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嘴松雞

細嘴松雞

細嘴松雞(讀音:xì zuǐ sōng jī)別名林雞、黑嘴松雞、梆子雞,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雞形目,松雞科,雄雞大於雌雞雞。中國二類保護鳥。為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一種,是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之一。

基本信息

拼音

細嘴松雞細嘴松雞
xìzuǐsōngjī

外形特徵

體型似家雞。全長約70()一90(雄)cm。雄性成體最大者可達四公斤,多數重約三公斤;在頭頸部有青紫色閃光。肩部、初級飛羽,以及翅和尾上的一些覆羽尖端部分為鮮白色;尾長大,其長度略短於翅長,外形似楔狀;下體黑褐色,雜以白斑,尾下覆羽的尖端有寬達2-2.5厘米的白色端斑。雌性成鳥體重約二公斤,上體大致為棕色,但具黑褐色閃藍光的橫紋,在頭頂上又常形成圓點狀;尾及尾上覆羽黑褐色,有紅棕色細紋;翅及尾上的覆羽也有白色端斑。兩性的嘴均黑褐色。腳與趾黑色。在兩眼的上方有紅色裸皮。

亞種

黑嘴松雞指名亞種(學名:Tetraoparvirostrisparvirodtris)。分布於俄羅斯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河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斯塔諾夫山。

分布範圍

細嘴松雞為亞寒帶針葉林帶典型代表性鳥類,以往在我國廣泛分布於大、小興安嶺,在大興安嶺的南端阿爾山,小興安嶺的帶嶺均有分布,冬時在河北興隆縣偶爾亦能見到。如今,細嘴松雞在大興安嶺主要分布在賓州鐵路線以北地區,在小興安嶺地區,則主要沿黑龍江流域分布。

生活環境

細嘴松雞垂直分布不明顯,喜棲息於赤楊、柞樹、杜鵑等闊葉樹種與落葉松的混雜林內,農田、河谷、草地至深山丘陵。但在亞高山的矮曲林帶很少見到,也很少到林緣、草甸及農田中活動。

生活習性

細嘴松雞細嘴松雞

主要以紅松落葉松樺樹等的嫩芽和枝葉為食,亦食部分漿果、草籽及動物性食物的蜘蛛、蝸牛、甲蟲和螞蟻等。多活動在兩山中間的低洼灌叢中取食。5月初築巢,雌鳥用腳扒地面呈凹窩狀,再叼些落葉松松針、少許樹皮、小松枝和本身少量羽毛等墊入凹窩中。巢材主要是松針。細嘴松雞體型較大,取食量也很大;有時成群地集中落在一棵樹上啄食樹芽和嫩枝,由於取食過多,常致使樹木生長不良或枯死。

細嘴松雞比較耐寒,主要棲息在林下有小松樹或溝塘子的落葉松林、紅松林和冷杉林中。大興安嶺嚴冬晚間氣溫達—40℃以下時,它們就藏在雪洞中過夜,在不很冷的天氣里,它們就成群地來到陽光充足、比較暖和的落葉松林中活動和覓食。

細嘴松雞的求偶不像其他的雞類那樣,斗個你死我活,血染羽毛。每到草芽初萌的4月,雄雞“幫幫”叫聲尋找雌雞,如果發現了目標,就立即上前獻舞,這時,如果又有一隻雄雞也看中了這隻雌雞的話,兩隻雄雞都各顯舞技以求得雌雞的歡心。時常可看到好幾隻雄雞為了一隻雌雞在地上跳著圓圈舞的情形。幾隻雄雞在地上賣力地跳著,雌雞此時落在樹上也在仔細地看,若相中了其中的一隻,就飛下樹來,落在這隻雄雞的身旁,雙雙離去,剩下的雄雞也就空忙一場了。

