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正式確認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科學家們說,變種冠狀病毒與流感病毒有親緣關係,但它非常獨特,以前從未在人類身上發現,科學家將其命名為“SARS病毒”(SARS是“非典”學名的英文縮寫)。
1965年,醫學專家用人胚氣管培養方法,從普通感冒病人鼻洗液中分離出一株病毒,命名為B814病毒。隨後,Hamre等用人胚腎細胞分離到類似病毒,代表株命名為229E病毒。1967年,Mclntosh等用人胚氣管培養從感冒病人中分離到一批病毒,其代表株是OC43株。1968年,Almeida等對這些病毒進行了形態學研究,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狀類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這類病毒這冠狀病毒。香港衛生專家排除了它與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病毒有關的可能性,與1997年出現的H5N1禽流感病毒也沒有聯繫。國家曾於1975年正式命名了冠狀病毒科。據香港衛生官員說,非典型肺炎通常由病毒引起,例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毒。非典型肺炎也可能由生物體引起。冠狀病毒感染在全世界非常普遍,人群中普遍冠狀病毒抗體,成年人高於兒童。各國報導的人群抗體陽性率不同,我國人群以往冠狀病毒抗體陽性率在30%至60%,前蘇聯的抗體陽性率則在53%至97%。
1937年,冠狀病毒首先從雞身上分離出來。1965年,分離出第一株人的冠狀病毒。由於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觀察到其外膜上有明顯的棒狀粒子突起,使其形態看上去像中世紀歐洲帝王的皇冠,因此命名為“冠狀病毒”。
1975年,病毒命名委員會正式命名了冠狀病毒科。根據病毒的血清學特點和核苷酸序列的差異,目前冠狀病毒科分為冠狀病毒和環曲病毒兩個屬。冠狀病毒科的代表株為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
在2002年冬到2003年春肆虐全球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就是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中的一種。
形態結構
冠狀病毒粒子呈不規則形狀,直徑約60-220nm。病毒粒子外包著脂肪膜,膜表面有三種糖蛋白:刺突糖蛋白(是受體結合位點、溶細胞作用和主要抗原位點);小包膜糖蛋白(較小,與包膜結合的蛋白);膜糖蛋白(M,MembraneProtein,負責營養物質的跨膜運輸、新生病毒出芽釋放與病毒外包膜的形成)。少數種類還有血凝素糖蛋白(HE蛋白)。冠狀病毒的核酸為非節段單鏈(+)RNA,長27-31kd,是RNA病毒中最長的RNA核酸鏈,具有正鏈RNA特有的重要結構特徵:即RNA鏈5’端有甲基化“帽子”,3’端有PolyA“尾巴”結構。這一結構與真核mRNA非常相似,也是其基因組RNA自身可以發揮翻譯模板作用的重要結構基礎,而省去了RNA-DNA-RNA的轉錄過程。冠狀病毒的RNA和RNA之間重組率非常高,病毒出現變異正是由於這種高重組率。重組後,RNA序列發生了變化,由此核酸編碼的胺基酸序列也變了,胺基酸構成的蛋白質隨之發生變化,使其抗原性發生了變化。而抗原性發生變化的結果是導致原有疫苗失效,免疫失敗。冠狀病毒成熟粒子中,並不存在RNA病毒複製所需的RNA聚合酶,它進入宿主細胞後,直接以病毒基因組RNA為翻譯模板,表達出病毒RNA聚合酶。再利用這個酶完成負鏈亞基因組RNA(sub-genomicRNA)的轉錄合成、各種結構蛋白mRNA的合成,以及病毒基因組RNA的複製。冠狀病毒各個結構蛋白成熟的mRNA合成,不存在轉錄後的修飾剪下過程,而是直接通過RNA聚合酶和一些轉錄因子,以一種“不連續轉錄”的機制,通過識別特定的轉錄調控序列,有選擇性的從負義鏈RNA上,一次性轉錄得到構成一個成熟mRNA的全部組成部分。結構蛋白和基因組RNA複製完成後,將在宿主細胞內質網處裝配生成新的冠狀病毒顆粒,並通過高爾基體分泌至細胞外,完成其生命周期。
流行病學
