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動物]

鴛鴦[動物]
鴛鴦[動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鴛鴦(學名:Aix galericulata;英文名:Mandarin Duck,即中國官鴨):鴛指雄鳥,鴦指雌鳥,故鴛鴦屬合成詞。屬雁形目的中型鴨類,大小介於綠頭鴨和綠翅鴨之間,體長38-45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雌雄異色,雄鳥嘴紅色,腳橙黃色,羽色鮮艷而華麗,頭具艷麗的冠羽,眼後有寬闊的白色眉紋,翅上有一對栗黃色扇狀直立羽,像帆一樣立於後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極易辨認。雌鳥嘴黑色,腳橙黃色,頭和整個上體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後連一細的白色眉紋,亦極為醒目和獨特。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和稻田地中。雜食性。鴛鴦為中國著名的觀賞鳥類,之所以被看成愛情的象徵,因為人們見到的鴛鴦都是出雙入對的。作為經常出現在古代漢族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中的鳥類。人們常用鴛鴦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鴛鴦鴛鴦
鴛鴦是小型游禽,雄鳥額和頭頂中央翠綠色,並具金屬光澤;枕部銅赤色,與後頸的暗紫綠色長羽組成羽冠。眉紋白色,寬而且長,並向後延伸構成羽冠的一部分。眼先淡黃色,頰部具棕栗色斑,眼上方和耳羽棕白色,頸側具長矛形的輝栗色領羽。背、腰暗褐色,並具銅綠色金屬光澤;內側肩羽紫色,外側數枚純白色,並具絨黑色邊;翅上覆羽與背同色。初級飛羽暗褐色,外翈具銀白色羽緣,內翈先端具銅綠色光澤;次級飛羽褐色,具白色羽端,內側數枚外翈呈金屬綠色;三級飛羽黑褐色,外翈亦呈金屬綠色,與內側次級飛羽外翈上的綠色共同組成藍綠色翼鏡,最後一枚三級飛羽外翈為金屬綠色,具栗黃色先端,而內翈則擴大成扇狀,直立如帆,栗黃色,邊緣前段為棕白色,後段為絨黑色,羽乾黃色。尾羽暗褐色而帶金屬綠色。頦、喉純栗色。上胸和胸側暗紫色,下胸至尾下覆羽乳白色,下胸兩側絨黑色,具兩條白色斜帶,兩脅近腰處具黑白相間的橫斑,其後兩脅為紫赭色,腋羽褐色。
雌鳥頭和後頸灰褐色,無冠羽,眼周白色,其後一條白紋與眼周白圈相連,形成特有的白色眉紋。上體灰褐色,兩翅和雄鳥相似,但無金屬光澤和帆狀直立羽。頦、喉白色。胸、胸側和兩脅暗棕褐色,雜有淡色斑點。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嘴雄鳥暗角紅色,尖端白色。雌鳥褐色至粉紅色,嘴基白色,腳橙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430-590g,♀435-550g;體長♂401-430mm,♀438-450mm;嘴峰♂26-31mm,♀27-38mm;翅♂179-240mm,♀202-229mm;尾♂77-127mm,♀92-138mm;跗蹠♂37-47mm,♀38-48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繁殖期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和稻田地中,冬季多棲息於大的開闊湖泊、江河和沼澤地帶。一般生活在針葉和闊葉混交林及附近的溪流、沼澤、蘆葦塘和湖泊等處,喜歡成群活動,一般有二十多隻,有時也同其它野鴨混在一起。每天在晨霧尚未散盡的時候,就從夜晚棲息的叢林中飛出來,聚集在水塘邊,在有樹蔭或蘆葦叢的水面上漂浮、取食,然後再飛到樹林中去覓食,大約一、二個小時後,又先後回到河灘或水塘附近的樹枝或岩石上休息。

生活習性

遷徙

每年3月末4月初陸續遷到東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離開繁殖地南遷。遷徙時成群,常呈7-8隻或10多隻的小群遷飛,有時亦見有多達50餘只的大群。在貴州、台灣等地,亦有部分鴛鴦不遷徙而為留鳥。

習性

鴛鴦鴛鴦
常成群到達繁殖地,剛遷到繁殖地時活動在低山開闊地帶的水塘和溪流中,休息時則成群棲息在水邊或未融化的冰上。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和冬季,集群多達50-60隻,有時達近百隻。善游泳和潛水,在地上行走也很好,除在水上活動外,也常到陸地上活動和覓食。性機警,遇人或其他驚擾立即起飛,並發出一種尖細的‘喔兒’聲。
鴛鴦生性機警,極善隱蔽,飛行的本領也很強。在飽餐之後,返回棲居之處時,常常先有一對鴛鴦在棲居地的上空盤鏇偵察,確認沒有危險後才招呼大群一起落下歇息。如果發現情況,就發出“喔兒,喔兒”的報警聲,與同伴們一起迅速逃離。

