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種類
弓頭燕鰩魚(Cypselurus arcticeps)尖頭燕鰩魚(C.oxycephalus)
翱翔飛魚(Exocoetus volitabs)
真燕鰩魚(Prognichthys agoo)
飛魚種類
【黑翅(鰭)飛魚】→傳說中的飛魚王
是飛魚群中的貴族,數量不多,因此,也是最珍貴的魚種。在傳說中,達悟族人必須利用夜晚才能乘著獨木舟、持著火把,前往漁場,進行捕撈的工作。一般而言,捕撈到的飛魚大多都曬成魚乾,之後,再以火熏的方式貯存,以備往後食用。然而,捕撈到的黑鰭飛魚,是禁止用火烤食,若是用火烤食,則會使肌膚長惡瘡。
【白鰭飛魚】
在神話傳說中,黑翅(鰭)飛魚告訴達悟族長老,「白鰭飛魚最先抵達蘭嶼,因此,你們要用銀帽、珠寶迎接牠們的到來,並祭祀、祈求牠們,賜與你們族人豐收的魚獲。」白鰭飛魚是飛魚群中最先抵達蘭嶼海域的魚種,而且牠們很喜歡亮光,但是牠和黑鰭飛魚一樣,都是屬於數量較少的魚種。
【紫斑鰭飛魚】
紫斑鰭飛魚的數量最多,同時,牠的肉質也較為細嫩,是達悟族人最喜歡的魚類之一。捕撈紫斑鰭飛魚的方式,便是利用蝦、以及蟹肉作為誘餌在白天釣牠們,而在夜裡捕捉到的飛魚,也有大多數是屬於此類。
【紅斑鰭飛魚】
在所有的飛魚中,牠是比較沒有地位的一種魚種。然而,因為牠的體型較為嬌小,以致於有些漁民並不喜歡捕捉,但是牠卻很適合孩童食用。
最後,來看一下一些關於蘭嶼飛魚季的圖片吧!或許今年的夏天,我們都有機會在蘭嶼看著同一片天空,一起等待著飛魚Flyingfish…
據說每一群飛魚中都會有一隻全身藍色的「飛魚王」帶頭,漁民若運氣好,捕起飛魚王,數百尾飛魚會隨之飛進船里,但是如果不緊急見好就走,很可能因魚量過多而沉船。不過達悟人認為,要是能夠抓到飛魚王,一年中都會有好運跟著來臨。
簡介
飛魚不是飛翔,感覺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狀鰭,其實只是滑翔。 飛魚在水下加速,游向水面時,鰭緊貼著流線型身體。一衝破水面就把大鰭張開,尚在水中的尾部快速拍擊,從而獲得額外推力。等力量足夠時,尾部完全出水,於是騰空,以每小時16公里(10哩)的速度滑翔於水面上方幾呎處。飛魚可做連續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時,尾部又把身體推起來。較強壯的飛魚一次滑翔可達180公尺(600呎),連續的滑翔(時間長達43秒)距離可遠至400公尺(1,300呎)。
飛魚的飛動主要是逃離捕食者。其飛躍的高度足以跳到水上的船隻甲板,常常在黎明時刻會發現掉落在甲板上的飛魚。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魚類,是各種兇猛魚類爭相捕食的對象。飛魚並不輕易躍出水面,每當遭到敵害攻擊的時候,或者受到輪船引擎震盪聲刺激的時候,才施展出這種本領來。可是,這一絕招並不絕對保險。有時它在空中飛翔時,往往被空中飛行的海鳥所捕獲,或者落到海島,或者撞在礁石上喪生。有時也會跌落到航行中的輪船甲板上,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餚。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晚上,因為飛魚的眼力在白天敏銳,晚上常常盲目飛翔。
分布
飛魚為熱帶及暖溫帶水域集群性上層魚類,以太平洋種類為最多,印度洋及大西洋次之。中國及臨近海域記錄有6屬38種。以南海種類為最多。
飛魚的故鄉─蘭嶼,一顆遺落在福爾摩沙東南海面上的遺世珍珠,一座充滿魅力的熱帶島嶼,令人心神嚮往與世無爭的人間淨土蘭嶼最早的名稱叫做「PonsonoTao」意思是「人之島」,漢人以閩南話翻譯為紅頭嶼或紅豆嶼,之後因為島上盛產蝴蝶蘭才正式定名為蘭嶼。島上居民舊稱為「雅美族」,但是年輕一代認為這是從前日本人取的名稱,而「達悟」是善良的天神之子,是島上子民的祖先,於是便以「達悟人」來自稱。
