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一般保健或者治療中使用的黃芪指的都是生黃芪,也就是黃芪曬乾以後的切片。炙黃芪是用蜂蜜炮製而成,醫生常常給“中氣不足,臟器下垂”的患者使用。相關信息
黃芪亦名戴糝、戴椹、百本、箭芪、百藥綿、二人抬等。相傳古時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姓戴名糝,善針灸術,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樂於救助他人,後因救墜崖兒童而獻身。老人形瘦,面肌淡黃,人們以尊老之稱而敬呼之“黃耆”,老人去世後,人們為紀念他,便將老人墓旁生長的一種味甜,具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藥稱為“黃芪”,並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間廣為流傳套用。黃芪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古代寫作黃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它來源於豆科植物黃芪或內蒙黃芪的乾燥根。黃芪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為補氣要藥。臨床套用時習慣分為生用、蜜炙、麩皮拌炒3種,其藥效各有不同,生黃芪多用於固表、托瘡、利水等;蜜炙黃芪多用於補中益氣;炒黃芪多用於益氣健脾。
中醫認為,黃芪能補一身之氣,兼有昇陽,固表止汗,排膿生肌,利水消腫,安胎益血的作用。對於貧血、浮腫、體虛多汗、胎動不安、子宮脫垂、氣血兩虧、陰虛不足等都有卓著的療效。單取黃芪泡水飲用,可治身體睏倦,無力,氣短。胡適先生中年以後,漸感疲憊不堪,力不從心,便常用黃芪泡水代茶飲用。特別是在講課之前,總要先呷幾口黃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講起話來聲如洪鐘,滔滔不絕。
古人不僅善用黃芪治療疾病,而且善用黃芪補益身體。黃芪不僅是醫療中的常用中藥,而且也是經濟實惠的滋補品和調味品,可用於煲肉、泡酒、做菜、調味、去腥。民間常用黃芪煨大棗,黃芪燉母雞,黃芪煮黑豆,則更是美味佳肴,補益上品。其營養豐富,既補身體,又別有風味,為產婦、老弱、病後體虛者的上好補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煥發,體質增強,榮顏潤膚,延年益壽。
需要明確的是,雖然黃芪是一味很好的強壯補益藥,一般無明顯的不良反應。但它是一種溫補性藥物,補氣昇陽,易於助火,又能止汗,所以凡有感冒發熱、胸腹滿悶等症者,不宜服用黃芪;如患有肺結核病的人,有發熱、口乾唇燥、咯血等症狀者,不宜單獨服用黃芪;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證,均不宜服用黃芪。此外,有研究表明黃芪可使染色體畸變率和細胞微核率明顯增高,故孕婦不宜長期大量套用。
又稱膜莢黃芪或黃耆。豆科。多年生草本。主根長,圓柱形,稍帶木質,外質土黃色或棕紅色。羽狀複葉,小葉13~27,卵狀披針形世橢圓形,兩面有白色長柔毛。總狀花序,蝶形花冠,淡黃色或白色。莢果具黑色短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喜乾旱,適應性強。分布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
