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 麻鳽屬
拉丁學名 Botaurus
英文名稱 Bitterns
外形特徵
麻鳽屬是一類中型涉禽,具保護色。鳥體羽毛擬周圍的環境,呈斑駁的褐色和棕黃色條紋,嘴長而尖直,翅大而長,腳和趾均細長,脛部部分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後,中趾的爪上具梳狀櫛緣。雌雄同色。體形呈紡錘形,體羽疏鬆。
分布範圍
大嘴麻鳽分布於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達群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中美洲(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瓜地馬拉、伯里茲、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達、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露西亞、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2]。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3]。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
生活習性
麻鳽屬的鳥多在蘆葦或草叢間棲息。在蘆葦叢中隱藏自己的身體,走得很慢,有條不紊地四周尋找食物。它們避免危險的做法是利用自己擬態的羽毛偽裝,而不是和大多數其的他鷺採取逃跑飛離。它們向上伸展自己的脖子,並將自己的鳥喙指向天空,慢慢的移動,試圖模仿飄動的蘆葦。如果這種戰術不能欺騙入侵者,才會抓緊時間溜走。食物包括昆蟲,兩棲類,小龍蝦,魚和小型哺乳動物
生長繁殖
美洲麻鳽麻鳽求愛時非常美麗,可很少能看到。在此期間,雄鳥曲線徘徊,抖露它的白色羽毛,伸著它的短脖子,胸部突然下降,對著雌鳥“尖”。雄鳥和雌鳥雙人舞,然後啟動一系列複雜的空中舞蹈巡遊。麻鳽一般一夫一妻制,但在某些情況下,也有一夫多妻制。繁殖期雌鳥選擇一處位於沼澤地的茂密的植被叢築巢,鳥巢的結構主要包括蘆葦,燈芯草和其他浮動材料。將3-6枚卵產在水面上的鳥巢里。卵淺黃色或淺橄欖色。孵化期平均持續24-28天。雌鳥單獨輔育雛鳥。雛為晚成性。
該屬種類
(4種 6亞種)
1.美洲麻鳽 Botaurus lentiginosus
2.大嘴麻鳽 Botaurus pinnatus 2種
3.褐麻鳽 Botaurus poiciloptilus
4.大麻鳽 Botaurus stellaris 2種
麻鳽屬 共2個物種
中文名大麻鳽
中文目名(拉丁目名)
鸛形目(CICONIIFORMES)
中文科名(拉丁科名)
鷺科(Ardeidae)
中文屬名(拉丁屬名)
麻鳽屬(Botaurus)
中文屬名(拉丁屬名)
麻鳽屬(Botaurus)
拉丁種名stellaris
定名人(年代)(Linnaeus)(1758)
國內分布
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為夏候鳥,遼寧(南部),山西,甘肅,河南,山東,長江流域從江蘇,浙江到四川,雲南,福建,廣東,廣西,新疆(西部)為冬候鳥或旅鳥,貴州,台灣為冬候鳥
中文名
中文目名(拉丁目名)
鸛形目(CICONIIFORMES)
中文科名(拉丁科名)
鷺科(Ardeidae)
中文屬名(拉丁屬名)
麻鳽屬(Botaurus)
中文屬名(拉丁屬名)
麻鳽屬(Botaurus)
拉丁種名stellaris
定名人(年代)(Linnaeus)(1758)
國內分布
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 遼寧,河北,山西,甘肅,河南,山東,長江流域從江蘇,浙江到四川,雲南,福建,廣東,廣西,新疆(西部),貴州,台灣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
鸛形目百科
鸛形目(Ciconiiformes) 鳥綱的1目,為中型涉禽。頸和腳均長,腳適於步行;嘴形側扁而直;眼先裸出;脛的下部裸出;後趾發達,與前趾同在一平面上。棲於水邊或近水地方。覓吃小魚、蟲類及其他小型動物。在高樹或岩崖上營巢。 |
鷺科的屬
鷺科Ardeidae有17屬62種。大、中型涉禽,體形呈紡錘形,胸前有飾羽,頭頂 有的有冠羽,在繁殖期均是重要的炫耀特徵。具有“三長”的特點,即喙長、 頸長、腿長。腿部被羽,脛部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後。沒有明顯的嗉囊, 食道中部膨大,整個食道都能儲存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