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衛星

海洋衛星

海洋衛星是用於海洋水色,海面溫度,海冰,海流,海平面高度等的觀測,為海洋和海洋生物資源開放利用、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科學研究等領域服務而設計發射的一種人造地球衛星。

簡介

海洋衛星海洋衛星

海洋衛星是地球觀測衛星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在氣象衛星陸地資源衛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於高檔次的地球觀測衛星,包括軍用海洋監視衛星、綜合性的海洋觀測衛星、各種專用的海洋學研究衛星等。

海洋衛星可以用於觀測海水光學特徵、葉綠素濃度、海表溫度、懸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機物和海洋污染物質,併兼顧觀測海水、淺海地形、海流特徵和海面上大氣氣溶膠等要素,掌握海洋初級生產力分布、海洋漁業及養殖業資源狀況和環境質量,了解重點河口港灣的懸浮泥沙分布規律,為海洋生物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沿岸海洋工程、河口港灣治理、海洋環境監測環境保護和執法管理等提供科學依據和基礎數據。

基本特點

海洋衛星海洋衛星

海洋衛星與陸地衛星和氣象衛星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可大面積、連續、同步或準同步探測海洋環境要素探測。

(2)海洋衛星可見光感測器波段多而窄,靈敏度和信噪比高(高出陸地衛星一個數量級)。

(3)為與海洋環境要素變化周期相匹配,海洋衛星的地面覆蓋周期為2~3天,空間解析度為250~1000m。

(4)由於水體的輻射強度微弱,而要使輻射強度均勻,具有可對比性,則要求水色衛星的降交點地方時(發射視窗)選擇在正午前後。

(5)某些海洋要素的測量,如海面粗糙的測量、海面風場的測量,除海洋衛星探測技術外,尚無其他辦法。

分類

按用途分,海洋衛星可分為海洋水色衛星、海洋動力環境衛星和海洋地形衛星。

海洋水色衛星

主要用於探測海洋水色要素,如葉綠素濃度、懸浮泥沙含量、有色可溶有機物等,此外也可獲得淺海水下地形、海冰、海水污染以及海流等有價值的信息。美國於1997年8月發射的seastar衛星是一例,此外,還有其他多顆這樣的衛星。

海洋地形衛星

主要用於探測海表面拓撲,即海平面高度的空間分布。此外,還可探測海冰、有效波高、海面風速和海流等。美法合作於1992年8月發射的topex/poseidon衛星和gfo衛星是目前最精確的海洋地形探測衛星。此外,美國eos計畫將於2002年和2007年發射laseralt-1和alt-2,可用於精確測量陸表和冰面地形。

海洋動力環境衛星

主要用於探測海洋動力環境要素,如海面風場、浪場、流場、海冰等,此外,還可獲得海洋污染,淺水水下地形、海平面高度信息。歐洲空間局(esa)於1991年7月和1995年4月相繼發射的ers-1和ers-2是這類衛星中最具代表性的。此外,除了海洋衛星以外,還有不少海洋探測器搭載的衛星,但功能不外乎海洋水色、海表拓撲和海洋動力環境等方面內容。

用途

海洋衛星海洋衛星
維護海洋權

為海洋專屬經濟區(EEZ)綜合管理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服務。海洋衛星一方面可為EEZ劃界的外交談判提供海洋環境和資源信息,尤其是那些調查船及飛機難以進入的敏感海域。

海洋監測

提高海洋環境監測預報能力。

資源調查

為海洋資源調查與開發服務。海洋資源主要是海洋油氣、海洋漁業和海岸帶資源。

軍事保障

加強海洋軍事活動保障。人造衛星及中、遠程飛彈發射後彈道軌道的計算必須以全球大地水準面、重力場為基本參量。實時的海況、流場、海面風速資料對海軍水下艦艇的作戰與航行意義重大,這些資料是常規方法無法獲得的,特別是敵方海區的實時海況。

環境監測

有利於實施海洋污染監測、監視,保護海洋自然環境資源。海洋污染主要是石油污染和污水污染。海上石油污染來自陸源排放、海上油井泄漏及船舶排放等,其中陸源排放量最多。

災害預測

發展海洋衛星有利於加強全球氣候演變研究,提高對災害性氣候的預測能力。海水溫度是影響中長期天氣過程的重要因子。

發展歷程

自美國1978年6月22日發射世界上第一顆海洋衛星Seasat-A以後,蘇聯、日本、法國和歐洲空間局等相繼發射了一系列大型海洋衛星。這些衛星搭載有水色掃瞄器、主動式和被動式微波遙感器、散射計、SAR等多種海洋遙感有效載荷,可提供全天候海況實時資料。現在能研製和發射海洋水色衛星的國家有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韓國等。

1991年,歐洲空間局發射ERS-1衛星,星上裝有微波散射計、雷達高度計和微波輻射計等遙感器。

1992年美國和法國聯合發射TOPEX/Poseidon衛星。星上載有一台美國NASA的TOPEX雙頻高度計和一台法國CNES的Poseidon高度計,用於探測大洋環流、海況、極地海冰,研究這些因素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997年8月1日,美國航天局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專用海洋水色衛星SeaStar。

