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屬性
中文學名: 褐耳鷹 拼 音:hèěryīng 中文目名:隼形目 中文科名: 鷹科 中文屬名: 鷹屬 同物異名: Falco badius Gmelin , 1788, 中文俗名: 褐耳蒼鷹 棕耳蒼鷹 | 拉丁文目名: CICONIIFORMES 拉丁文科名: Accipitridae 拉丁文亞科名: Accipitrinae 拉丁文屬名: Accipiter 拉丁文種名: badi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Gmelin, 1788) 英文俗名: Shikra |
物種特徵
描述:中等體型(33厘米)、色彩甚淺的鷹類。
雄鳥:上體淺藍灰色與黑色的初級飛羽成對比,喉白並具淺灰色縱紋,胸及腹部具棕色及白色細橫紋。
雌鳥:似雄鳥,但背褐色,喉灰色較濃。
亞成鳥:灰褐色具棕色鱗狀紋,下體具褐色棕紋及黑色羽乾紋;與雀鷹亞成鳥的區別在下體具棕紋,與松雀鷹亞成鳥的區別為上體色淡,尾部橫紋較窄。虹膜-黃至褐色;嘴-褐色;腳-黃色。 叫聲:通常無聲。於繁殖地發出似笛聲的kyeew。 分布範圍:非洲至印度、中國南方、東南亞。 分布狀況:亞種cenchroides在西藏極西部有記錄。poliopsis為貴州、廣西、廣東、雲南及海南島的罕見低地留鳥。 習性:喜林緣、開闊林區及農田。由棲處捕食,追逐其他鳥,有時在天空中盤鏇。
褐耳鷹的體形比蒼鷹要小得多,為小型猛禽,體長為31—44厘米,體重217—325克。頭部灰白色,頰部灰色而綴有棕色,虹膜金黃色,嘴石板藍色,尖端黑色,基部較淡,嘴角黃色,蠟膜亮黃色到橙色,腳和趾黃色,爪黑色。上體為藍灰色,後頸有一條紅褐色的領圈。喉部白色,具有灰色的中央紋,其餘下體具有淡紅褐色和白色橫斑;4枚中央尾羽為淡灰色,具黑色亞端斑和白色尖端,其餘尾羽具灰色和黑色橫斑和白色端斑。飛行時從上面看,黑色的初級飛羽和淡色的翅膀和體羽形成鮮明的對照。從下面看淡紅褐色的下體與白色的喉和黑色的翅尖也很醒目。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斯里蘭卡。
分布信息
主要分布省份:廣東 廣西 海南 貴州 雲南 新疆 台灣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茂蘭 茂蘭 吊羅山 尖峰嶺 壩王嶺(昌江、白沙)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五指山 準噶爾盆地 阿爾泰山山地 帕米爾高原 吊羅山 伊犁谷地 南部天山山地 塔河上游平原
生活習性
活動於林緣和稀樹草坡。常在林區外圍及平原的空曠地帶盤鏇,時而輕輕鼓動兩翼。視覺敏銳,一旦在空中發現林間和地面獵物,就以箭般速度撲擊,用利爪抓住獵物再度起飛,到僻靜處撕食,食物為鼠類、小鳥及直翅目昆蟲。
褐耳鷹棲息于山地和平原森林中以及在有稀疏樹木的農田、草地、草原和荒漠地帶,常在林中或林緣河流、湖泊等水邊地帶活動,有時也見在公園、果園、村莊、甚至出現在城市的上空。白天活動,常單獨在天空中翱翔,叫聲短促而清晰,不斷重複不止。主要以小鳥、蛙、蜥蜴、鼠類和大的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多在林緣和農田邊緣上面的低空中飛行,發現地面上的獵物後馬上俯衝下來捕食,但很少追捕飛行中的鳥類。
營巢於大樹杈上,距地面5—15米高,有時也利用喜鵲和烏鴉的巢。巢的結構極為粗糙,主要樹木的枯枝構成,內墊樹葉和小樹枝。每窩產卵3一4枚,偶有少至2枚和多達7枚的。卵的顏色為藍白色。
生理周期 瀕危信息
1.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 2.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3.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4.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6.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一種7.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之一致危因素
過度捕獵: 獵捕是導致其瀕危的主要原因。相關報導
2001年4月3日,一隻受傷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野生褐耳鷹在合肥市內河中被一位市民發現,並被及時送往合肥野生動物園救護。這隻罕見的褐耳鷹在合肥完成了一次“幸運之旅”。亞種
褐耳鷹新疆亞種(學名:Accipiterbadiuscenchroide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俄羅斯。
褐耳鷹南方亞種(學名:Accipiterbadiuspoliopsi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緬甸北部。
瀕危野生動物
動物的世界2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這些動物吧! |
隼形目百科(二)
隼形目(學名:Falconiformes)包括鴞形目以外的所有猛禽,是白天活動的猛禽。隼形目多為單獨活動,飛翔能力極強,也是視力最好的動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