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大型涉禽。全長約80厘米,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羽簇構成的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厘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與夏羽有別: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體略大(76厘米)的白色琵鷺。長長的嘴灰黑色而形似琵琶。似冬季的白琵鷺但嘴全灰,臉部裸露皮膚黑色且少擴展。 虹膜-褐色;嘴-深灰色;腿及腳-黑色。長像與白琵鷺極為相似,在野外常常會把它們弄混。它的體形比白琵鷺略小一些,全身的羽毛也都是雪白色的,夏季時,後枕部長有很長的髮絲狀桔黃色羽冠,項下和前胸還有一個桔黃色的頸圈。虹膜為深紅色或血紅色。嘴全部都是黑色,不象白琵鷺嘴的前端為黃色,形狀也是長直而上下扁平,呈琵琶狀。黑色的腿很長,脛的下部裸露,適於涉水行走。與黑色部分僅限於嘴的基部的白琵鷺明顯不同,它的額、臉、眼周、喉等部位的裸露部分也都呈黑色,並與黑色的嘴融為一體,故名“黑臉琵鷺”。
分布地區
在國外見於亞洲東部的日本、朝鮮、韓國和越南等地,在中國分布於北京、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山東、湖南、廣東、香港、廣西、海南、貴州等地。其中可能繁殖於東北的中部,越冬於四川、貴州、湖南、江西、廣東、香港、海南、福建、台灣等地,遷徙時經過其他地區。生存習性
黑臉琵鷺一般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以及沿海島嶼和海濱沼澤地帶等濕地環境。它們喜歡群居,每群為三、四隻到十幾隻不等,更多的時候是與大白鷺、白鷺、蒼鷺、白琵鷺、白䴉等涉禽混雜在一起。
它們的性情比較安靜,常常悠閒地在海邊潮間地帶、紅樹林以及鹹淡水交匯的基圍(即蝦塘)及灘涂上覓食,中午前後棲息在蝦塘的土堤上或稀疏的紅樹林中。
覓食的方法通常是用長喙插進水中,半張著嘴,在淺水中一邊涉水前進一邊左右晃動頭部掃蕩,通過觸覺捕捉到水底層的魚、蝦、蟹、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水生植物等各種生物,捕到後就把長喙提到水面外邊,將食物吞吃。
飛行時姿態優美而平緩,頸部和腿部伸直,有節奏地緩慢拍打著翅膀。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每年的5~7月,但常常3~4月就來到繁殖地區。它們營巢在水邊懸崖上或水中小島上,常常二、三對一起在臨水的高樹上營巢。巢的形狀像一個盤子,主要由乾樹枝和乾草等構成。每窩產卵為4~6枚,卵是長卵圓形的,白色,上面布有有淺色的斑點,孵化期大約需要35天。新出生的雛鳥全身被有絨羽,除眼周外臉面並不呈黑色。
育雛期間,雛鳥靠親鳥捕捉貝類、小魚、小蝦等食物來飼喂,一個月後即能離巢出飛,與親鳥一起活動,練習捕食等。幼鳥長大以後,隨親鳥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前往越冬地。
生存現狀
1998年亞洲各國的黑臉琵鷺不足300隻,1999年為500隻,2001年為700多隻,迄今只確定了它的越冬地最主要在中國台灣西北部的曾文溪口及香港特區的米埔、越南紅河三角洲等地,其中台灣占二分之一,其餘各處都只有幾十隻。2007年最新調查的統計數據是1695隻。
物種保護
IUCN瀕危等級:EN C1+2b,生效年代:2003年
IUCN瀕危等級:受威脅,生效年代:1996年
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第一類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生效年代:1992年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年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生效年代:1996年
世界鳥類百科
我們人類的世界多姿多彩,同樣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著一個五彩繽紛的動物王國,在這個“國度”中有哺乳類、爬行類、魚類、犬類還有鳥類等等。在科學的探索中我們不斷的去發掘新的事物,在動物的王國中我們不斷的尋覓新的生命,本次任務的主題是“世界鳥類百科”,在這裡我們收集了較多世界各國的珍奇鳥類名單,讓我們一起為它們做出最完美的名片吧^_^ |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綱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鷳、白鷳、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