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海豹

斑海豹

斑海豹,,也叫大齒斑海豹、大齒海豹,是在溫帶、寒溫帶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類動物。生活在北半球的西北太平洋,主要分布在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中國的渤海、黃海北部。它們有洄游的繁殖習性,為肉食性動物,食物主要為魚類和頭足類。斑海豹是唯一能在中國海域繁殖的鰭足類動物,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渤海遼東灣是全球斑海豹8個繁殖區之一。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水中的斑海豹 水中的斑海豹

斑海豹的身體肥壯而渾圓,呈紡錘型,體長約1.2~2米,體重約100公斤,全身生有細密的短毛,背部灰黑色並布有不規則的棕灰色或棕黑色的斑點,腹面乳白色,斑點稀少,雄獸略大於雌獸。頭圓而平滑,眼大,吻短而寬,唇部觸口須長而硬,呈念珠狀,感覺靈敏,是它覓食的武器之一。沒有外耳廓,也沒有明顯的頸部,四肢短,前後肢都有五趾(指),趾間有皮膜相連,似蹼狀,形成鰭足,指、趾端部具有尖銳的爪。前肢狹小,後肢較大而呈扇形,其趾外側長而內側短,尾短小,僅有7~10厘米長,夾於後肢之間,聯成扇形。前肢朝前,後肢朝後,不能彎曲,游泳的姿勢就像人伸開手腳俯臥的樣子,這種體型十分適宜在大海中游泳。

分布範圍

斑海豹休息 斑海豹休息

西太平洋斑海豹是在溫帶、寒溫帶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類動物,分布區主要在北太平洋的海域及其沿岸和島嶼,如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和朝鮮海等。它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渤海和黃海,偶見於南海。

生活環境

斑海豹屬於鰭腳目,是寒帶海生哺乳動物。主要生活在北冰洋和太平洋北部,每年春、冬季節洄游到中國渤海、黃海一帶。 斑海豹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海水中度過的,有洄游的行為。僅在生殖、哺乳、休息和換毛時才爬到岸上或者冰塊上。

渤海遼東灣結冰區是全球斑海豹8個繁殖區( 遼東灣、符拉迪沃斯托克、韃靼海峽、薩哈林島東海岸延伸至北海道島北部、舍利霍夫灣、卡拉金灣至奧柳托爾斯基角、阿納德爾灣、布里斯托灣至普里比洛夫群島)中最南的一個。

生態習性

斑海豹活動在浮冰上 斑海豹活動在浮冰上

斑海豹的食性較廣,主要取決於季節、海域及所棲息的環境。在黃、渤海,春夏季捕食鯡、玉筋魚、小黃魚等,秋冬季節則多以梭魚為食。在日本海、阿拉斯加的近海等地還捕食鱈、鮭等魚類。其他食物包括各種甲殼類、頭足類等海洋性動物。

斑海豹在登入後只能依靠前肢和上體的蠕動,像一條大蠕蟲一樣匍匐爬行,步履艱難,跌跌撞撞,十分笨拙可笑,活動的範圍也不大。在海岸上群棲時,它們的警惕性很高,就是在睡覺時也經常醒來觀查四周的動靜,如果發現敵情則迅速從岸邊高地或礁石上滾入水中,逃之夭夭。強壯的北極熊是它最大的天敵。

斑海豹游泳時主要依靠後肢和身體的後部左右擺動前進,能以每小時27公里的速度在水面附近遊動。它潛水的本領更為高強,一般可以潛至100~300米左右的深水處,每天潛水多達30~40次,每次持續20分鐘以上,令鯨類、海豚等海洋獸類也望塵莫及。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眼睛對水下及陸地都適應得極好,晶狀體大而圓,水的折射率與其角膜折射率幾乎相等,因此在水中,光波通過它的角膜時不會發生彎曲折射,就如同在空氣中傳播一樣,能使水下影像聚焦後形成在視網膜上,在有月亮的晚上,可以藉助水下昏暗的弱光探測到400多米深處的運動物體,從而捕捉獵物。它在水中的聽力也很好,能準確地定位聲源。在潛水時,它的鼻孔和耳孔中的肌肉活動瓣膜關閉,還可以阻止海水進入耳、鼻。

生長繁殖

自然繁育

斑海豹每年的1~3月份繁殖,產仔在浮冰上,孕期約10個月,繁殖期多成對,多為1仔。親獸與幼仔組成家族群,哺乳期雌海豹凶暴,護幼性極強。斑海豹在冰上產仔,當冰融化之後,幼獸才開始獨立在水中生活。繁殖期不集群,仔獸出生後,組成家庭群,哺乳期過後,家庭群結束。少數繁殖期推後的個體則不得不在沿岸的沙灘上產仔。幼仔初生時體重約為5~6公斤,全身披著白色的胎毛。