冠狀病毒感染在世界各地極為普遍。大約有15種不同冠狀病毒株被發現,能夠感染多種哺乳動物和鳥類,有些可使人發病。冠狀病毒引起的人類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統感染(包括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該病毒對溫度很敏感,在33℃時生長良好,但35℃就使之受到抑制。由於這個特性,冬季和早春是該病毒疾病的流行季節。冠狀病毒是成人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之一,兒童感染率較高,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很少波及下呼吸道。另外,還可引起嬰兒和新生兒急性腸胃炎,主要症狀是水樣大便、發熱、嘔吐,每天可拉10餘次,嚴重者甚至出現血水樣便,極少數情況下也引起神經系統綜合徵。病毒的生長多位於上皮細胞內,也可以感染肝臟、腎、心臟和眼睛,在另外的一些細胞類型(例如巨噬細胞)中也能生長。目前人類冠狀病毒還沒有合適的可作研究用的動物模型(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animalmodelofhumandisease)是指各種醫學科學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類疾病模擬表現的動物。動物疾病模型主要用於實驗生理學、實驗病理學和實驗治療學(包括新藥篩選)研究),因此對冠狀病毒的分離工作難度很大,需用人肝臟細胞、氣管及鼻黏膜細胞,經器官培養才能分離得到。增殖病毒也要用上述材料,亦很困難。
冠狀病毒的血清型和抗原變異性還不明確。冠狀病毒可以發生重複感染,表明其存在有多種血清型(至少有4種已知)並有抗原的變異,其免疫較困難,目前尚無特異的預防和治療藥物。
傳播途徑
冠狀病毒通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體外,經口液、噴嚏、接觸傳染,並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感染高峰在秋冬和早春。病毒對熱敏感,紫外線、來蘇水、0.1%過氧乙酸及1%克遼林等都可在短時間內將病毒殺死。
對其預防有特異性預防,即針對性預防措施(疫苗,疫苗的研製是有可能的,但需要時間較長,解決病毒繁殖問題是其難題)和非特異性預防措施(即預防春季呼吸道傳染疾病的措施,如保暖、洗手、通風、勿過度疲勞及勿接觸病人,少去人多的公共場所等)。
一、傳染源
目前的研究顯示非典型肺炎患者、隱性感染者是非典型肺炎明確的傳染源。傳染性可能在發熱出現後較強,潛伏期以及恢復期是否有傳染性還未見準確結論。2003年5月13日,日本沖繩生物資源學院的科學家發現,導致嚴重性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的作用因子是一種鳥類病毒的變異形式。但動物是否是傳染源,目前來說仍有爭議。
二、傳播方式
SARS主要傳播方式是通過人與人的近距離接觸,近距離的空氣飛沫傳播、接觸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和密切接觸等。另一種可能性是SARS可以透過空氣或目前不知道的其他方式被更廣泛的傳播。
三、易感人群
因為SARS病毒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以往未曾在人體發現。所以不分年齡、性別,人群對該病毒普遍易感。發病機率的大小取決於接觸病毒或暴露的機會多少。高危人群是接觸病人的醫護人員、病人的家屬和到過疫區的人。
症狀及體徵臨床診斷
流行病學史
1.1發病前2周曾密切接觸過同類病人或者有明確的傳染給他人的證據
1.2生活在流行區或發病前2周到過SARS正在流行的地區
2.症狀與體徵發熱(>38℃)和咳嗽、呼吸加速,氣促,或呼吸窘迫綜合徵,肺部羅音或有肺實變體徵之一以上。
3.實驗室檢查早期血WBC計數不升高,或降低。
4.肺部影像學檢查
5.抗菌藥物治療無明顯效果。
SARS的臨床診斷
根據病例的流行病學資料、症狀與體徵、實驗室檢驗、肺部影像學檢查綜合判斷進行臨床診斷,一旦病原確定,檢測方法特異,即建立確診病例的定義。
疑似病例:1.1+2+3或1.2+2+3+4
臨床診斷病例:1.1+2+3+4或1.2+2+3+4+5
重症病例診斷標準
SARS病例符合下列標準的其中1條可診斷為SARS的重症病例:
1.多葉病變或X線胸片48小時內病灶進展>50%
2.呼吸困難,呼吸頻率>30次/分;
3.低氧血症,吸氧3-5升/分條件下,SaO2<93%,或氧合指數<300mmHg。
4.出現休克、ARDS或MODS(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
