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白腹鷂屬鳥綱、隼形目、鷹科。又名“澤鷂”、“白尾巴根子”,拉丁學名為Circus spilonotus。白腹鷂體長53~60厘米。上體及兩翅呈黑色,頭與頸後部雜有白紋。羽基為白色,翅上覆羽具有灰色羽緣。尾羽為灰色,外側尾羽為白色,並帶有橫斑。下體呈白色且具有黑色羽乾紋。雌鳥上體呈暗褐色,羽緣為淡褐色。尾羽為淡棕色,並有6條褐色橫斑。眼部、蠟膜、腳和趾等均為黃色。嘴呈灰黑色,基部為鉛灰色。爪呈黑色。
白腹鷂通常棲息於沼澤低濕地帶。喜成對活動,有時也三四隻集群活動。主要以蛙類、小鳥、蚱蜢、螻蛄等為食,也盜食其它鳥類的卵和幼雛。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亞洲。
特徵
白腹鷂中等體型(50厘米)的深色鷂。雄鳥似鵲鷂雄鳥,但喉及胸黑並滿布白色縱紋。雌鳥尾上覆羽褐色或有時淺色,有別於除白頭鷂外的所有種類雌鷂。體羽深褐,頭頂、頸背、喉及前翼緣皮黃色;頭頂及頸背具深褐色縱紋;尾具橫斑;從下邊看初級飛羽基部的近白色斑塊上具深色粗斑。一些個體頭部全皮黃色,胸具皮黃色塊斑。亞成鳥似雌鳥但色深,僅頭頂及頸背為皮黃色。虹膜-雄鳥黃色,雌鳥及幼鳥淺褐色;嘴-灰色;腳-黃色。
叫聲:通常不叫。
分布
白腹鷂分布範圍:繁殖於東亞;南遷至東南亞及菲律賓越冬。
分布狀況:繁殖於中國東北,冬季南遷至北緯30°以南越冬。於低地甚常見。
註:有著者把此種歸為白頭鷂C.aeruginosus的一亞種。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北部的內蒙古、黑龍江,南部的長江下游地區以及四川、雲南、廣東、海南等省區。
習性
白腹鷂喜開闊地,尤其是多草沼澤地帶或蘆葦地。擦植被優雅滑翔低掠,有時停滯空中。飛行時顯沉重,不如草原鷂輕盈。
保護等級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等級:二級。
為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之一,是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
亞種
白腹鷂指名亞種(學名:Circusspilonotusspilonotus),分布在東亞。在中國,分布於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的內蒙古、黑龍江、遼寧、青海、四川、福建、廣東、海南、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亞洲。
白腹鷂指名亞種(學名:Circusspilonotusspilothorax),分布在紐幾內亞。
相關信息
1993年10月1日和1994年的9月20日,作者在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場壩海拔1785m處的稻田濕地中,分別獲得2號雄性成年白腹鷂標本,經鑑定為白腹鷂指名亞種(CircusspilonotusspilonotusKaup)。標本保藏在貴州省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生物系鳥類標本室。該鳥的發現,為貴州省鳥類新紀錄,使貴州鳥類由原來的429種增加到430種。據資料記載,白腹鷂在中國內蒙、黑龍江、吉林等地為夏候鳥;在遼寧、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山東、湖北、四川等地為旅鳥;在浙江、上海、海南、廣西、雲南等地為冬候鳥;在青海、江西、廣東、福建、台灣等地的某些地區為旅鳥,而在另一些地區為冬候鳥。白腹鷂為國家Ⅱ類野生保護動物,在貴州省六盤水地區為冬候鳥。1993、1994兩年,於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遷來場壩,分別於1994、1995年的3月上旬至中旬離去,越冬期170-180天左右。
瀕危野生動物
隼形目百科(一)
隼形目(學名:Falconiformes)包括鴞形目以外的所有猛禽,是白天活動的猛禽。隼形目多為單獨活動,飛翔能力極強,也是視力最好的動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