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格納肉芽腫

韋格納肉芽腫

韋格納肉芽腫(Wegener'sgranulomatosis,WG)是一種壞死性肉芽腫性血管炎,屬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累及小動脈、靜脈及毛細血管,偶爾累及大動脈,其病理以血管壁的炎症為特徵,主要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腎臟,韋格納肉芽腫通常以鼻黏膜和肺組織的局灶性肉芽腫性炎症為開始,繼而進展為血管的瀰漫性壞死性肉芽腫性炎症。臨床常表現為鼻和副鼻竇炎、肺病變和進行性腎功能衰竭。還可累及關節、眼、皮膚,亦可侵及眼、心臟、神經系統及耳等。

基本信息

簡介

韋格納肉芽腫韋格納肉芽腫

無腎臟受累者被稱為局限性韋格納肉芽腫。該病男性略多於女性,從兒童到老年人均可發病,最近報導的年齡範圍在5 - 91歲之間發病,但中年人多發,40~50歲是本病的高發年齡,平均年齡為41歲。各種人種均可發病,根據美國Gary S. Hoffma的研究,WG的發病率為每30 000-50 000人中有一人發病,其中97%的患者是高加索人,2%為黑人,1%為其他種族。中國發病情況尚無統計資料。未經治療的WG病死率可高達90%以上,經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後,WG的預後明顯改善。儘管該病有類似炎性過程,但尚無獨立的致病因素,病因至今不明。

病因和發病機制

韋格納肉芽腫的病因包括遺傳易感性和環境因素。WG可能與HLA-B50、B55、DR1以及HLA-DQw7有關。環境因素包括感染和吸人或接觸有害的化學物質。
韋格納肉芽腫的發病機制包括ANCA的作用、T細胞的作用、內皮細胞(endothelialcell,EC)及抗內皮細胞抗體(AECA)的作用,提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都參與WG的發病。
1.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 目前認為ANCA,尤其是抗蛋白酶3(Proteinase-3,PR3)抗體可能參與了WG的發生,提示WG的發生與體液免疫有關。有關ANCA的致病機制目前較為普遍認可的是“ANCA-FcγR理論”,即在前炎性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TNF-α)、IL-8和IL-1的作用下,血管內皮細胞表達大量的粘附分子ICAM-1和ELAM-1,多形核白細胞(PMN)表達相應的配體,如淋巴細胞相關抗原-1(Lymphocytefunction-associatedantigen-1,LFA-1)等,使PMN粘附於血管內皮。同時PMN內的PR-3從胞質內的嗜苯胺藍顆粒轉移到細胞表面並與ANCA結合,ANCA的Fc段與PMN表面的FcγRⅡα結合而發生交聯,通過受體介導的信號傳導系統進一步激活PMN,引起血管內皮的損傷。
2.抗內皮細胞抗體(anti-endothelialcellanti-body,AE-CA)AECA滴度的消長與疾病的活動性相關,並可籍此將疾病本身的活動(AECA滴度升高)與並發的感染、腎功能不全等情況(AECA滴度不升高)相區別。AECA的病理機制可能主要是通過免疫介導機制導致血管炎症,而不是直接針對內皮細胞的毒性作用。AECA還可以上調粘附分子E-選擇素、細胞間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細胞粘附分子-l(VCAM-1)的表達,使白細胞聚集和粘附於血管內皮,引起局部的血管炎症。
3.T細胞和細胞因子 除體液免疫外,細胞免疫也參與WG的發病。
(1)T細胞表型及生物學功能的特異性:與正常對照組比較,WG外周T細胞的增生明顯,主要為帶有獨特TCRⅤα和β基因的淋巴T細胞擴增,這可能與細菌、病毒等微生物蛋白作為超抗原的刺激有關。
(2)Th1/Th2型細胞因子的轉換:有人提出WG的病理過程可能是一個“Th1/Th2的二相轉換”過程。疾病開始為Th1型反應為主的肉芽腫形成階段,隨後Th1型細胞因子誘導和刺激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活化及表達ANCA抗原,使得ANCA發揮作用,T細胞的極化過程轉變為以Th2型為主的體液免疫反應,造成廣泛的血管炎症病變。
(3)Th3和Tr1(Type-1Tregulatory)細胞的免疫調節異常:Th3為CD4+的Th細胞,主要表達和分泌TGF-β,可下調抗原遞呈細胞(APC)和Th1細胞的活性,發揮免疫保護和修復功能。Tr1也是CD4+T細胞調節細胞,能分泌高濃度的IL-10、TGF-β和IFN-γ,極低濃度或無IL-2和IL-4,因此Tr1具有很強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主要通過分泌IL-10抑制T細胞的增生。
(4)細胞因子:此外,一些細胞因子在WG中也有異常表達,如血清中IL-2、sIL-2R、IL-6、TNG-α等升高。