1999年1月27日,中國台灣省委託美國研製並發射一顆低軌道(600km)水色衛星ROCSAT-1,星上有效載荷為6通道水色遙感器(OCI)

ENVISAT-1衛星是ERS衛星的後繼星,2001年底發射,是一顆篝的有軌對地觀察衛星,將進行為期5年的對大氣海洋、陸地、凍的測量。

2002年5月和2007年4月,中國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A和海洋一號B分別成功發射。

2012年9月,國家海洋局國家衛星海洋套用中心表示2020年前,將發射8顆海洋系列衛星,形成對國家全部管轄海域乃至全球海洋水色環境和動力環境遙感監測的能力,同時加強對黃岩島釣魚島以及西沙中沙南沙群島全部島嶼附近海域的監測。從太空監測海洋已成為世界各國探索海洋的重要方式。

海洋學相關知識(八)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陰極防護
進積作用
防污著
間隙水
間隙動物
長輕涌
長腕幼體
長狂涌
近濱帶
長峰波
長中涌
近海生物
飽和深度
飽和度異常
錨泊結構
近海平台
食碎屑動物
錨定資料浮標
輕便潛水器
鎧裝潛水
食微生物者
食底泥動物
風生噪聲
近海區
風浪譜
風浪玫瑰圖
鑽孔生物
鈣質軟泥
金星幼體
風因子
重疊冰
重力式結構
重力式平台
顆粒物界面
顆粒有機磷
重力取芯器
里亞海岸
顆粒有機氮
顆粒無機碳
軸對稱式海洋重力儀
達爾馬提亞岸線
順路觀測船
順岸碼頭
造船台
順壩
軟體動物學
靠船撞擊力
逆置層
超深淵帶
非生物轉移
非生物性懸浮物
適鹽生物
靜海環境
適溫生物
霧狀層
雪蓋冰
集聚分布
適光生物
退積作用
邊緣波
連續模型
陸界面
陸源腐殖質
輻射潮
連島壩
陸源冰
陸架波
陸上預製
超深淵動物
阿氏拖網
階段性浮游生物
多彎角蜂巢珊瑚
顆粒有機物
風時
假鐵星珊瑚
連續觀測
非造礁珊瑚
酸鹽
陸源有機物
粗糙刺葉珊瑚
膨脹薔薇珊瑚
超微型浮游生物
非飽和潛水
趨化性
連續培養
食植動物
風海流
遠洋沉積
風暴沉積
錨泊地
輕浪
黑白瓶法
鑽探船
黃海沿岸流
黃海暖流
顆粒有機碳
鳴震
魚類資源
顆石軟泥
魚探儀
高狹鹽種
轉流
驗潮井
駐波
標準厚絲珊瑚
餌料生物
順岸流
坎城海洋博物館
長頭夢想家
赤道逆流
面盤幼體
非洲板塊
靜止期
逆流
近海工程
大白鯊咖啡廳
隔水套管
日向礁
陷波
黃海冷水團
魚類學
近海
附生植物
食肉動物
邊緣盆地
長江沖淡水
趨光性
錨冰
風區
顛倒采水器
遙控潛水器
易變牡丹珊瑚
斯氏角孔珊瑚
聲學照明
驗潮儀
陸源沉積
食糞動物
邊緣海
食物網
粗野鹿角珊瑚
風浪
酸雨
顛倒溫度表
躍層
起重船
海洋空間站
黑煙囪
外大陸架
障壁島
藻類災害預警信號
飽和潛水
食物鏈
蝗災
原始湯
海底石油
海綿
領海
生命探測儀
玉帶海雕
防波堤
旱災
紅珊瑚
灰鯨
貽貝
多孔動物門
海洋細菌
搜救犬
堰塞湖
江豚
海兔
海洋性氣候
包紮
噬人鯊
白腹軍艦鳥
黑潮
造礁珊瑚
藻類
SARS
抹香鯨
海洋經濟
霍亂
海洋植物
黑鯛
瘋牛病
蘇塞克斯號沉船
藍舌病
塘鯴
北海獅
口蹄疫
板塊運動
海洋文明
墨魚
海草床
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底可燃冰
海洋衛星
關東大地震
馬蹄蟹
斑海豹
地震波
大菱鮃
海綿動物
海底淡水
大西洋[海洋]
南海
集群
錳結核

海洋科學

海洋是許多動植物的生活環境。海洋中的綠藻是大氣層氧氣的主要生產者之一。熱帶珊瑚礁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對於深海的生物人類今天還所知甚少。從海嘯到赤潮,從海洋到陸地,天災無情人間有情,認知各種自然現象的本質才是人類能夠從容面對一切困難的前提。

太空飛行器分類導航

太空飛行器,又稱空間飛行器、太空載具等,是指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中,基本按照天體力學的規律運動的各種飛行器。
航天套用 間諜衛星 氣象衛星 太空探索
衛星導航系統
載人航天 太空人 航天計畫 運載火箭
太空飛行器 運載工具 太空梭 運載火箭
空間站 載人飛船 月球太空飛行器
空間探測器 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導航

衛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圍繞行星軌道上運行的天體,環繞哪一顆行星運轉,就把它叫做那一顆行星的衛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