食性

雜食性。食物的種類常隨季節和棲息地的不同而有變化,繁殖季節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冬季的食物幾乎都是櫟樹等植物的堅果。春季和冬季,主要以青草、草葉、樹葉、草根、草子、苔蘚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玉米、稻穀等農作物和忍冬、橡子等植物果實與種子。繁殖季節則主要以動物性食物為食,如螞蟻、石蠅、螽斯、蝗蟲、蚊子、甲蟲等昆蟲和昆蟲幼蟲,也吃蝲蛄、蝦、蝸牛、蜘蛛以及小型魚類和蛙等動物性食物。覓食活動主要在白天,特別是早晨天亮以後到日出前和14:00-16:00最為頻繁。一般在河中水流平穩處和水邊淺水處覓食,有時也到路邊水塘和收穫後的農田與耕地中覓食。在水中覓食時,除在水邊淺水處直接涉水覓食外,有時也潛水覓食和將頭伸入水中邊游泳邊覓食。休息時或漂浮在水面打吨或在水中來回遊泳,有時亦成群站在水邊沙灘上或石頭上。

繁殖方式

繁殖于山地森林中。3月末4月初遷到繁殖地時並不立刻營巢,而是成群活動在林外河流與水塘中。隨著天氣逐漸變暖,鴛鴦才逐漸分散和成對進入營巢地。4月下旬開始出現交配行為,一直持續到5月中旬。交配活動開始前雌雄雙雙游泳於水中,雄鴨頻頻向雌鴨曲頸點頭,浸嘴於水中,同時豎直頭部艷麗的冠羽,然後伸直頸部,頭不時地左右擺動,隨後雌雄並肩徐徐游泳於水面,並不時將嘴浸入水中,游過一段時間後,雌鴨疾速向前,雄鴨緊跟其後,同時不斷地翹起尾部,緊接著躍伏於雌鴨背上,用嘴銜著雌鴨的頭羽進行交尾。交尾時間每次約2秒鐘,可連續進行4-5次。交配後各自昂首展翅進行水浴和整理羽毛,然後上到岸上休息。
營巢於緊靠水邊老齡樹的天然樹洞中,距地高10-18米。巢材極簡陋,巢內除樹木本身的木屑外,再就是雌鳥從自己身上拔下的絨羽。洞口大小為8cm×9cm,巢洞大小為43cm×34cm,洞壁厚8cm,洞深64cm。5月初開始產卵,每窩產卵7-12枚,卵圓形,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47-52mm×37-40mm,平均為50mm×38.3mm,重18-45g,平均22.9g。雌鳥孵卵,雄鳥在雌鳥開始孵卵後即離開雌鳥到隱蔽的河段上換羽。雌鳥在孵卵期間除每天3:00-4:00、7:00-9:00和16:00-17:00外出覓食外,一般不離巢,特別是在孵卵的最後1-2天幾乎根本不離巢,戀巢甚為強烈,孵化期28-30天。雛鳥早成性,雛鳥卵出後全身即長滿了絨羽,孵出第二天,雛鳥即能從高高的樹洞中跳下來,進入水中後即能游泳和潛水。離巢時親鳥先在洞中‘嗤啊,嗤啊’地鳴叫,鳴聲急而細,一直持續1小時之久,然後親鳥才從洞中飛出,落於樹下水中,並繼續不停的鳴叫,在洞中的雛鳥亦跟著‘嘰嘰’地鳴叫,並利用銳利的爪慢慢爬到洞口,然後一個一個地跳到樹下草地上,並很快的跑到水中,游泳於親鳥周圍。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俄羅斯聯邦。
引進:奧地利、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荷蘭、斯洛維尼亞、瑞士和英國。
旅鳥:白俄羅斯、香港、印度、蒙古、緬甸、尼泊爾、西班牙、西班牙、泰國和越南。

中國分布

鴛鴦多在中國東北北部、內蒙古繁殖;東南各省及福建、廣東越冬;少數在台灣、雲南、貴州等地是留鳥。福建省屏南縣有一條11公里長的白岩溪,溪水深秀,兩岸山林恬靜,每年有上千隻鴛鴦在此越冬,又稱鴛鴦溪。是中國第一個鴛鴦自然保護區。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鴛鴦湖是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野生鴛鴦越冬棲息地。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鴛鴦也是中國傳統出口鳥類之一,在中國曾擁有很大的種群數量,每年都有大量活鳥被捕獵供應國內各動物園和出口。1975年以前無論是春季在長白山還是冬季在南方越冬地,都能經常遇到40-50隻的大群,而這種壯觀的場面卻很難見到了。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森林砍伐和捕獵,致使種群數量日趨減少。據調查,在中國的繁殖種群數量為1500-2000對。已列入世界瀕危鳥類名錄。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列入中國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綱

更多鳥類百科,詳見微百科:中國鳥類百科 更多鳥類百科,詳見微百科:中國鳥類百科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鷳白鷳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