臨床表現

韋格納肉芽腫韋格納肉芽腫病

韋格納肉芽腫臨床表現多樣,可累及多系統。典型的韋格納肉芽腫有三聯征:上呼吸道、肺和腎病變。

1. 一般症狀

可以起病緩慢,持續一段時間,也可表現為快速進展性發病。病初症狀包括發熱、疲勞、抑鬱、納差、體重下降、關節痛、盜汗、尿色改變和虛弱。其中發熱最常見。發熱有時是由鼻竇的細菌感染引起。

2. 上呼吸道症

大部分患者以上呼吸道病變為首發症狀。通常表現是持續地流鼻涕,而且不斷加重。流鼻涕可來源於鼻竇的分泌,並導致上呼吸道的阻塞和疼痛。伴有鼻黏膜潰瘍和結痂,鼻出血、唾液中帶血絲,鼻竇炎可以是緩和的,嚴重的韋格納肉芽腫鼻中隔穿孔,鼻骨破壞,出現鞍鼻。(圖2,3)咽鼓管的阻塞能引發中耳炎,導致聽力喪失。而後者常是患者的第一主訴。部分患者可因聲門下狹窄出現聲音嘶啞,及呼吸喘鳴。

3. 下呼吸道症狀

肺部受累是WG基本特徵之一,約50%的患者在起病時既有部表現,總計80%以上的患者將在整個病程中出現肺部病變。胸悶、氣短、咳嗽、咯血以及胸膜炎是最常見的症狀,及肺內陰影。大量肺泡性出血較少見,但一旦出現,則可發生呼吸困難和呼吸衰竭。有約1/3的患者肺部影像學檢查有肺內陰影,可缺乏臨床症狀。查體可有叩濁、呼吸音減低以及濕囉音等體徵。因為支氣管內膜受累以及疤痕形成,55%以上的患者在肺功能檢測時可出現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另有30% ~ 40%的患者可出現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以及彌散功能障礙。

4. 腎臟損害

大部分病例有腎臟病變,出現蛋白尿,紅、白細胞及管型尿,嚴重者伴有高血壓和腎病綜合徵,終可導致腎功能衰竭,是WG的重要死因之一。無腎臟受累者稱為局限型韋格納肉芽腫,應警惕部分患者在起病時無腎臟病變,但隨病情進展可逐漸發展至腎小球腎炎。

5. 眼受累

眼受累的最高比例可至50%以上,其中約15%的患者為首發症狀。WG可累及眼的任何區域,可表現為眼球突出、視神經及眼肌損傷、結膜炎、角膜潰瘍、表層鞏膜炎、虹膜炎、視網膜血管炎、視力障礙等。

6. 皮膚黏膜

多數患者有皮膚黏膜損傷,表現為下肢可觸及的紫癜、多形紅斑、斑疹、瘀點(斑)、丘疹、皮下結節、壞死性潰瘍形成以及淺表皮膚糜爛等。其中皮膚紫癜最為常見。

7. 神經系統

很少有WG患者以神經系統病變為首發症狀,但仍有約1/3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現神經系統病變。患者以外周神經病變最常見,多發性單神經炎是主要的病變類型,臨床表現為對稱性的末梢神經病變。肌電圖以及神經傳導檢查有助於外周神經病變的診斷。

8. 關節病變

關節病變在WG中較為常見,發病時約30%的患者有關節病變,全部病程中可有約70%的患者關節受累。多數表現為關節疼痛以及肌痛,1/3的患者可出現對稱性、非對稱性以及遊走性關節炎(可為單關節、寡關節或多關節的腫脹和疼痛)。

9. 其他

韋格納肉芽腫也可累及心臟而出現心包炎心肌炎。胃腸道受累時可出現腹痛、腹瀉以及出血;屍檢時可發現脾臟受損(包括壞死、血管炎以及肉芽腫形成)。泌尿生殖系統系統(不包括腎臟),如膀胱炎、睪丸炎、附睪炎等受累較少見。