生長繁殖

細嘴松雞細嘴松雞

細嘴松雞約在三月下旬,當陽坡積雪開始融化時,即開始發情,經們常有固定的發情場所,在黎明前後常聚集10余只或數十隻之多,雄性之間常有奪雌爭鬥。在地面上倒木下、灌叢中營巢,5—6月進入繁殖期,雌鳥在巢附近活動,活動範圍以巢為中心,直徑在100—150m之間。雄鳥則單獨活動。6月中、下旬雛雞孵出,隨雌雞到處遊蕩,並逐漸集成大群,一般為5—7隻,多者達100隻左右。

5月初產卵,每窩產卵6-12枚,呈淡灰褐色,有黃褐及赤褐色斑點和條紋,不同窩的卵深淺也有變化,卵的大小平均為59.6×41毫米。雌鳥孵卵,孵化期為22-24天。幼雛發育很快,半月余即能飛到3—4m的高樹上,三個月後,大小即與成鳥相似。細嘴松雞主要天敵是紫貂。

人工繁殖:在大興安嶺呼中自然保護區進行有黑嘴松雞飼養繁殖實驗。

種群現狀

大興安嶺北部的滿歸、漠河縣的前哨林場,採用樣方統計,在滿歸的山崗落葉松林內,其密度為7.5隻/km2;在山崗落葉松一白樺林內,密度為13.0隻/km2;前哨林場的山崗落葉松一白樺林內,密度為6.6隻/km2。據1983—1985年大興安嶺地區調查,總數量為1420隻,密度為0.16隻/km2。

致危因素

黑嘴松雞繁殖期較早,5月初大興安嶺冰雪剛剛融化,它已開始築巢產卵,以孵化率很低。據調查,在得到3窩總計23枚卵中,僅孵出了3隻雛雞。卵受精較低,16枚卵中受精卵僅3枚。孵化率低可能與產卵和孵卵時氣溫較低有關,此不時下雪,地表剛融化,地下5cm以下仍未解凍,夜間溫度較低(一6至一1℃)。森林不斷被砍伐,使其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遭到破壞以及亂捕濫獵,是使其致危的因素。

保護狀況

1.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一種

2.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之一

背景資料

圖為保護區內的雄性黑嘴松雞圖為保護區內的雄性黑嘴松雞

黑龍江中央站黑嘴松雞自然保護區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已順利通過中國國家林業局組織的專家評審。

黑嘴松雞自然保護區位於嫩江縣北部,地處大、小興安嶺山脈接合部,總面積為46743公頃,屬於“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其主要保護對象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嘴松雞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2006年12月經黑龍江省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大部分面積都被森林所覆蓋,森林覆蓋率達82.4%,具有特殊的高寒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大面積的珍稀瀕危蘭科植物和以黑嘴松雞為代表的珍稀瀕危動物,是重要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庫和基因庫。在陸生野生動物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紫貂、貂熊、黑嘴松雞、白頭鶴、丹頂鶴、金雕、東方白鸛、黑鸛8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花尾榛雞、黑琴雞、鴛鴦、駝鹿、棕熊、雪兔等49種,還記錄有昆蟲334種。有高等植物670種,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野大豆、水曲柳和紫椴等6種。另外還記錄有菌類295種。這裡有大面積的蘭科植物分布,特別是紫點杓蘭、大花杓蘭分布較廣。

獨特的地理區位,多樣的生態系統,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使該自然保護區在同一氣候帶上具有較高的典型性、稀有性和代表性,有極高的保護價值。