要去體驗蘭嶼的飛魚季,當然要先來了解一下當地的概況~
位置:蘭嶼位在台灣東南方的太平洋上,距離台東的南方約150公里,屏東鵝鑾鼻東方約120公里。
面積:滿潮時約45平方公里,環島全長約36公里,僅次於澎湖島,是台灣的第二大島。
氣候:位於亞熱帶地區,具有高溫多濕,屬海洋性氣候之特性,年平均溫度為攝氏36度,雨量充沛,無旱季可言。
形態特徵
硬骨魚綱顎針魚目飛魚科魚類的通稱。共有8屬50種。飛魚長相奇特,胸鰭特別發達,像鳥類的翅膀一樣。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整個身體像織布的“長梭”。體型較短粗,稍側扁;吻短鈍;兩頜具細齒,有些種類犁骨、齶骨或舌上具齒;鼻孔兩對,較大,緊位於眼前;鰾大,向後延伸;無幽門盲囊;被大圓鱗,易脫落,頭部多少被鱗;側線低,近腹緣;臀鰭位於體後部,約與背鰭相對,無鰭棘;胸鰭特別長,最長可達體長的3/4,呈翼狀;有些種類腹鰭發達;尾鰭深叉形,下葉長於上葉;體色一般背部較暗,腹側銀白色,胸鰭色各異,有黃暗色斑點,或淡黃色,或具淡黃白色邊緣,或條紋。
“飛行”秘密
飛魚並不會飛翔,每當它準備離開水面時,必須在水中高速游泳,胸鰭緊貼身體兩側,像一隻潛水艇穩穩上升。飛魚用它的尾部用力拍水,整個身體好似離弦的箭一樣向空中射出,飛騰躍出水面後,打開又長又亮的胸鰭與腹鰭快速向前滑翔。它的“翅膀”並不扇動,靠的是尾部的推動力在空中做短暫的“飛行”。仔細觀察,飛魚尾鰭的下半葉不僅很長,還很堅硬。所以說,尾鰭才是它“飛行”的“發動器”。如果將飛魚的尾鰭剪去,再把它放回海里,沒有像鳥類那樣發達的胸肌,本來就不能靠“翅膀”飛行的斷尾的飛魚,只能帶著再也不能騰空而起的遺憾,在海中默默無聞的渡過它的一生。
繁殖
飛魚在海中的主要食物是細小的浮游生物,每年的四、五月份,它從赤道附近到中國的內海產“仔”,繁殖後代。它的卵又輕又小,卵表面的膜有絲狀突起,非常適合掛在海藻上。為暖水性上層魚類,喜歡群集洄游,以浮游生物為食。與其它頜針魚科一樣,通常生活于海面表層。繁殖期間,會集中於海面的浮藻類或任何漂浮物產卵。
飛行記錄
在2008年5月,日本NHK電視台的職員在屋久島海岸附近拍攝到一段飛魚飛行的視頻片段,時間長達45秒鐘,這是目前最長的飛魚飛行視頻記錄。之前的世界記錄為42秒。
飛行原因研究海洋生物學家認為,飛魚的飛翔,大多是為了逃避鮪魚、劍魚等大型魚類的追逐,或是由於船隻靠近受驚而飛。海洋魚類的大家庭並不總是平靜的,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中小型魚類,是鯊魚、鮮花鰍、鮪魚、劍魚等兇猛魚類爭相捕食的對象。飛魚在長期生存競爭中,形成了一種十分巧妙的逃避敵害的技能:躍水飛翔,可以暫時離開危險的海域。因此,飛魚並不輕易躍出水面,只有遭到敵害攻擊時,或受到輪船引擎震盪聲的刺激時,才施展出這種本領來。
但有時候,飛魚由於興奮或生殖等原因也會躍出水面,有時候飛魚則會無緣無故地起飛。當然,飛魚這種特殊的“自衛”方法並不是絕對可靠的。在海上飛行的飛魚儘管逃脫了海中之敵的襲擊,但也常常成為海面上守株待兔的海鳥,如“軍艦鳥”的“口中食”。
島國
加勒比海東端的珊瑚島國巴貝多,以盛產飛魚而聞名於世。這裡的飛魚種類近100種,小的飛魚不過手掌大,大的有2米多長。飛魚的確是巴貝多的特產,也是這個美麗島國的象徵,許多娛樂場所和旅遊設施都是以“飛魚”命名的,用飛魚做成的菜餚則是巴貝多的名菜之一。遊客們在此不僅能觀賞到“飛魚擊浪”的奇觀,還可以獲得一枚製作精緻的飛魚紀念章。巴貝多因而獲得了“飛魚島國”的雅號。
美味
說到初夏時節日本海的美味,當屬飛魚。飛魚屬於回遊魚,5—7月時從山陰沿岸到日本海產卵。飛魚燒使用新鮮的飛魚肉餡和明太魚肉餡,加入酒,料酒,砂糖,鹽等調味料,放在火上燒制。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食用,可以作為下酒菜蘸著醬油吃,直接吃味道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