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拉丁文學名:Merops leschenaulti
英文名: Chestnutheaded Bee-eater
俗名:紅頭吃蜂鳥
綱:鳥綱
目:佛法僧目 Coraciiformes
科:蜂虎科 Meropidae
形態特徵
小型鳥類,多數種類有黑色的貫眼紋。中爪最長。全長:283mm 翅長:112mm 尾長:148mm 嘴峰長:28mm 跗蹠長:12mm 前中爪長:5mm 後爪長:3mm 體長約170mm。嘴和跗蹠黑色,額至上背栗紅色。下背藍綠,腰部白色沾淺藍。中央尾羽特別延長,羽乾末端白色。額、喉藍色,體重25-26克。前額的基部有一條細的黑線延伸到兩側,然後變粗,並且沿著眼先經過眼睛和眼下到耳覆羽。前額、頭頂、枕部、後頸和上背為栗色,肩部輝暗綠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為淡藍色,尾上覆羽呈暗綠色。尾羽為綠色,外側尾羽的羽緣和尖端綴有黑色。中央尾羽不延長,尾羽呈深叉狀。初級飛羽和外側的次級飛羽的尖端為黑色,其餘的翅膀表面為暗綠色。飛羽的基部富有棕色,在翅膀的下面形成一個大的斑塊。頦部、喉部、前頸和頸側為淡黃色,到上胸部變為淡栗棕色,其後有一個黑色和黃色的橫帶,胸部以下為淺綠色,尾下覆羽為藍綠色。虹膜為朱紅色,嘴為黑色,腳為暗褐色或石板黑色。
生活習性
夏遷中國東南部,棲於丘陵或林地,覓食昆蟲,尤嗜蜂類。繁殖期為4-6月。通常營巢於林中河岸的土崖上山地墳墓隧道中成對繁殖。自己掘洞為巢,在土質較硬的地方,隧道的長度則僅有15-20厘米。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黑胸蜂虎主要棲息於林緣、稀樹草坡等開闊地方,常成群活動。群體由10餘只到近百隻個體組成。多在空中飛行和捕食,並且伴隨著合有顫音的鳴叫聲。有時也站在樹頂枝上。
黑胸蜂虎喜歡棲息于海灣、海港及河口等地,繁殖期的生境主要是由苔蘚和地衣復蓋的凍原或灌木凍原地帶,特別是在苔原上地勢較高而又比較乾燥的地方,或水域附近有稀疏灌木生長的苔原地帶。冬季大多出現在有耐鹼植物生長的湖泊和水庫周圍地區,也出現在周圍地勢低洼的鹹水湖和沿海地區,偶爾還出現在農田地里。
黑胸蜂虎喜歡結群,但不與其他鳥類混群,而是獨自成群生活在一起,較大的群體有時多達數百隻。性情活潑好動,彼此在一起生活時,總是吵吵嚷嚷,極為嘈雜,聲音可以傳到很遠。善於游泳和潛水,飛翔的速度也很快,從水面上飛起時,也總是在不停地鳴叫。晚上一般棲息在水面上、水邊淺水處或者沙灘上。每天黎明就成群結隊地飛到草原上去覓食,中午又回到水邊去休息、飲水和吞食沙粒,晚上有時也在覓食地棲息。當氣候較為惡劣,特別是有暴風雨侵襲的天氣下,也常到蘆葦叢中躲避。飛行時群體的佇列極不整齊,有時呈斜線飛行,很不規則。每當要向水面上降落時,總是成群地在水面的上空盤鏇幾圈,然後幾乎同時調轉方向,分別像箭一樣一齊疾速地向水面落下,然後又在水面上匯集成密集的群體。
分布範圍
黑胸蜂虎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在中國分布於浙江、華中、雲南、華南。
繁殖生育
主要以各種昆蟲為食。繁殖期為4-6月。通常營巢於林中河岸的土崖上,成對繁殖。自己掘洞為巢,巢為隧道狀,直徑為5-8厘米,長度隨著土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易於挖掘的地方,有時隧道長達1-2米,在土質較硬的地方,隧道的長度則僅有15-20厘米。每窩產卵5-6枚,白色,卵圓形。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雛鳥為晚成性。黑胸蜂虎通常在6月初至6月中旬遷到繁殖地,此時繁殖地的冰雪已經融化,植物開始萌發。配對可能在越冬地就已經形成,求偶行為有點象高度的儀式化動作,包括相互點頭浸水,雄鳥豎直頭面對雌鳥,然後兩翅張開,尾羽垂直豎起,伸頸和鳴叫等。到達繁殖地後就開始營巢,通常4—5對在一起成群營巢在陡峭的河岸附近,富有雜草和灌叢的溪流和峽谷,以及在斜坡地上的凹窪處。巢築於較為開闊的、地勢較高的乾燥地方,沒有任何隱蔽物,極為暴露,常常很遠就能看見,有時還與鷗和猛禽等捕食鳥類的巢緊挨在一起,因此巢的損失率很大。巢由乾草等構成,裡面鋪墊有一些絨羽。每窩產卵5-6枚,偶爾為9枚。