顯而易見的是,由於SARS是由於病毒引起,所以,針對細菌有效的任何抗生素類藥物,均對此疾病無明顯療效。
傳統意義的“非典型肺炎”,可能是由於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等病原體引起,或由罕見細菌引起,則可能會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有敏感性,即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即紅黴素類)可以作為特效藥物治療。
但若傳統意義上的“非典型肺炎”也是由於病毒引起,則抗生素也無效。此時,若運用抗生素,實為抗生素的濫用。
預防
——公共場所、學校和托幼機構應首選自然通風,儘可能打開門窗通風換氣。
——應保證空調系統的供風安全,保證充足的新風輸入。所有排風要直接排到室外。未使用空調時應關閉迴風通道。
——對地面、牆壁、電梯等表面定期消毒。消毒時應按照先上後下、先左後右的方法,依次進行噴霧消毒。噴霧消毒可用0.1%~0.2%過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為500mg/L~10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為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噴霧。用藥量:泥土牆吸液量為150mg/m2~300ml/m2,水泥牆、木板牆、石灰牆為100ml/m2。地面消毒噴藥量為200ml/m2~300ml/m2,由內向外進行噴霧消毒,作用時間應不少於60分鐘。
——對經常使用或觸摸的物品、食飲具定期消毒。對人體接觸較多的櫃檯、桌椅、門把手、水龍頭等可用0.2%~0.5%過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劑進行噴灑或擦拭消毒作用15~30分鐘。食飲具可用流通蒸汽消毒20min(溫度為100℃);煮沸消毒15~30分鐘;使用遠紅外線消毒碗櫃,溫度達到125℃,維持15分鐘,消毒後溫度應降至40℃以下方可使用。對不具備熱力消毒的單位或不能使用熱力消毒的食飲具可採用化學消毒法。如,用有效氯含量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有效溴為250-500mg/L的二溴海因溶液、200mg/L二氧化氯的溶液浸泡、0.5%過氧乙酸溶液浸泡30min。消毒後清水沖洗、空乾保存備用。
——勤洗、勤曬衣服和被褥等,亦可用除菌消毒洗衣粉和洗滌劑清洗衣物。
——衛生間、廚房和居住的房間要經常打掃,衛生潔具可用有效氯含量為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擦拭作用30分鐘。
發現疑似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時的終末消毒措施指引:
——對於體積較小的房屋進行空氣消毒和物體表面消毒時,每立方米用15%過氧乙酸溶液7ml(即每立方米用過氧乙酸1克),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底部用裝有適量酒精的酒精燈加熱蒸發,密閉熏蒸2小時,再開門窗通風。熏蒸消毒時要注意防火,還要注意過氧乙酸有較強的腐蝕性。
——體積較大的房屋,密閉後套用0.3%~0.5%過氧乙酸溶液或3%的過氧化氫溶液,按每立方米20ml的量進行氣溶膠噴霧消毒,作用1小時後即可開門窗通風。
——空調系統應停止使用,整個供風設備和送風管路用有效氯為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進行浸泡或擦拭消毒。
——對地面、牆壁、電梯表面等進行消毒時,應按照先上後下、先左後右的方法,依次進行噴霧消毒。噴霧消毒可用0.3%~0.5%過氧乙酸溶液為500mg/L~10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噴霧。泥土牆吸液量為150mg/m2~300ml/m2,水泥牆、木板牆、石灰牆為100ml/m2。對上述各種牆壁的噴灑消毒劑溶液不宜超過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內噴霧一次,噴藥量為200ml/m2~300ml/m2,待室內消毒完畢後,再由內向外重複噴霧一次。以上消毒處理,作用時間應不少於60分鐘。