診斷要點

韋格納肉芽腫疾病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前後

韋格納肉芽腫的診斷時間平均為5 - 15個月。國外資料報導其中40%的診斷是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得出的,10%可長達5 - 15年才被診斷。為了達到最有效的治療,WG早期診斷至關重要。無症狀患者可通過血清學檢查ANCA以及鼻竇和肺臟的CT掃描有助於診斷。上呼吸道、支氣管內膜及腎臟活檢是診斷的重要依據,病理顯示肺及皮膚小血管和類纖維蛋白變性,血管壁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局灶性壞死性血管炎,上、下呼吸道有壞死性肉芽腫形成,和腎病理為局灶性、節段性、新月體性壞死性腎小球腎炎,免疫螢光檢測無或很少免疫球蛋白以及補體沉積。當診斷困難時,必要進可行胸腔鏡或開胸活檢以提供診斷的病理依據。目前韋格納肉芽促的診斷標準採用1990年美國風濕病學院(ACR)分類標準。

1990年美國風濕病學院 (ACR)WG分類標準:

1.鼻或口腔炎症 痛性或無痛性口腔潰瘍,膿性或血性鼻腔分泌物;

2.胸片異常 胸片示結節、固定浸潤病灶或空洞;

3.尿沉渣異常 鏡下血尿(RBC>5/高倍視野)或出現紅細胞管型;

4.病理性肉芽腫性炎性改變 動脈壁或動脈周圍,或血管(動脈或微動脈)外區有中性粒細胞浸潤。

符合2條或2條以上時可診斷為WG,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8.2%和92.0%。WG在臨床上常被誤診,為了能早期診斷,對有以下情況者應反覆進行活組織檢查:不明原因的發熱伴有呼吸道症狀;慢性鼻炎及副鼻竇炎,經檢查有黏膜糜爛或肉芽組織增生;眼、口腔黏膜有潰瘍、壞死或肉芽腫;肺內有可變性結節狀陰影或空洞;皮膚有紫癜、結節、壞死和潰瘍等。

鑑別診斷

韋格納肉芽腫疾病治療

WG主要與以下幾種疾病鑑別:

1. 顯微鏡下多血管炎 (MPA):1993年以前將顯微鏡下多血管炎作為韋格納肉芽腫的一個亞型,目前認為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為一獨立的系統性血管炎。是一種主要累及小血管的系統性壞死性血管炎,可侵犯腎臟、皮膚和肺等臟器的小動脈、微動脈、毛細血管的小靜脈。常表現為壞死性腎小球腎炎和肺毛細血管炎。累及腎臟時出現蛋白尿、鏡下血尿和紅細胞管型。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陽性是MPA的重要診斷依據,60-80%為髓過氧化物酶(MPO)-ANCA陽性,在螢光檢測法示外周型(p-ANCA)陽性,胸部X線檢查在早期可發現無特徵性肺部浸潤影或小泡狀浸潤影,中晚期可出現肺間質纖維化。

2. Churg-Strauss綜合徵 (CSS):有重度哮喘;肺和肺外臟器有中小動脈、靜脈炎及壞死性肉芽腫;周圍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WG與CSS均可累及上呼吸道,但前者常有上呼吸道潰瘍,胸片示肺內有破壞性病變如結節、空洞形成,而在CSS則不多見。韋格納肉芽腫病灶中很少有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周圍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不明顯,也無哮喘發作。

3. 淋巴瘤樣肉芽腫病:是多形細胞浸潤性血管炎和血管中心性壞死性肉芽腫病,浸潤細胞為小淋巴細胞、漿細胞、組織細胞及非典型淋巴細胞,病變主要累及肺、皮膚、神經系統及腎間質,但不侵犯上呼吸道。

4. 肺出血-腎炎綜合徵 (Goodpasture syndrome):是以肺出血和急進性腎小球腎炎為特徵的綜合徵,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陽性,由此引致的瀰漫性肺泡出血及腎小球腎炎綜合症,以發熱、咳嗽、咯血及腎炎為突出表現,但一般無其它血管炎徵象。本病多缺乏上呼吸道病變,腎病理可見基底膜有免疫複合物沉積。

5. 復發性多軟骨炎:復發性多軟骨炎是以軟骨受累為主要表現,臨床表現也可有鼻塌陷、聽力障礙、氣管狹窄,但該病一般均有耳廓受累,而無鼻竇受累,實驗檢查ANCA陰性。抗Ⅱ型膠原陽性。