黃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藥。商品黃芪呈圓柱形,略扭曲,長20~60厘米,以條粗長、皺紋少、質堅而綿、粉性足、味甜者為好。含香豆素、黃酮類化合物、皂甙及微量葉酸和數種維生素等。味甘,微溫,具有補氣固表,托瘡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氣血虛弱、自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腎炎浮腫、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潰瘍等症。近年來臨床用來治療高血壓和急慢性腎炎。著名的“補中益氣湯”就是黃芪配人參、白朮、升麻、柴胡、甘草、當歸、陳皮等組成,對治療脾胃虛弱、四肢倦怠、懶言短氣、中氣下陷有良好效果。黃芪以西北及內蒙產的質是最好,其質量好壞與微量元素硒有很大關係,越是質地好的黃芪,含硒量越高。另種多序岩黃芪的根,商品名“紅芪”,在甘肅套用歷史悠久,並銷廣東、福建及出口。
形態特徵
一般保健或者治療中使用的黃芪指的都是生黃芪,也就是黃芪曬乾以後的切片。炙黃芪是用蜂蜜炮製而成,醫生常常給“中氣不足,臟器下垂”的患者使用。又稱膜莢黃芪或黃耆。豆科。多年生草本。主根長,圓柱形,稍帶木質,外質土黃色或棕紅色。羽狀複葉,小葉13~27,卵狀披針形世橢圓形,兩面有白色長柔毛。總狀花序,蝶形花冠,淡黃色或白色。莢果具黑色短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喜乾旱,適應性強。
地理分布
分布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歷史
黃芪亦名戴糝、戴椹、百本、箭芪、百藥綿、二人抬等。相傳古時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姓戴名糝,善針灸術,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樂於救助他人,後因救墜崖兒童而獻身。老人形瘦,面肌淡黃,人們以尊老之稱而敬呼之“黃耆”,老人去世後,人們為紀念他,便將老人墓旁生長的一種味甜,具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藥稱為“黃芪”,並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間廣為流傳套用。藥用價值
黃芪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古代寫作黃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它來源於豆科植物黃芪或內蒙黃芪的乾燥根。黃芪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為補氣要藥。臨床套用時習慣分為生用、蜜炙、麩皮拌炒3種,其藥效各有不同,生黃芪多用於固表、托瘡、利水等;蜜炙黃芪多用於補中益氣;炒黃芪多用於益氣健脾。
中醫認為,黃芪能補一身之氣,兼有昇陽,固表止汗,排膿生肌,利水消腫,安胎益血的作用。對於貧血、浮腫、體虛多汗、胎動不安、子宮脫垂、氣血兩虧、陰虛不足等都有卓著的療效。單取黃芪泡水飲用,可治身體睏倦,無力,氣短。胡適先生中年以後,漸感疲憊不堪,力不從心,便常用黃芪泡水代茶飲用。特別是在講課之前,總要先呷幾口黃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講起話來聲如洪鐘,滔滔不絕。
