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蟹

馬蹄蟹

馬蹄蟹一般指鱟(Horseshoe Crab),屬於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的海生節肢動物,鱟形似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質甲殼,四隻眼睛,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隻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只用來感知亮度,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複眼。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與三葉蟲(現在只有化石)一樣古老。共4種,見於亞洲和北美東海岸,與蠍、蜘蛛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有親緣關係。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馬蹄蟹馬蹄蟹

馬蹄蟹(學名Limulidae),又叫、“夫妻魚”,被譽為活化石。

馬蹄蟹是節肢動物肢口綱劍尾目動物,現存有3屬4種,分布在美洲和亞洲部分沿海中。其中美洲鱟分布於美洲大西洋沿岸。另外三種分布於東亞至東南亞一帶。其中東方鱟分布於日本、韓國至中國長江以南沿海。南方鱟(巨鱟)分布於泰國、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沿岸至印度孟加拉灣。圓尾鱟則分布於東南亞沿海至印度孟加拉灣。

物種歷史

馬蹄蟹馬蹄蟹

馬蹄蟹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它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被稱為活化石。

人們曾發現了距今5億年前的鱟化石,它與早已滅絕的三葉蟲是近親。雖然被稱它為馬蹄蟹,其實它與蟹沒有關係,倒是跟蜘蛛有親緣。

馬蹄蟹是節肢動物肢口綱劍尾目動物,現存有3屬4種,分布在美洲和亞洲部分沿海中。中國長江口以南東、南海沿岸、廣西沿海等地有它們的身影。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馬蹄蟹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馬蹄蟹有“活化石”之稱。

最早的馬蹄蟹化石見於奧陶紀(5.05億∼4.38億年前),形態與現代馬蹄蟹相似的馬蹄蟹化石出現於侏羅紀(2.08億∼1.44億年前)。最熟知的種是唯一的美洲種美國馬蹄蟹(Limulus polyphemus),體長可達60公分(2呎)以上。另外3種:三刺馬蹄蟹(Tachypleus tridentatus, 中國馬蹄蟹)、巨馬蹄蟹(T. gigas)和Carcinoscorpinus rotundicauda,分布於亞洲,從日本到印度,此3個種在形態和習性上均似馬蹄蟹屬(Limulus)。

馬蹄蟹類在港灣的水域中最為豐富,冬季見於中等深度的水中,夏天在潮間帶的泥灘上。馬蹄蟹類一直作為人類的食物,又是軟殼蟹類的天敵。

形態特徵

馬蹄蟹馬蹄蟹

馬蹄蟹的身體分為以關節相連的3部分:寬闊馬蹄形的頭胸部,小得多的分節的腹部和一根長而尖的尾劍(尾節)。它的頭胸部上表面光滑,隆起,側面有一對複眼,中脊前端有一對能感受紫外線的單眼。頭胸部的腹面有6對附肢:第一對稱為螯肢,專門用以捕捉蠕蟲、薄殼的軟體動物和其他獵物;其他5對附肢圍繞於口周圍,其功能為步行和進食(步足),每個步足的基節內側有長刺,用以剝離食物並將其滾入口中。最後一對步足基節後面有一對退化的附肢,稱為脣瓣。
食物進入磨胃(砂囊)後被磨碎。體內有一個大型的器官,稱為肝胰腺,可將消化酶分泌入長形的胃腸內。主要的排泄器官為一對長形的基節腺,開口於第4對步足的基部。頭胸部的神經節癒合成環狀,圍繞食道。生殖腺多分支,分布於體內大部分區域。頭胸部附肢之後有一個橫行的板狀片(厴),覆蓋著書鰓。書鰓有節奏的拍動並激起水流,以進行呼吸。雖然馬蹄蟹可以背朝下拍動鰓片以推進身體游泳,但通常將身體彎成弓形,鑽入泥中,然後用尾劍和最後一對步足推動身體前進。