斑海豹 斑海豹

斑海豹發情時精神非常旺盛,在水中不停地遊動,但食量減少或拒食,雄獸的陰莖外露,雌獸的陰門紅腫。它們在水中相互追逐,時而上岸,時而入水,並發生陣陣叫聲。交配需要沉入深水中進行,此時雌獸不動,雄獸的後鰭擺動,交配後雙雙回到水面上。雌獸的懷孕期約為8~10個月,每年2月產仔,分娩時需要爬到岸邊或冰塊上,每胎只產1仔。但在產仔前,雌獸會在浮冰上挖掘出一個巢穴,產仔時躲在巢穴中,迅速產下的幼仔躲避危險的辦法也是潛入海中,或者在棲息的浮冰上挖穿一個大洞,以便隨時潛入水中逃走。幼仔初生時體重約為5~6公斤,全身披著白色的胎毛,被人們稱作“白色的小海豹”。這種白色的胎毛在冰雪的環境中是一種保護色,使它們不易被天敵發現,但也因為能吸收大量水分,不利於它們在水中游泳。因此,幼仔在出生後的第16天后皮下脂肪漸漸形成時,就開始脫換胎毛。大約需要9天的時間,胎毛便全部脫換完畢,換成了短、粗、硬,光亮而有斑點的新毛。這種新毛不易淋濕,它們一爬上岸水就直往下淌,不會在皮膚上結冰。幼仔出生幾分鐘後就表現出一種本能的跟隨性,它在尾隨雌獸的時候幾乎不停地發出叫聲,這種聲音顯然是為了與雌獸保持聯繫,而且能夠同時在空氣和水傳播,直到斷奶後叫聲才停止。雌獸也特別留意幼仔的行動,即使在水中也能仰頭向後看。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雌獸會將身體一彈,騰空而起用肥胖身體的重力使浮冰砸破,然後同幼仔一起落水而逃。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哺乳期,幼仔的體重增至20千克以後,就開始獨立生活了。西太平洋斑海豹性成熟的年齡為3~5歲,也有2歲就達到性成熟的,性成熟後生長趨於緩慢,雄性15歲,雌性10歲後就不再增長。

人工繁育觀測

人工飼養條件下,斑海豹的性成熟年齡一般在5歲左右。交配追逐時,常發生打架受傷現象。交配時,雄獸用前肢的爪緊緊扣住雌獸身體兩側,伏在雌獸背上,用嘴咬住雌獸頸部肌肉,浮在水中靜止進行交配。雄獸交配次數與交配時間均隨年齡的增長而遞減。

懷孕初期的斑海豹行為並無異常。懷孕9個月時斑海豹腹部明顯加粗,10個月時腹部渾圓,腹部下方變寬,對館養的6頭雌斑海豹的測定顯示,產前腹圍平均達到1.59±0.08m,體重達107.58±10.65kg,斷乳後腹圍降為1.33±0.06 m,體重降為90.77±9.92 kg。

斑海豹通常選擇在夜間生產,斑海豹產前會在水中較快的遊動,並上岸尋找合適的生產地點。產前1小時左右斑海豹腹部會出現規律性的抖動,呼吸加深。生產時,首先陰部突出白色囊狀物,噴出羊水,一般情況下胎兒頭部先產出,但也有胎兒後肢先產出的情況,間歇1~2 分鐘,胎兒尾鰭便很快產出,整個產程約10~20 分鐘,胎兒和胎盤一般同時產出,也有胎盤滯後20~30 分鐘產出。斑海豹每胎產1仔,剛出生的幼海豹全身覆白色細而長的絨毛,一般體重6.5~9.5 kg,體長60~75cm。通常幼海豹在出生16天左右便開始脫掉白色長毛,經5~10 天時間完成換毛,換成粗而短,色澤光亮、斑點明顯的毛衣。其脫毛順序一般情況為:頭、四肢→腹部→頸部、臀部→腹部兩側→背部,也有的幼獸是先脫背部胎毛,再脫腹部兩側胎毛。2009年繁育成功的7頭斑海豹中3頭雌、4頭雄,雌性均在第15天開始換毛;4頭雄性幼海豹中3頭從第15天,1頭從第18天開始換毛。

種群現狀

20世紀80年代前,渤海沿岸漁民有捕殺斑海豹的傳統,捕撈量每年多達500餘頭,少則100餘頭。該海區的種群資源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過多的捕撈幼獸,致補充世代逐年減少,危及種群延續的能力。中國渤海遼東灣結冰區,是斑海豹在世界上的8個繁殖區中最南的一個,資源量曾經十分豐富。但是由於長期過度獵捕,特別是對幼仔的獵捕,使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數量急劇下降。同時由於經濟活動的飛速發展,如渤海油田開發的地震爆炸所產生的衝擊波、噪音,以及航運量迅速增加等,造成了海水的污染,使寧靜的海灘面積急劇減少,河流入海量被攔截,河口、淺海地區的食物減少或者受到污染,這些因素破壞了其繁殖地的棲息環境,對它的生存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自1980年代後,中國國家和地方相繼立法禁止捕殺斑海豹,該種群數量有所恢復。