通常在5月中旬開始產卵,卵的顏色為橄欖綠色和淡黃白色,孵卵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在雌鳥產卵和孵卵期間均在巢的附近擔任警戒任務。當雌鳥離巢覓食時,便用巢邊的絨羽和草將巢掩蓋起來。如果遇到入侵者來臨,親鳥便高聲鳴叫,聲音顯得焦慮不安,同時裝出一副威嚇的姿式,有時甚至做出準備攻擊入侵者的姿勢而絕不棄巢逃走。孵化期為23—25天。雛鳥孵出後就已經被有羽毛,屬於早成鳥。當雛鳥孵出以後,雄鳥也加入到撫育和保衛雛鳥的行列之中,與雌鳥一起共同帶領雛鳥到植物茂密的地方覓食,7月末到8月初,成鳥開始換羽,時間大約為15—20天。
保護措施
一、建立自然保護區
二、開展馴養繁殖
三、實施再引進工程,發展和壯大野生種群
四、開展資源監測和科學研究
五、提高法律保護地位,加大執法力度,禁止或限制商業性開發利用
六、開展國際合作,引進資金及先進的經驗、技術和設備
人工繁育
黑胸蜂虎的餵養應遵循飼料配比的科學化,就是要找出所養鳥生長發育、正常繁殖所需要的營養標準,並按此標準制定飼料配方。營養標準就是鳥對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的需要量和比例。在養鳥過程中,常發現一些與營養有關的病態表現。比如瘦弱、過肥、換羽不正常、缺乏維生素引起的抽風、產薄殼蛋或畸形卵等,都應從營養學上考慮並通過改變飼料配方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養的黑胸蜂虎的疾病防治要以預防為主,要經常對籠舍進行消毒,採取必要的防疫措施。並且平時飼養過程中應留心觀察,隨時注意其食量和糞便的變化,觀察其精神狀態、活動情況和休息姿態是否正常。
一、建立場地
應選通風良好、乾燥、地勢較高的向陽坡地。架設高空網箱,一般40-60平方米做一個網箱,高度為2.5-3米,用竹子搭架,縛以塑膠網。在網箱內搭一個6平方米的鳥棚,供雨天避雨及夏季遮陽用。種鳥場地網箱應高出地面1.5-2米,套用竹子或樹枝做成假樹,搭上人工鳥巢,以利於產卵。
二、挑選種鳥
選取體大、健壯、無病的10月齡成對成黑胸蜂虎作為種鳥。單獨飼養,在飼料中應多加含蛋白質、卵磷脂及鈣的食物,以利於繁殖。
三、繁殖與育雛
2、孵化 將產後的卵收集起來,放入孵化箱內進行人工孵化。在孵化過程中應調節好溫度及相對濕度,確保出殼率在98%以上。
3、雛鳥管理 雛鳥剛孵出時應注意保暖,及時飲水,飲水選用萬分之二濃度的高猛酸鉀溶液放入潔淨的器皿中,每4小時更換一次。雛鳥出殼後,一般6-8小時有覓食行為,食物最好選穀子或碎米等體積小、易消化的食物,也可用雛雞顆粒飼料。1周后在飼料酯比中可加入20%的稗子、稻穀等其它植物種子,2周后可投餵稗子、稻穀、穀子等多種植物種子。
四、疾病預防
由於人工養殖密度大,易感染疾病,應做好網箱內的衛生工作,定期消毒,及時清理糞便,並定期進行防疫。發現病黑胸蜂虎應隔離治療,死黑胸蜂虎應深埋或燒掉,並對該網箱內所有鳥進行消毒處理。在日常的管理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1、清潔衛生:飲水用具和水浴缸要每天清洗,糞便應及時打掃,食缸也應定期清潔。
2、水浴:黑胸蜂虎是一種很愛清潔的動物,大都喜愛水浴。水浴可清除鳥體污垢,也是鳥的一種運動和享受,對鳥的健康有利。因此要滿足它們這種有益的本能要求,每天或隔天讓它們水浴一次。
3、鳥體的整理:長期生活在籠內的黑胸蜂虎易折傷羽毛,又因運動不足,爪、喙失去磨鍊機會,致使爪、喙增長、或因羽毛被糞便污染形成積垢,這些都需飼養者加以整理,使鳥體形態勻稱美觀,符合觀賞要求。
佛法僧目百科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鳥綱的一目。成員體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多數種類以昆蟲和小動物為食,有些種類食魚,還有些種類食果實。 |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綱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鷳、白鷳、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