分布範圍

現存3屬:兩屬分布於亞洲沿岸,一屬分布於北美沿岸。最熟知的種是唯一的美洲種美國鱟(Limuluspolyphemus),體長可達60公分以上。另外3種:三刺鱟(Tachypleustridentatus,中國鱟)、巨鱟(T.gigas)和Carcinoscorpinusrotundicauda,分布於亞洲,從日本到印度,此3個種在形態和習性上均似鱟屬(Limulus)。
分布於亞洲沿海和北美沿海。
美洲鱟分布於北美東海域,即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以南,墨西哥灣沿尤卡坦半島到美國的緬因州沿岸。也即北緯19度至45度的狹窄海域。
中國鱟在國內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沿海海域,其主要來源有湛江、北海、長樂、平潭等地。國外分布於日本、菲律賓等地。
南方鱟,分布於印度、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
圓尾鱟,分布於印度、孟加拉。泰國、印度尼西亞。中國廣西欽州、北海、海南儋州、臨高、澄邁、海口地區沿海也有分布。
鱟在數億年前出現並能夠繁衍不衰,一方面是鱟自身的繁殖能力較強,另一方面因鱟肉的口感較差,而且食用後容易發生機體過敏和中毒性休克等,由於鱟具有的特殊生理毒理性質,一直以來極少被人們捕殺。然而近些年來,因有些人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吃鱟對身體健康的危害性,一些小商販在其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在進行盲目炒作和蓄意誤導,致使這種古生物鱟資源遭到嚴重破壞。這種濫捕濫殺東方鱟和對食用者生命安危於不顧的行為,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

生活習性

馬蹄蟹馬蹄蟹

馬蹄蟹是一類與三葉蟲一樣古老的動物,它其實並非真正的螃蟹,而是用腮呼吸的原始的節肢動物。有寬大的盤狀身軀,細長的針狀尾巴。牠們的祖先可追溯回寒武紀時期,但一直要到侏羅紀時期,才發展出馬蹄的外型。

馬蹄蟹生活在近岸較深的水域,不善於游泳,用一對軀體翼瓣在水中捱進,或緩慢地在海底爬行。海底軟泥對它們最適合,在那兒以小和幼蟲為食,用頭甲作挖掘器將其從軟泥中挖掘出來。

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馬蹄蟹都生活在近岸,但每年春天,成熟成年蟹成群結隊地遷移到所選的海灘上產卵。產卵地通常是波浪衝擊到的沙灘,這種選擇導致許多個體的衰落。人們尚未充分理解這種繁殖性遷移的原因,但它似乎和望月春潮有關,這時成千上萬的馬蹄蟹遷移到岸邊,在最高潮處的沙中挖坑,雌蟹在坑內產下200-300個卵,在被沙埋之前雄蟹給卵受精,然後任其發育。
在這些處於拍岸浪帶的裸露海岸上,許多蟹被海浪掀翻,把其脆弱、柔軟的軀體暴露在炙熱的陽光下,極容易成為當時集聚在海灘上的海鷗的獵物。馬蹄蟹能用其長尾巴作控制桿,來校正自己的航向,只是頗有難度。然而,這各冒險似乎值得的,因為在較為隱蔽的海灘上,產卵的雌蟹很可能活下來,但是所產的卵幾乎不太可能被孵化。產下的卵孵化四個星期,正好趕上下一個望月春潮,把新孵出的幼蟹衝進海里。
尚無明顯的理由說明馬蹄蟹的古代譜系存活下來的原因,顯然它很適應其獨特的生活方式,它十分強壯,足以在遭受產卵期間的巨大損失後倖存下來。幾百萬年來,馬蹄蟹的生活方式從未有所改善,這就使現代的觀賞者們能目睹往日的迷人形象。