——病人用過的餐(飲)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時,可在疫點進行煮沸消毒或浸泡消毒。作浸泡消毒時,必須使消毒液浸透被消毒物品,可用0.5%過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為250mg/L~5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分鐘後,再用清水洗淨。對污染重、經濟價值不大的物品和廢棄物,在徵得病家同意後焚燒。
——必要時對廁所、垃圾、下水道口、自來水龍頭、缸水和生活污水等進行消毒。
中藥處方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日前修訂並發布的《非典型肺炎中醫藥防治技術方案(試行)》,在原《技術方案》推薦的3個中藥參考處方基礎上,新增加了3個參考處方,同時對原處方的藥物組成、用量和用法進行了調整,並明確了各處方的主要功能,以便更好地適應需要。參考處方是:
處方一
主要功能:益氣化濕,清熱解毒。
藥物組成:生黃芪10克、敗醬草15克、薏苡仁15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一劑。
處方二
主要功能:清熱解毒,利濕化濁。
藥物組成:魚腥草15克、野菊花6克、茵陳15克、佩蘭10克、草果3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一劑。
處方三
主要功能:清熱解毒,散風透邪。
藥物組成:蒲公英15克、金蓮花6克、大青葉10克、葛根10克、蘇葉6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一劑。
處方四主要功能:清熱解表,疏風透邪。
藥物組成:蘆根15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薄荷6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一劑。
處方五
主要功能:健脾益氣,化濕解毒。
藥物組成:生黃芪10克、白朮6克、防風10克、蒼朮6克、藿香10克、沙參10克、銀花10克、貫眾6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一劑。
處方六
主要功能:益氣宣邪,解毒化濕。
藥物組成:太子參15克、貫眾6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大青葉10克、蘇葉6克、葛根10克、藿香10克、蒼朮6克、佩蘭10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一劑。
專家提醒
中國中醫研究院日前召集20餘位中醫藥專家,舉行防治非典論證會。對當前社會上大範圍人群通過服中藥預防非典的現象,與會專家深表憂慮,並表示不提倡健康人群以中藥來預防非典。專家們認為,中醫藥雖有豐富的“治未病”的理論和經驗,但非典是一種新的傳染病,目前臨床治療還在摸索中。目前社會上出現的方藥,主要著眼於清熱解毒或補氣,提高人體免疫功能。而且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不可一概而論。尤其本來就非常健康的人,更不該以單純吃中藥來預防疾病,大量人群長期大量服一種藥,無疑違背了中醫施治因人、因地而異的原則,就極可能出現不良反應,比如長期服用就可能造成補氣藥多了容易上火,清熱解毒藥多了易致腹瀉。這樣不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也造成藥材資源的人為短缺,甚至影響到正常的醫療工作,因此是不足取的。即便藥物預防,也應避免出現方子出一堆讓老百姓無所適從的現象。當前人們對預防藥有強烈需求,應該審慎地篩選藥物,對藥的作用應該實事求是,不要誤導。專家們還提醒,中藥預防非典應當重點保護兩種人群,一個是密切接觸者,包括親屬、朋友和醫務人員,他們可以也應當採取一些藥物預防措施。另一類是高危人群,比如體弱的老人、兒童,以及一些身處特殊環境的人群,如車站、商場這類人群大量集中場所的工作人員要適當防護。
健身五忌
預防“非典”如何健身,戶外運動應當注意些什麼?湖南著名健身教練張毓芬提出的建議是:健身鍛鍊完全沒有必要放棄,但與往常相比,最好能減少運動量,勤換衣服,可千萬別受涼。66歲的張毓芬是湖南省健美操協會副主席,退休前曾是湖南省體育科研所的一名研究員,主要從事如何通過鍛鍊來增強體質的研究。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科研成果顯示,適當運動能夠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人們因為‘非典’而停止運動,這無疑是因噎廢食了,對提高抵抗力也無益。但現階段特殊環境下的健身,有五點值得特別注意。”
