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角鸚鵡](/img/d/9d1/nBnauM3X4gDNxcjMwgDNwcjN0ITMwQTNxUzMwADMwAzMxAzL4Q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外形特徵
![角鸚鵡](/img/5/baa/nBnauM3X2QzM2kDMzYDN0YTM2ITM3kTN2MzMwADMwAzMxAzL2Q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雌雄類似。亞成鳥面部飾物灰色,欠發達。耳覆羽是淡綠色,頸後橄欖綠。虹膜棕色。
生活習性
![角鸚鵡](/img/9/2c3/nBnauM3X2ITM0kzM0YDN0YTM2ITM3kTN2MzMwADMwAzMxAzL2Q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生長繁殖
巢穴多築於樹頂、中空枝幹或岩壁洞穴裂縫中。繁殖期多在10月到12月間,一次約產2至4顆卵;人工繁殖的獨角鸚鵡很強健,適應力高且快,繁殖不太困難,需要提供寬敞的鳥舍供它們飛行與活動,常至地面上活動及啄食食物所以落地式的寬敞鳥舍是較為適合的,但也因此須有定期有驅蟲的動作,野生鳥或不甚穩定的進口鳥易發生腸道問題與無徵兆的死亡情形,需多加注意,餵食上除了一般的混合種子當主食,也須常常提供定量的蔬果類食物補充各種營養。
角鸚鵡與許多澳洲長尾鸚鵡近似,約在8個月大時即有繁殖能力,但切勿急著讓它們繁殖,這樣只會破壞鳥體本身毫無任何助益,尤其對母鳥來說是影響最大的,不但會傷了健康,更會導致危險的難產卡卵的情形,處理不當易死亡,巢箱規格與澳洲長尾鸚鵡相仿即可,參考規格20x20x35-45cm,一次繁殖生3至5顆蛋,雛鳥孵化約需20天,羽毛長成約35天,親鳥大多能盡責的撫育後代,但常發生蛋未受精的情形。
分布範圍
![Eunymphicus uvaeensis-分布圖(紅色部分)](/img/1/335/ml2ZuM3X1YTO3UDM3gDN0YTM2ITM3kTN2MzMwADMwAzMxAzL4Q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保護狀況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易危(VU)。
是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之一,為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
人工飼養
人工繁殖的獨角鸚鵡很強健,適應力高且快,繁殖不太困難,需要提供寬敞的鳥舍供牠們飛行與活動,常至地面上活動及啄食食物所以落地式的寬敞鳥舍是較為適合的,但也因此須有定期有驅蟲的動作,野生鳥或不甚穩定的進口鳥易發生腸道問題與無徵兆的死亡情形,需多加注意,餵食上除了一般的混合種子當主食,也須常常提供定量的蔬果類食物補充各種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