治療方法

韋格納肉芽腫複方新諾明片

治療可分為3期,即誘導緩解、維持緩解以及控制復發。循證醫學 (EBM) 顯示糖皮質激素加環磷醯胺 (CYC) 聯合治療有顯著療效,特別是腎臟受累以及具有嚴重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應作為首選治療方案。目前認為未經治療的韋格納肉芽腫患者的預後很差,90%以上的患者在兩年內死亡,死因通常是呼吸衰竭或和腎功能衰竭

1、糖皮質激素:活動期用潑尼松1.0 - 1.5 mg·kg-1·d-1。用4~6周,病情緩解後減量並以小劑量維持。對嚴重病例如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呼吸道病變伴低氧血症如肺泡出血、進行性腎功能衰竭,可採用衝擊療法;甲基潑尼松龍1.0 g/d´ 3天,第4天改口服潑尼松1.0~1.5mg/kg/d,然後根據病情逐漸減量。

韋格納肉芽腫硫唑嘌呤

2、免疫抑制劑

(1) CYC: 通常給予每天口服CYC1.5 - 2 mg/kg,也可用CYC 200mg,隔日一次。對病情平穩的患者可用1 mg/kg維持。對嚴重病例給予CYC 1.0g沖劑治療,每3 ~ 4周一次,同時給予每天口服CYC100mg。CYC是治療本病的基本藥物,可使用一年或數年,撤藥後患者能長期緩解。用藥期間注意觀察不良反應,如骨髓抑制等。循證醫學顯示,CYC能顯著地改善WG患者的生存期,但不能完全控制腎臟等器官損害的進展。

(2) 硫唑嘌呤:硫唑嘌呤(商品名依木蘭)為嘌呤類似藥,有抗炎和免疫抑制雙重作用,有時可替代CYC。一般用量為1 ~ 4 mg.kg-1.d-1,總量不超過200 mg/d。,但需根據病情及個體差異而定,用藥期間應監測不良反應。如CYC不能控制,可合併使用硫唑嘌呤或改用硫唑嘌呤。

(3) 甲氨蝶呤 (MTX):MTX一般用量為10 ~25mg,一周一次,口服、肌注或靜注療效相同,如CYC不能控制可合併使用之。

(4) 環孢黴素A(CsA):作用機理為抑制IL-2合成,抑制T淋巴細胞。優點為無骨髓抑制作用。但免疫抑制作用也較弱。常用劑量為3 ~ 5mg/kg/d。

(5) 霉酚酸酯:初始用量1.5g/d,分3次口服,維持3月,維持劑量1.0g/d,分2 ~ 3次口服,維持6 ~ 9月。

(6) 丙種球蛋白:靜脈用丙種球蛋白(IVIG)通過Fc介導的免疫調節作用,通過Fab干擾抗原反應或參與抗獨特型抗體交叉作用而抑制抗體形成,抑制T淋巴細胞增殖及減少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大劑量丙球還具有廣譜抗病毒、細菌及其他病抗體作用。一般與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劑合用,劑量為300 ~ 400mg/kg/d,連用5 ~ 7天。

3、其他治療

(1) 複方新諾明片(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SMZ Co):對於病變局限於上呼吸道以及已用潑尼松和CYC控制病情者,可選用複方新諾明片進行抗感染治療( 2 ~ 6片/日),認為有良好療效,能預防復發,延長生存時間。在使用免疫抑制劑和激素治療時,應注意預防卡氏肺囊蟲感染所致的肺炎,約6%的WG患者在免疫抑制治療的過程出現卡氏肺囊蟲肺炎,並可成為WG的死亡原因。

(2) 生物製劑:新近臨床研究發現TNF-α受體阻滯劑(infliximab,商品名Remicade和Etanercept,商品名Enbrel與潑尼松和CYC聯合治療能增加療效,減少後者的副作用;對潑尼松和CYC治療無效的患者也可試用TNF-α受體阻滯劑,能收到理想的療效,但最終療效還需要更多的臨床資料。

(3) 血漿置換:對活動期或危重病例,可用血漿置換治療作為臨時治療。但需與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劑合用。

(4) 急性期患者如出現腎衰則需要透析,55% - 90%的患者能恢復足夠的功能。

(5)對於聲門下狹窄、支氣管狹窄等患者可以考慮外科治療。

溫馨提示

韋格納肉芽腫通過用藥尤其是糖皮質激素加CYC聯合治療和嚴密的隨診,能誘導和維持長期的緩解。近年來,韋格納肉芽腫的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提高了治療效果。過去,未經治療的韋格納肉芽腫平均生存期是5個月,82%的患者一年內死亡,90%多的患者兩年內死亡。目前大部分患者在正確治療下能維持長期緩解。影響預後的主要因素是難以控制的感染和不可逆的腎臟損害,年齡57歲以上,血肌酐升高是預後不良因素。此外,ANCA的類型對治療的反應和預後似乎無關,但有抗PR3抗體的患者若不治療有可能病情更活動,進展更迅速。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力爭在腎功能損害之前給予積極治療,可明顯改善預後。