繁殖

繁殖方式

馬蹄蟹繁殖馬蹄蟹繁殖
馬蹄蟹的繁殖方式為卵生,自然條件下雌性馬蹄蟹在性成熟後約2年產一次卵。雌性馬蹄蟹先在沙灘上挖坑,產下卵後等待父親來受精。每到繁殖季節,雌雄馬蹄蟹一旦結為夫妻,便行影不離,故有“海底鴛鴦”之稱。肥大的雌性常常馱著瘦小的雄性蹣跚而行。此時人們在沙灘上如果捉到一隻馬蹄蟹,提起來便是一對。馬蹄蟹的壽命一般是19年,通常9歲以後才達到性成熟。

繁殖時間

春、夏兩季,馬蹄蟹每年春天,通常於日落後,成熟成年蟹成群結隊地遷移到所選的海灘上產卵。產卵地通常是波浪衝擊到的沙灘,這種選擇導致許多個體的衰落。人們尚未充分理解這種繁殖性遷移的原因,但它似乎和望月春潮有關,這時成千上萬的蟹遷移到岸邊,在最高潮處的沙中挖坑,雌蟹在坑內產下200-300個卵,在被沙埋之前雄蟹給卵受精,然後任其發育。每個雌馬蹄蟹由一個或多個雄馬蹄蟹伴隨,在沙上挖一系列淺坑,每個坑中產卵200∼300粒,然後雄馬蹄蟹用精液將卵覆蓋。
一般產卵地點正好在高潮線下。數周後幼體從卵中孵出,約長5公釐(0.2吋),以貯存的卵黃為營養來源。第二幼體期的個體已有一條短小的尾節,以小型動物為食,在泥灘中越冬。第三幼體期的個體形似微小的成體。幼體經蛻皮進入下一個幼體期,此時表皮圍繞頭胸部邊緣裂開,然後脫落。每次蛻皮體長即增加約25%。到9-12歲時約蛻皮16次達到性成熟。成體以海生蠕蟲為食,身上常覆以各種帶殼的生物。
每當春夏季馬蹄蟹的繁殖季節,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馬蹄蟹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隻馬蹄蟹,提起來便是一對,故馬蹄蟹享“海底鴛鴦”之美稱。

物種分類

世界上現存的鱟為兩亞科三屬四種,北美洲東岸海域產的美洲鱟,屬美洲鱟亞科(Subfamily Limulinae),東南亞海域產的東方鱟、圓尾鱟、巨鱟均屬鱟亞科(Subfamily Tachypleinae)。
亞科 分布海域
中文名稱 拉丁文名稱 中文名稱 拉丁文名稱
美洲鱟亞科 Subfamily Limulinae 美洲鱟 Limulus polyphemus 北美洲東岸海域
鱟亞科 Subfamily Tachypleinae 東方鱟 Tachypleus tridentatus 東南亞海域
圓尾鱟 Carcinoscorpinus rotundicauda
巨鱟 T. gigas
中文學名
美洲鱟
中文學名
東方鱟
拉丁學名
Limulus polyphemu
拉丁學名
Tachpleus tridentatus

動物界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節肢動物門
亞門
螯肢動物亞門
亞 門
鱟屬螯肢動物亞門

劍尾綱

肢口綱

劍尾目

劍尾目

鱟科

鱟科

美洲鱟屬

東方鱟屬

美洲鱟

中國鱟
分布區域
墨西哥灣和北美洲東岸
分布區域
中國長江口以南,東海、南海沿岸至馬來半島海域
別稱
鱟魚,中國鱟,馬蹄鱟,三刺鱟,海怪
中文名
圓尾鱟
學名
南方鱟
別稱
馬蹄蟹
二名法
Tachypleus gigas
學名
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

動物界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螯肢動物亞門
亞 門
螯肢動物亞門

肢口綱

肢口綱

劍尾目

劍尾目

鱟科

鱟科

亞洲鱟屬

鱟屬

南方鱟

圓尾鱟
分布
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中國及泰國
分部
東亞與東南亞各沿海地區,包括日本、台灣、香港、澳門、和中國沿岸