斑海豹 斑海豹

1992年9月,大連市在渤海沿岸建立了中國唯一的以保護西太平洋斑海豹為主的自然保護區,1997年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市西部沿岸、海域以及70多個島嶼,總面積為909000公頃,棲息在該地區的西太平洋斑海豹大約有1000隻左右。這裡環境清靜,氣溫、水溫和水質都適合於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生活,沿岸海底地勢陡峻,坡度較大,水深多在20~40米。該地區冬季受冷空氣影響,形成比較寒冷的天氣,常有由強冷空氣帶來的大風和寒潮天氣,使海灣冬季的結冰期長達3~4個月,即從每年的11月中下旬一直到翌年3月中旬。

每年12月份,斑海豹便進入保護區。這時雄獸和雌獸常一起在冰塊上纏綿、休息。翌年1~2月份,雌獸開始在冰上產仔,此後便形成了一個個小的群體,每個小群體通常占據著一塊浮冰。一個月以後,幼仔的胎毛已經脫換完畢,可以獨立生活了,小群體也就隨之解體。到了3月份,冰塊融化之後,西太平洋斑海豹就分散在沿岸附近覓食、活動,有一部分成年個體甚至會通過河口進入雙台子河(即遼河口)等河流中,常在河岸的泥灘上以及僻靜的海島礁石灘上休息、換毛。5月份以後,它們才逐漸離開保護區,游離渤海。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數據缺乏(DD)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吉祥物

吉祥物“寧寧” 吉祥物“寧寧”

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吉祥物——“寧寧”

姓名:寧寧
稱號:“渤海明珠”
棲息地:渤海遼東灣
名字寓意:遼寧、安寧
體貌特徵:圓眼、面帶笑容、海藍色的身體和斑點、翹著芭蕾腳、手舉火炬、揮動著手臂。

海洋學相關知識(八)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陰極防護
進積作用
防污著
間隙水
間隙動物
長輕涌
長腕幼體
長狂涌
近濱帶
長峰波
長中涌
近海生物
飽和深度
飽和度異常
錨泊結構
近海平台
食碎屑動物
錨定資料浮標
輕便潛水器
鎧裝潛水
食微生物者
食底泥動物
風生噪聲
近海區
風浪譜
風浪玫瑰圖
鑽孔生物
鈣質軟泥
金星幼體
風因子
重疊冰
重力式結構
重力式平台
顆粒物界面
顆粒有機磷
重力取芯器
里亞海岸
顆粒有機氮
顆粒無機碳
軸對稱式海洋重力儀
達爾馬提亞岸線
順路觀測船
順岸碼頭
造船台
順壩
軟體動物學
靠船撞擊力
逆置層
超深淵帶
非生物轉移
非生物性懸浮物
適鹽生物
靜海環境
適溫生物
霧狀層
雪蓋冰
集聚分布
適光生物
退積作用
邊緣波
連續模型
陸界面
陸源腐殖質
輻射潮
連島壩
陸源冰
陸架波
陸上預製
超深淵動物
阿氏拖網
階段性浮游生物
多彎角蜂巢珊瑚
顆粒有機物
風時
假鐵星珊瑚
連續觀測
非造礁珊瑚
酸鹽
陸源有機物
粗糙刺葉珊瑚
膨脹薔薇珊瑚
超微型浮游生物
非飽和潛水
趨化性
連續培養
食植動物
風海流
遠洋沉積
風暴沉積
錨泊地
輕浪
黑白瓶法
鑽探船
黃海沿岸流
黃海暖流
顆粒有機碳
鳴震
魚類資源
顆石軟泥
魚探儀
高狹鹽種
轉流
驗潮井
駐波
標準厚絲珊瑚
餌料生物
順岸流
坎城海洋博物館
長頭夢想家
赤道逆流
面盤幼體
非洲板塊
靜止期
逆流
近海工程
大白鯊咖啡廳
隔水套管
日向礁
陷波
黃海冷水團
魚類學
近海
附生植物
食肉動物
邊緣盆地
長江沖淡水
趨光性
錨冰
風區
顛倒采水器
遙控潛水器
易變牡丹珊瑚
斯氏角孔珊瑚
聲學照明
驗潮儀
陸源沉積
食糞動物
邊緣海
食物網
粗野鹿角珊瑚
風浪
酸雨
顛倒溫度表
躍層
起重船
海洋空間站
黑煙囪
外大陸架
障壁島
藻類災害預警信號
飽和潛水
食物鏈
蝗災
原始湯
海底石油
海綿
領海
生命探測儀
玉帶海雕
防波堤
旱災
紅珊瑚
灰鯨
貽貝
多孔動物門
海洋細菌
搜救犬
堰塞湖
江豚
海兔
海洋性氣候
包紮
噬人鯊
白腹軍艦鳥
黑潮
造礁珊瑚
藻類
SARS
抹香鯨
海洋經濟
霍亂
海洋植物
黑鯛
瘋牛病
蘇塞克斯號沉船
藍舌病
塘鯴
北海獅
口蹄疫
板塊運動
海洋文明
墨魚
海草床
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底可燃冰
海洋衛星
關東大地震
馬蹄蟹
斑海豹
地震波
大菱鮃
海綿動物
海底淡水
大西洋[海洋]
南海
集群
錳結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