瀕危野生動物

銀帶魚
皇領蜂鳥
鉤喙蜂鳥
彩毛腿蜂鳥
四川哲羅魚
瘦小齒蒙
中澳粗尾鼠
白胸狐蝠
紅嘴官鳥
帶斑傘鳥
綠彩蛙
火冠蜂鳥
佩里輝尾蜂鳥
西太平洋卡洛島狐蝠
馬達加斯加大頭側頸龜
叉扇尾蜂鳥
金色曼蛙
綠喉毛腿蜂鳥
鹿羚
棉頂狨
馬島草鴞
西里伯斯野水牛
紅頭咬鵑
短角水牛
考布利牛
雙色獠狨
智利駝鹿
佛氏黃額長尾鸚鵡
普通鴞
喀拉米豚鹿
草原猯豬
白耳狨
褐漁鴞
辛氏蜥
獺狸貓
金狐蝠
楔尾綠鳩
瑪利安娜狐蝠
澳洲短頸龜
婆羅洲孔雀雉
愛德華雉
鳴官鳥
黑胸鳴官鳥
蒙面彩蛙
角官鳥
東方白背禿鷹
白腿小隼
西班牙帝雕
金色箭毒蛙
黃冠葉猴
錫爾河擬鏟鱘
林鵰
欖蠵龜
納吉夫陸龜
沙漠袋貂
大䴉
紅面吼猴
柴棺龜
蘇拉威西葉龜
巴拉望龜
大鼻羚
細角瞪羚
黑冠黃雀
白胸繡眼鳥
魯克氏仙鶲
科茲美鶇鳥
斑嘴犀鳥
紫喉輝尾蜂鳥
波斯鱘
金線䰾
長鬚鯨
雙辮八色鶇
綠喉蜂虎
鶴嘴翠鳥
猛鴞
長尾林鴞
烏林鴞
褐林鴞
黃嘴角鴞
縱紋角鴞
恆河江豚
鷹鴞
黃腳漁鴞
阿薩密兔
花頭鵂鶹
斑頭鵂鶹
林鵰鴞
烏鵰鴞
塔那河紅疣猴
縱紋腹小鴞
短耳鴞
草鴞
松雀鷹
黑冠鵑隼
棕翅鵟鷹
紅腿小隼
紅腳隼
猛隼
鷹鵰
漁鵰
靴隼鵰
白腹海鵰
捲毛蜘蛛猴
白腹鷂
烏灰鷂
白頭鷂
大鵟
印度鱉
菲律賓果蝠
短鼻大袋鼠
黑頭白䴉
黑䴉
尖尾兔袋鼠
條紋袋狸
菲律賓鱷
原麝
湄公河大鯰
庫氏硨磲
穗須原鯉
奧利諾科鱷
虹雉
太平洋鱘
紋背鱉
倉鴞
栗鴞
小鴉鵑
褐翅鴉鵑
花頭鸚鵡
紅帶箭毒蛙
紫紅頭鸚鵡
大紫胸鸚鵡
短尾鸚鵡
紅翅綠鳩
黃腳綠鳩
灰頭綠鳩
紅頂綠鳩
厚嘴綠鳩
橙胸綠鳩
針尾綠鳩
斑尾鵑鳩
棕頭鵑鳩
山皇鳩
綠皇鳩
小鷗
猞猁
星叢龜
印度陸龜
馬來西亞巨龜
百色閉殼龜
黃額閉殼龜
黑星額蜂鳥
栗腹蜂鳥
深藍吸蜜鸚鵡
窩瑪蟒
黃耳長尾鸚鵡
角鸚鵡
紅藍吸蜜鸚鵡
藍金剛鸚鵡
李爾金剛鸚鵡
灰綠金剛鸚鵡
紅冠亞馬遜鸚哥
帝鸚鵡
紅肛鳳頭鸚鵡
細嘴杓鷸
羅德哈威秧雞
白翅冠雉
白翼木鴨
夏威夷鴨
馬島麻斑鴨
藍岩鬣蜥
紐西蘭海燕
螺角山羊
爪哇野牛
侏儒野豬
安第斯山貓
長島長尾狸貓
達爾文狐
地龜
領角鴞
毛腿漁鴞
鵰鴞
白背兀鷲
雀鷹
蒼鷹
密蘇里鏟鱘
細嘴松雞
紅領綠鸚鵡
金肩鸚鵡
朱鷺
紅犁足蛙
蘇眉魚
褐耳鷹
白頭䴉鸛
斑羚
古巴鱷
金斑喙鳳蝶
達氏鱘
巨蜥
四川山鷓鴣
光面狐猴
鬣羚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鳥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