古人不僅善用黃芪治療疾病,而且善用黃芪補益身體。黃芪不僅是醫療中的常用中藥,而且也是經濟實惠的滋補品和調味品,可用於煲肉、泡酒、做菜、調味、去腥。民間常用黃芪煨大棗,黃芪燉母雞,黃芪煮黑豆,則更是美味佳肴,補益上品。其營養豐富,既補身體,又別有風味,為產婦、老弱、病後體虛者的上好補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煥發,體質增強,榮顏潤膚,延年益壽。
用藥禁忌
需要明確的是,雖然黃芪是一味很好的強壯補益藥,一般無明顯的不良反應。但它是一種溫補性藥物,補氣昇陽,易於助火,又能止汗,所以凡有感冒發熱、胸腹滿悶等症者,不宜服用黃芪;如患有肺結核病的人,有發熱、口乾唇燥、咯血等症狀者,不宜單獨服用黃芪;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證,均不宜服用黃芪。此外,有研究表明黃芪可使染色體畸變率和細胞微核率明顯增高,故孕婦不宜長期大量套用。功能主治
黃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藥。商品黃芪呈圓柱形,略扭曲,長20~60厘米,以條粗長、皺紋少、質堅而綿、粉性足、味甜者為好。含香豆素、黃酮類化合物、皂甙及微量葉酸和數種維生素等。味甘,微溫,具有補氣固表,托瘡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氣血虛弱、自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腎炎浮腫、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潰瘍等症。臨床用來治療高血壓和急慢性腎炎。著名的“補中益氣湯”就是黃芪配人參、白朮、升麻、柴胡、甘草、當歸、陳皮等組成,對治療脾胃虛弱、四肢倦怠、懶言短氣、中氣下陷有良好效果。黃芪以西北及內
營養質地
蒙產的質是最好,其質量好壞與微量元素硒有很大關係,越是質地好的黃芪,含硒量越高。另種多序岩黃芪的根,商品名“紅芪”,在甘肅套用歷史悠久,並銷廣東、福建及出口。相關物種
阿克蘇黃耆阿拉善黃耆
阿拉套黃耆
阿賴山黃耆
阿賴山黃耆(原變種)
矮型黃耆
凹葉黃耆
巴塘黃耆
白花甘青黃耆
白花華山黃耆
白序黃耆
白枝黃耆
斑果黃耆
寶興黃耆
杯萼黃耆
背扁黃耆
背扁黃耆(原變種)
筆直黃耆
邊陲黃耆
邊塞黃耆
邊向花黃耆
邊向花黃耆(原變種)
扁序黃耆
變異黃耆
波密黃耆
布河黃耆
藏西黃耆
藏新黃耆
藏新黃耆(原變種)
糙葉黃耆
草原黃耆
草珠黃耆
側扁黃耆
察雅黃耆
察隅黃耆
柴達木黃耆
昌都黃耆
長齒黃耆
長齒狹莢黃耆
長萼裂黃耆
長管萼黃耆
長果頸黃耆
長喙黃耆
長莢黃耆
長龍骨黃耆
長毛莢黃耆
長尾黃耆
長小苞黃耆
長序黃耆
橙黃花黃耆
川青黃耆
川西黃耆
刺葉柄黃耆
叢生黃耆
粗毛黃耆
達烏里黃耆
大花伊犁黃耆
大花窄翼黃耆
大通黃耆
大托葉黃耆
大翼黃耆
袋萼黃耆
丹麥黃耆
單花黃耆
單蕊黃耆
單蕊黃耆(原亞種)
單葉黃耆
淡紫花黃耆
德欽黃耆
地八角
地花黃耆
定結黃耆
定日黃耆
東壩子黃耆
東俄洛黃耆
東俄洛黃耆(原變種)
東天山黃耆
洞川黃耆
短花梗黃耆
短莖黃耆
短龍骨黃耆
短翼黃耆
對葉黃耆
鈍葉華貴黃耆
多花黃耆
多枝黃耆
多枝黃耆(原變種)
二尖齒黃耆
房縣黃耆