藥用價值

肢口綱劍尾目鱟科動物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以尾狀刺及其腹內鱟珠入藥。鱟的肉、卵均可食用。其殼、尾、卵、肉和血均可入藥。洗淨曬乾。

性味歸經

鱟尾炭:鹹,溫。鱟珠:澀,涼。

功能主治

鱟尾炭:止血。用於肺結核咯血,胃出血;外用治外傷出血。鱟珠:清熱解毒。用於咽喉痛。

用法用量

鱟尾炭:1~2錢;外用適量。鱟珠:1~2分,水沖服。

用藥忌宜

孟銑:“多食發嗽及瘡癬。”

古籍考證

出自《嘉祐本草》;①《本草拾遺》:“鱟,生南海。大小皆牝牡相隨。”②《綱目》:“鱟,狀如熨斗之形,廣尺余,其甲瑩滑,青黑色,鏊背骨眼,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頭如蜣螂,十二足,似蟹,在腹兩旁,長五、六尺,尾長一、二尺,有三棱如棕莖,背上有骨如角,高七、八寸,如石珊瑚狀,每過海,相負示背,乘風而游,俗呼鱟帆,亦曰鱟BI。其血碧色,腹有子如黍粟米,可為醯醬。小者名鬼鱟,食之害人。”——《全國中草藥彙編》

經濟價值

人類一直就將馬蹄蟹當作食物,它們的肉、生殖腺和卵都可食用。但是它們的血液中含銅量過高,所以多食會中毒。

馬蹄蟹的血液可用作醫用試劑。血液中的變形細胞(少量,離心得到沉澱白色物)甚至被帶上外太空,偵測有機體及保護太空人免於疾病傷害。 馬蹄蟹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血青蛋白),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種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鱟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製藥和食品工業中,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測。

此外,人們發現馬蹄蟹的複眼有一種側抑制現象,也就是能使物體的圖像更加清晰,這一原理被套用於電視和雷達系統中,提高了電視成像的清晰度和雷達的顯示靈敏度。為此,這種億萬年默默無聞的古老動物一躍而成為近代仿生學中一顆引人矚目的“明星”。

食用有害

在世界部分國家包括國內某些地區有食用鱟的習慣,方法也各不同,有烤的,煲湯的。
但據世界各國醫學界的研究表明:食用鱟對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著極大危害。
1.鱟肉內含有一種大分子非特異蛋白致敏性物質,吃鱟可引發皮膚過敏性斑疹、紅腫和搔癢,嚴重時導致過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應,中毒的死亡率較高。這種現象早在1988年《中國海洋藥物雜誌》第三期,由廣西海洋研究所梁廣耀等人報導的“廣西沿海鱟類毒性調查初報”情況相一致。
2.鱟的肉質含有大量內環醯胺嘌呤類化學物質。根據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嘌呤類物質在體內代謝不完全或蓄積時,是導致痛風疾病發生髮展的重要原因。
3.鱟血漿的主要成分是血藍蛋白,每1ml血藍蛋白含重金屬有機銅(Cu2+)在0.28~0.31mg(鱟脫離水面時間長短差異)。按每隻(雄、雌性)鱟平均體重比值計算,成年鱟的血漿及肉質中含這種銅自質(Cu2+)分別在600~1300mg。據醫學研究表明:這種重金屬(Cu2+)進入人體後隨血液循環主要蓄積在肝和腎臟,對肝、腎功能不全者,可加速肝細胞壞死或肝硬化的發生髮展和引發腎功能衰竭氨中毒等併發症。此外,這種(Cu2+)質還可引發人體造血機能障礙和影響幼兒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等。

保護級別

一、中國鱟與南方鱟為省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為瀕危級別。
二、圓尾鱟為省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為易危級別。