首先,最好多從事戶外運動。“非典”的傳染主要是通過飛沫傳播,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傳播速度比較快,人們在健身時最好選擇戶外運動,比如公園、小山都是比較好的地方。室內運動如果空氣不流通,同時人員聚集過多,最好放棄。另外,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每天清晨,數千人聚集在公園鍛鍊是否會有影響,從目前的經驗來看,基本上不會,因為公園通常比較空曠,空氣流動很快。
其次,氣壓低時不要外出,千萬不要感冒。戶外運動受天氣影響較大,如果鍛鍊的時間氣壓低,最好暫時停止。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容易引發感冒。很多人都小看了感冒,其實這對體質影響最大,很多疾病都是由於感冒引起的。如果身體感覺不太舒服就不要出來了,在鍛鍊過程中不要怕麻煩,現在正處於春夏交接的時候,溫度變化比較快,要根據天氣變化,勤穿脫衣服,注意保暖。
第三,減少運動量。大家都知道,健身鍛鍊是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好方法。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平日很少鍛鍊甚至從不鍛鍊的人們也動了起來。在這個時候,他們一定要控制運動量,儘量不要從事大運動量和對抗性強的活動。因為人一旦疲勞,免疫力必然下降,反而起不到預防疾病的效果了。
第四,及時補充水分。在鍛鍊的過程中,不少人有一個誤區,就是少喝水多出汗,以便可以減肥。其實從提高身體免疫力的角度看,人們在鍛鍊時不但要及時補充水分,最好能在水中添加部分鹽或糖,以便及時補充損失的能量。此外,不和別人共用水杯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五,保持愉悅的心情。鍛鍊身體過程中,愉快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科學研究表明,好的心情對於鍛鍊身體而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會事倍功半。赴戶外健身的時候,儘量走著去,少做公共汽車。
對於平日因為工作繁忙、少有時間戶外運動的人們,張毓芬說,只要思想上重視,照樣能夠通過鍛鍊來增強體質。她說:“通常來說,鍛鍊時間要持續30分鐘以上才可能有效果;但如果實在沒有時間,也可分散時間但保持高頻率的方法健身。比如工間操的健身效果就很好。此外,利用休息的時間做伏地挺身、跳繩,這都是比較好的。從健身效果來說,鍛鍊身體沒有早晚的約束,關鍵是要持之以恆,堅持下去都會有收穫。”
呼吸系統疾病盤點
海洋學相關知識(八)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
海洋科學
海洋是許多動植物的生活環境。海洋中的綠藻是大氣層氧氣的主要生產者之一。熱帶珊瑚礁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對於深海的生物人類今天還所知甚少。從海嘯到赤潮,從海洋到陸地,天災無情人間有情,認知各種自然現象的本質才是人類能夠從容面對一切困難的前提。 |
自然災害分類導航
十大引起全球性恐慌的事件
常見自然災害
地質災害 | 山崩| 崩塌| 滑坡| 土石流| 地裂縫| 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 岩爆| 坑道突水| 突泥| 突瓦斯| 煤層自然| 黃土濕陷| 岩土膨脹| 砂土液化| 土地凍融| 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 沼澤化| 土壤鹽鹼化| 地震| 火山| 地熱害 |
氣象災害 | 颱風| 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 暴雨| 雪| 雷暴| 冰雹| 大風| 沙塵| 龍捲| 大霧| 高溫| 低溫| 連陰雨| 凍雨| 霜凍| 結冰| 寒潮| 乾旱| 乾熱風|熱浪| 洪澇| 積澇| 雪崩 |
氣候災害 | 全球大氣變暖| 旱災 |
水文災害 | 水災 |
生態災害 | 傳染病| SARS| 伊波拉病毒| 沙塵暴| 火災 |
天文災害 | 流星體或小行星撞擊地球,太陽活動引發的災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