富蘊黃耆
甘青黃耆
甘青黃耆(原變型)
甘肅黃耆
崗仁布齊黃耆
高山黃耆
戈爾諾黃耆
戈爾諾黃耆(原變種)
格爾木黃耆
鞏留黃耆
古利恰黃耆
古利恰黃耆(原變種)
灌叢黃耆
灌縣黃耆
光東俄洛黃耆
光萼黃耆
光萼筒黃耆
光果藍花黃耆
廣布黃耆
哈巴河黃耆
哈巴山黃耆
哈密黃耆
和田黃耆
黑毛多枝黃耆
黑毛黃耆
黑穗黃耆
黑枝黃耆
黑紫花黃耆
厚葉黃耆
弧果黃耆
狐尾黃耆
胡麻黃耆
華貴黃耆
華貴黃耆(原變種)
華黃耆
華山黃耆
華山黃耆(原變種)
環莢黃耆
荒漠黃耆
黃白黃耆
黃白懸垂黃耆
黃萼雪地黃耆
黃花黃耆
黃綠黃耆
黃耆
黃耆(原變種)
黃耆屬
灰毛康定黃耆
灰葉黃耆
會寧黃耆
混合黃耆
霍城黃耆
雞峰山黃耆
畸形黃耆
極矮黃耆
蒺藜黃耆
蒺藜葉黃耆
蒺藜葉黃耆(原變種)
假黃耆
尖齒黃耆
尖舌黃耆
堅硬黃耆
繭莢黃耆
減縮黃耆
角黃耆
金翼黃耆
酒泉黃耆
卡通黃耆
康定黃耆
康定黃耆(原變種)
苦黃耆
寬葉黃耆
寬爪黃耆
拉薩黃耆
藍花黃耆
藍花黃耆(原變種)
類變色黃耆
類短肋黃耆
類留土黃耆
類芒齒黃耆
類毛柱黃耆
類帚黃耆
麗江黃耆
蓮花山黃耆
蓮山黃耆
鐮莢黃耆
亮白黃耆
遼西黃耆
了墩黃耆
烈香黃耆
裂翼黃耆
馬銜山黃耆
芒齒黃耆
毛瓣黃耆
毛冠黃耆
毛果黃耆
毛喉黃耆
毛葉黃耆
毛柱黃耆
蒙古黃耆
蒙古特黃耆
蒙西黃耆
米林黃耆
米林黃耆(原變種)
密根黃耆
密花黃耆
綿果黃耆
棉毛黃耆
漠北黃耆
木黃耆
木壘黃耆
木里黃耆
牧場黃耆
牧場黃耆(原變種)
南疆黃耆
囊萼黃耆
囊果黃耆
擬糙葉黃耆
擬狐尾黃耆
帕米爾黃耆
膨果黃耆
七溪黃耆
祁連山黃耆
奇異黃耆
奇異黃耆(原變種)
歧枝黃耆
淺黃耆
秦嶺黃耆
琴瓣黃耆
青藏黃耆
俅江黃耆
球囊黃耆
球脬黃耆
雀喙黃耆
絨毛黃耆
茸毛果黃耆
乳白黃耆
薩雷古拉黃耆
薩雷古拉黃耆(原變種)
色達黃耆
沙基黃耆
沙丘黃耆
沙生黃耆
山地黃耆
少花黃耆
蛇莢黃耆
深綠黃耆
腎形子黃耆
濕地黃耆
十字形黃耆
石生黃耆
疏花黃耆
蜀西黃耆
樹黃耆
水定黃耆
絲莖黃耆
四川黃耆
松潘黃耆
梭果黃耆
索戈塔黃耆
太白山黃耆
太原黃耆
特克斯黃耆
天全黃耆
天山黃耆
頭序黃耆
兔尾黃耆
兔尾黃耆(原變種)
團墊黃耆
托爾木黃耆(原變種)
託克遜黃耆
托木爾黃耆
外伊犁黃耆
外伊犁黃耆(原變種)
彎齒黃耆
彎齒黃耆(原變種)
彎花黃耆
彎喙黃耆
維西黃耆
溫泉黃耆
溫宿黃耆
文縣黃耆
紋莖黃耆
烏拉特黃耆
烏拉特黃耆(原亞種)
烏恰黃耆
烏市黃耆
巫山黃耆
無莖黃耆
無毛黃耆
無毛葉黃耆
西巴黃耆
西北黃耆
西太白黃耆
西域黃耆
喜沙黃耆
喜石黃耆
喜鹽黃耆
喜鹽黃耆(原變種)
細柄黃耆
細梗黃耆
細果黃耆
細莖黃耆
細弱黃耆
細葉黃耆
狹莢黃耆
狹莢黃耆(原變種)
狹葉黃耆
纖齒黃耆
線苞黃耆
線葉黃耆
鄉城黃耆
小苞黃耆
小苞黃耆(原變種)
小齒黃耆
小果黃耆
小花阿賴山黃耆
小花黃耆
小花兔尾黃耆
小金黃耆
小米黃耆
小葉黃耆
斜莖黃耆
新巴黃耆
新單蕊黃耆
懸垂黃耆
懸垂黃耆(原變種)
雪地黃耆
雪地黃耆(原變種)
亞東黃耆
岩生黃耆
鹽生黃耆
揚子黃耆
一花黃耆
一葉黃耆
伊犁黃耆
伊犁黃耆(原變種)
異長齒黃耆
異齒黃耆
茵墊黃耆
魚鰾黃耆
玉門黃耆
圓形黃耆
圓葉黃耆
雲南黃耆
札達黃耆
齋桑黃耆
窄翼黃耆
窄翼黃耆(原變種)
詹加爾特黃耆
展毛黃耆
樟木黃耆
脹萼黃耆
真毛黃耆
直莢草黃耆
中甸黃耆
中寧黃耆
中天山黃耆
中亞黃耆
中亞黃耆(原變種)
帚黃耆
準噶爾黃耆
紫萼黃耆
紫花黃耆
紫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