保護區

遂溪自然保護區
廣東湛江遂溪中國鱟自然保護區,經遂溪縣人民政府2000年9月7日《關於設立中國鱟自然保護區的批覆》(遂府函「2000」47號)設立。
遂溪中國鱟自然保護區位於遂溪縣草潭鎮角頭沙咀東北至西北(即東至:109°47′59″,西至:109°45′08″,南至:21°20′08″,北至:21°22′35″)海域,總面積1000公頃。保護區內設有面積350公頃的核心區;面積510公頃的緩衝區;面積140公頃的實驗區。
平潭島特別保護區
平潭島是大陸享譽世界的產鱟區,當地中國鱟產量曾居全國第一,然而,由於福建人愛吃鱟,大量捕抓及各種原因,上世紀末,平潭中國鱟已難覓蹤跡,成為了瀕危物種。多年來,平潭縣和福州市政府不斷加大中國鱟的保護力度,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捕捉、馴養繁殖、經營利用、收購、出售中國鱟及其產品,以此來加強對中國鱟的保護。然而,由於中國鱟生長周期長,幼年的中國鱟需要近13年時間才能繁殖,因此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2010年4月,記者從福建省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了解到,福建平潭島中國鱟特別保護區正在醞釀建設中。這個保護區建成後,可為中國鱟提供繁衍和越冬的安全場所。
南三島鱟類自然保護區
2003年11月20日,經湛江市坡頭區人民政府批准(湛坡府函[2003]45號文),建立了南三島鱟類自然保護區,級別為縣級,主要保護珍稀瀕危的中國鱟和圓尾鱟等鱟類品種。
該保護區位於風光秀麗的南三島東部下利劍沙至大王廟一帶海域,面積2185.5公頃,其四至範圍坐標為:
N21°11′48″,E110°37′18″;N21°11′48″,E110°38′54″;
N21°08′06″,E110°37′30″;N21°08′06″,E110°35′24″。
保護區功能區劃分為核心區、試驗區和緩衝區,其中核心區面積838.1公頃,試驗區面積488.6公頃,緩衝區面積858.8公頃。
廣西中國鱟保護區
2009年3月,廣西漁政部門在檢查中發現,濫捕濫殺這種珍貴動物的現象在沿海地區非常嚴重。中國鱟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
由於北海水質好,無污染,特別適合中國鱟生存,有關部門正在籌劃建立一個中國鱟保護區。
國外文獻表明至少有11種遷徙鳥類及部分魚類以鱟卵為主要食物,因此鱟也是生態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鱟數量減少,將對生態造成一定影響。部分生物學家及鱟試劑廠家等已向國家建議設立鱟保護區及立法保護鱟。

瀕危原因

一、作為醫藥被利用:用鱟血細胞製成試劑,可以快速而靈敏檢測內毒素,中國鱟是鱟試劑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被大量獵殺。
二、作為食物被利用:中國鱟在其分布地成千上萬地被捕撈,銷往全國各地,並被當成盤中餐,資源嚴重減少。

科學研究

 3.放在特殊架子上取血 馬蹄蟹加工過程

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發現鱟變形細胞溶解物(LAL,在馬蹄蟹的淺藍色血液里發現的一種凝結物質)能困住真菌內毒素,在這些入侵者周圍形成厚厚的凝膠體。通過這種方法,製藥過程中和醫療器械上的不潔物就會很容易發現。於是,這種從馬蹄蟹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鱟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製藥和食品工業中,還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測。 

下面顯示的是製藥公司——查爾斯-里弗爾(CharlesRiver)是如何收穫馬蹄蟹,在不用殺死它們的情況下把它們的血液製成可以發現污染物的試劑的。該公司是得到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許可,可以生產和銷售鱟變形細胞溶解物的5家公司之一。

