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葦鳽

黑葦鳽

黑葦鳽,又名:烏鷺、黑鳽、黑長腳鷺鷥、黃頸黑鷺。分布在中國中部到印度、馬來西亞、蘇拉威西等各個國家,是比較稀有的動物種類。

基本信息

棲息環境

棲息於蘆葦叢、沼澤、灘涂、紅樹林及林間溪流,在貴州分布於700~1000m,營巢於蘆葦叢中、樹上或竹林中。

分布範圍

地圖地圖

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澳大利亞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中國有分布。

外形特徵

黑葦鳽黑葦鳽
黑葦鳽身長55~65cm,翼展80cm,體重300~420g。雄性成鳥:額、頭頂至後頸、背羽、翅和尾羽均為沾藍的黑色;頦和上喉淡棕白、中央頦紋淡棕栗色;頸側橙黃色,形成顯著黃斑;中央喉紋棕栗色,斑雜黑色;前胸滿布淡棕白色和黑色相雜條紋,下體餘部黑褐色。雌鳥:上體羽色暗褐,無藍色;頰和耳羽栗紅色;頦、喉、前頸淡棕白色,中央紋呈栗紅色點斑狀;下喉及頸側滿布栗紅色斑雜黑色和淡皮黃色斑紋;下體、胸、腋羽和脅部褐色,較背羽淺淡。虹膜橙紅色;嘴黑褐色,下嘴黃褐色;眼先裸露皮膚淡紫色;跗蹠、趾暗褐色。

生活習性

黑葦鳽黑葦鳽

黑葦鳽棲息和活動於河口濕地、被洪水淹沒的草原、雨林、紅樹林、湖泊、溪流、水塘、沼澤附近的葦叢、樹林或竹叢中,單獨或成對活動。食性為小魚、泥鰍、蝦和水生昆蟲。

生長繁殖

黑葦鳽巢營巢於水域岸邊沼澤地的蘆葦叢、灌叢、竹林。巢由枯枝和草莖構成,呈盤狀。每窩產卵4~6枚,淡綠色或白色,大小為43~44mm×31~35mm。雌雄共同孵化。

亞種分布

黑葦鳽黑葦鳽
(1)黑葦鳽Ixobrychus flavicollis flavicollis分布於中國中部到印度馬來西亞、蘇拉威西;

(2)黑葦鳽帝紋亞種Ixobrychus flavicollis Australis分布於摩鹿加群島帝汶島紐幾內亞澳大利亞

(3)黑葦鳽所羅門亞種Ixobrychus flavicollis woodfordi分布於索羅門群島。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2]。

鸛形目百科

鸛形目(Ciconiiformes) 鳥綱的1目,為中型涉禽。頸和腳均長,腳適於步行;嘴形側扁而直;眼先裸出;脛的下部裸出;後趾發達,與前趾同在一平面上。棲於水邊或近水地方。覓吃小魚、蟲類及其他小型動物。在高樹或岩崖上營巢。

鷺科的鳥類

鷺科Ardeidae有17屬62種。大、中型涉禽,體形呈紡錘形,胸前有飾羽,頭頂有的有冠羽,在繁殖期均是重要的炫耀特徵。具有“三長”的特點,即喙長、頸長、腿長。腿部被羽,脛部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後。沒有明顯的嗉囊,食道中部膨大,整個食道都能儲存食物。飛時頭頸彎曲。主要活動於濕地及附近林地,它們是濕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指示物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