,嘴端下彎成勾狀,頭也非常巨大,是現存頭最大的鳥,讓人想起已經滅絕的不飛鳥。 |
![]() | 錘頭鸛科(Scopidae),錘頭鸛科也只有一種,即錘頭鸛,僅分布於非洲南部。錘頭鸛頭後有向後的長冠羽,使頭部呈錘型。 |
![]() | 䴉科(Threskiorothidae),䴉科包括䴉和琵鷺,頭和頸裸出,嘴很長,䴉的嘴向下彎曲,琵鷺的嘴扁平。䴉科廣布於溫熱帶地區,共有28種,我國5屬6種,最著名的有朱䴉和白琵鷺等。 |
![]() | 紅鸛科(Phoenicopteridae),紅鸛又叫火烈鳥,喙側扁而高,自中部起向下彎曲,喙邊緣有濾食用的櫛板,頸和腿極細長。紅鸛的分類地位爭論比較多,曾經單劃分為紅鸛目,與鸛形目和鵜形目都有一定的關係。紅鸛科有3屬6種,在溫暖地區分布較廣,但以前在我國並未發現,1997年,在新疆發現了其中的大紅鸛。 |
濱鷸家族
![小濱鷸](/img/a/989/nBnauM3X2MDNzQTM3kDM2QTMxITM4gDN1YTMwADMwAzMxAzL5A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岩濱鷸 非繁殖期成鳥:體型略小(21厘米)而矮胖的菸灰色濱鷸。腿黃色,嘴基黃色。下背、中央尾羽及飛羽黑色。飛行時翼上白色橫紋明顯。眉線短而清晰。胸近白而具灰色雜斑。繁殖期鳥上體棕褐色,肩羽及三級飛羽羽緣暗栗色,胸略沾黑。虹膜-褐色;嘴-黃色,端灰;腳-黃色。叫聲:短促的whit或tweet聲,進食鳥群發出吱吱低聲。分布範圍: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部、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島;越冬於美國西部沿海,定期至日本。偶見春季在北戴河(河北)過境時有記錄。習性:冬季棲於沿海裸岩,少至沙灘。喜群棲,與翻石鷸及其他涉禽混群。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小濱鷸](/img/8/7b9/nBnauM3X4ETN3QDM2ITM2QTMxITM4gDN1YTMwADMwAzMxAzLyE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青腳濱鷸 體小(14厘米)而矮壯,腿短,灰色。上體(冬季)全暗灰;下體胸灰色,漸變為近白色的腹部。尾長於攏翼。與其他濱鷸區別在於外側尾羽純白,落地時極易見,且叫聲獨特,腿偏綠或近黃。夏季體羽胸褐灰,翼覆羽帶棕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腿及腳-偏綠或近黃。叫聲:短快而似蟬鳴的獨特顫音叫聲tirrrrrrit…分布範圍:繁殖於古北界北部;冬季至非洲、中東、印度、東南亞、菲律賓及婆羅洲。定期出現但卻罕見的過境鳥,於中國全境。越冬群體見於台灣、福建、廣東及香港。習性:同其他濱鷸,喜沿海灘涂及沼澤地帶,成小或大群。主要淡水鳥,也光顧潮間港灣。被趕時猛地躍起,飛行快速,緊密成群作盤鏇飛行。站姿較平。
![小濱鷸](/img/b/c3d/nBnauM3X1EjN4IjMxQTM2QTMxITM4gDN1YTMwADMwAzMxAzL0E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小濱鷸](/img/6/12c/nBnauM3XwUzNzATNzUTM2QTMxITM4gDN1YTMwADMwAzMxAzL1E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小濱鷸](/img/6/eb1/nBnauM3X0gzN5UTN2YTM2QTMxITM4gDN1YTMwADMwAzMxAzL2E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