護理

(1)護理問題:

①疼痛、感染。

②眼部損害。

③其他系統損害。

(2)護理目標:

①減輕疼痛、控制感染。

②防止及減輕眼部不適。

③加強營養、增強體質。

④預防其他系統損害。

(3)護理措施:

①給予支持療法,加強營養,輸血,增強體質,控制感染。

②根據感染情況,採用不同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受損部位可用理療方法如局部熱敷、超短波、紅外線等促使炎症消退,改善症狀。緩解鼻竇炎症狀,可用頭低體位引流法,促進分泌物引流,控制感染。其方法:先用1%麻黃素生理鹽水滴入鼻內,使其黏膜收縮,竇口通暢,以利引流;病人取坐位,下肢分開,上身下俯,頭垂近膝,便於竇內膿液排入鼻腔。

③定期檢查視力,了解對眼部累及情況。注意眼部清潔,及時清除內眥分泌物。眼球突出者,應注意避免角膜乾燥、受損和感染。室外活動需戴防護眼鏡,避免風沙刺激。經常沖洗結膜囊和滴眼藥水,睡前應塗眼膏、帶眼罩防護。

④做好臨床觀察,防止其他系統發生損害。

呼吸系統疾病盤點

呼吸系統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農村則占首位。近幾年由於大氣污染、吸菸、人口老齡化及其他因素,使國內外的相關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有增無減。幫助大家認識常見疾病,防患於未然。

呼吸內科疾病

研究範圍及進展呼吸內科是研究呼吸系統疾病的學科。它是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是因為,自從人類認識疾病以來,呼吸系統疾病就一直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八十年代中期的統計資料表明,呼吸系統疾病仍然是導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在死亡的順序上排列第二。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可怕的疾病吧?

淹溺
鈹中毒
膈膨出
錫塵肺
石棉肺
塵肺病
肺出血
肺栓塞
肺膿腫
大咯血
農民肺
煤塵肺
膈肌痙攣
肺血管炎
小兒哮喘
胃型哮喘
呼吸衰竭
光氣中毒
膈肌麻痹
諾卡菌病
煤工塵肺
棉屑沉著病
肺脂性肺炎
高原腦水腫
急性縱隔炎

肺隱球菌病
腎炎綜合症
滑石粉塵肺
急性肺栓塞
創傷性膈疝
急性高原病
呼吸肌疲勞
上氣道梗阻
吸入性肺炎
細菌性肺炎
食管裂孔疝
肺棘球蚴病
自發性氣胸
肺毛黴菌病
二氧化氮中毒
食物誘發哮喘
肺囊性纖維化
先天性腹膜疝
肺泡微結石病
韋格納肉芽腫
結核性風濕症
肺澱粉樣變性
慢性呼吸衰竭
肺部真菌感染
原發性肺結核
獸比冀線蟲病
一氧化碳中毒
肺孢子絲菌病
多重肺部感染
表皮葡萄球菌
化學液體吸入
浸潤型肺結核
葡萄球菌肺炎
肺鐵末沉著病
特發性肺纖維化
卡氏肺孢子蟲病
消散延遲性肺炎
藥物性肺纖維化
組織細胞增多症
衛氏並殖吸蟲病
肺泡蛋白沉著症
克雷白桿菌肺炎
激素抵抗型哮喘
急性間質性肺炎
先天性胸骨旁疝
肺炎支原體肺炎
厭氧菌所致肺炎
醫院獲得性肺炎
塵蟎過敏性哮喘

阿司匹林誘發哮喘
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非結核分枝桿菌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
類肺炎性胸腔積液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肺組織細胞增生症
急性滲出性胸膜炎
急性肺源性心臟病
革蘭陰性桿菌肺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外源性過敏性肺泡炎
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
先天性支氣管肺囊腫
慢性嗜酸粒細胞性肺炎
肺良性淋巴細胞血管炎
特發性瀰漫性肺纖維化
過敏性血管炎和肉芽腫病
肺嗜酸細胞組織細胞增生
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
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
非特異性系統性壞死性小血管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