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獨角鸚鵡(讀音:jiǎoyīngwǔ)是非常稀少且昂貴的鳥種,原生於紐西蘭,世界各地普遍度極低,其亞種歐維恩鸚鵡(OuveanParakeet,)更為珍稀,數量更少,是有瀕臨絕種危機的鳥種;獨角鸚鵡與歐維恩鸚鵡在市場上的知名度與普及度都相當低,但其獨特、美麗又加上一點小神秘的外表是非常引人入勝的鳥種。外形特徵
角鸚鵡體長32厘米,體重140克,在鸚鵡類屬於體形較大、非常稀少且昂貴的鳥種。體羽以綠色為主,額頭上鮮紅,紅額頂端有二束獨特的的翎毛。黑色的翎毛長在紅色的肉冠上,羽毛尖是紅色。臉頰橙黃色,兩側黑色,臉頰下部黑綠色,頸背和上體背部是明亮的橙黃色,綠色或黃綠色。臀部綠橙色,翼上覆羽為綠色。一級飛羽有紫藍色的外螺紋,黑色的內螺紋。二級飛羽外緣暗,底面是綠色的。下體顯示蒼白的黃綠色的色調。覆羽有輕微偏藍的顏色。尾巴頂端是綠色與藍色的強烈滲透,下部是深灰色。該鳥喙是灰藍色,具黑色喙尖,腿爪黑色。雌雄類似。亞成鳥面部飾物灰色,欠發達。耳覆羽是淡綠色,頸後橄欖綠。虹膜棕色。
生活習性
在野外的角鸚鵡通常棲息於潮濕的森林以及開闊林地上,喜歡生活於南洋杉科樹木的混交林,高度可達海拔1200米,避免在海岸附近的椰子種植園和地區活動。在非繁殖期時多成對或集十數隻的小群一起覓食或活動,在樹冠或樹洞中休息,天亮前一小時已經開始活動,在飛行前,角鸚鵡反覆傾斜自己的頭幾次,林立羽毛,間歇性顫抖的的尖叫。喜愛在樹灌層來返活動,動作迅速警覺,不易接近觀察與做研究紀錄。在灌木叢和樹木上進食,幾乎完全素食,吃花朵,堅果,水果,漿果和種子,也喜歡成熟的木瓜。生長繁殖
巢穴多築於樹頂、中空枝幹或岩壁洞穴裂縫中。繁殖期多在10月到12月間,一次約產2至4顆卵;人工繁殖的獨角鸚鵡很強健,適應力高且快,繁殖不太困難,需要提供寬敞的鳥舍供它們飛行與活動,常至地面上活動及啄食食物所以落地式的寬敞鳥舍是較為適合的,但也因此須有定期有驅蟲的動作,野生鳥或不甚穩定的進口鳥易發生腸道問題與無徵兆的死亡情形,需多加注意,餵食上除了一般的混合種子當主食,也須常常提供定量的蔬果類食物補充各種營養。
角鸚鵡與許多澳洲長尾鸚鵡近似,約在8個月大時即有繁殖能力,但切勿急著讓它們繁殖,這樣只會破壞鳥體本身毫無任何助益,尤其對母鳥來說是影響最大的,不但會傷了健康,更會導致危險的難產卡卵的情形,處理不當易死亡,巢箱規格與澳洲長尾鸚鵡相仿即可,參考規格20x20x35-45cm,一次繁殖生3至5顆蛋,雛鳥孵化約需20天,羽毛長成約35天,親鳥大多能盡責的撫育後代,但常發生蛋未受精的情形。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保護狀況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易危(VU)。
是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之一,為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
人工飼養
人工繁殖的獨角鸚鵡很強健,適應力高且快,繁殖不太困難,需要提供寬敞的鳥舍供牠們飛行與活動,常至地面上活動及啄食食物所以落地式的寬敞鳥舍是較為適合的,但也因此須有定期有驅蟲的動作,野生鳥或不甚穩定的進口鳥易發生腸道問題與無徵兆的死亡情形,需多加注意,餵食上除了一般的混合種子當主食,也須常常提供定量的蔬果類食物補充各種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