1.捕捉馬蹄蟹 1.捕捉馬蹄蟹

1、捕捉馬蹄蟹

得到自然資源部允許的漁民正在捕捉爬上南卡羅來納州的海岸產卵的馬蹄蟹,他們把馬蹄蟹從淺水裡撿起來,放進船里。

2.清洗 2.清洗

2、清洗馬蹄蟹

馬蹄蟹被放進封閉容器里送入實驗室的加工廠,放在這種容器里可以保證它們外觀好看潮濕。沙粒、藤壺和其他垃圾都要清除掉,而且還要檢查這些動物是否有傷。該公司並不提取生病的馬蹄蟹血。

取血 取血

3、放在特殊架子上取血

馬蹄蟹被放置在特殊架子上後,一根不鏽鋼針會刺穿心臟包膜,抽取正流入心臟的氧化血液。每隻大約會有100毫升血液流入經過消毒的瓶子裡。

釋放 釋放

4、釋放

在馬蹄蟹被捕捉的同一天,它們會被帶到距離被捉地大約70英里到80英里(112.65到128.75公里)的地方釋放掉。這樣做能夠確保它們不會流血太久。此時這些馬蹄蟹有足夠的血液可以供給附屬肢體,以便它們可以倖存下來,慢慢恢復健康。

5、加工 5、加工

5、加工

這些血液通過離心機分離提取出鱟變形細胞。然後這些細胞通過分解釋放出凝集素(coagulogen),這是形成鱟變形細胞溶解物的基本成分。據估計,鱟變形細胞溶解物的售價大約是每夸脫(946.35毫升)1.5萬美元。

6、銷售 6、銷售

6、銷售

查爾斯-里弗爾公司向消費者出售鱟試劑,供他們通過靜脈輸液治療疾病,或者給戰場上的士兵使用。該實驗室的兩種最新攜帶型試劑最近被帶上了國際空間站

逸聞趣事

每當春夏季鱟的繁殖季節,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隻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故鱟享“海底鴛鴦”之美稱。 台灣著名鄉土畫家吳鼎仁曾為之畫圖,圖旁還有一首詞:閩海鱟,東鱟晴西鱟雨,南滄溟北海苦,橫虹臥碧波,鮮美名海錯。

馬蹄蟹 馬蹄蟹
馬蹄蟹 馬蹄蟹

海洋學相關知識(八)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陰極防護
進積作用
防污著
間隙水
間隙動物
長輕涌
長腕幼體
長狂涌
近濱帶
長峰波
長中涌
近海生物
飽和深度
飽和度異常
錨泊結構
近海平台
食碎屑動物
錨定資料浮標
輕便潛水器
鎧裝潛水
食微生物者
食底泥動物
風生噪聲
近海區
風浪譜
風浪玫瑰圖
鑽孔生物
鈣質軟泥
金星幼體
風因子
重疊冰
重力式結構
重力式平台
顆粒物界面
顆粒有機磷
重力取芯器
里亞海岸
顆粒有機氮
顆粒無機碳
軸對稱式海洋重力儀
達爾馬提亞岸線
順路觀測船
順岸碼頭
造船台
順壩
軟體動物學
靠船撞擊力
逆置層
超深淵帶
非生物轉移
非生物性懸浮物
適鹽生物
靜海環境
適溫生物
霧狀層
雪蓋冰
集聚分布
適光生物
退積作用
邊緣波
連續模型
陸界面
陸源腐殖質
輻射潮
連島壩
陸源冰
陸架波
陸上預製
超深淵動物
阿氏拖網
階段性浮游生物
多彎角蜂巢珊瑚
顆粒有機物
風時
假鐵星珊瑚
連續觀測
非造礁珊瑚
酸鹽
陸源有機物
粗糙刺葉珊瑚
膨脹薔薇珊瑚
超微型浮游生物
非飽和潛水
趨化性
連續培養
食植動物
風海流
遠洋沉積
風暴沉積
錨泊地
輕浪
黑白瓶法
鑽探船
黃海沿岸流
黃海暖流
顆粒有機碳
鳴震
魚類資源
顆石軟泥
魚探儀
高狹鹽種
轉流
驗潮井
駐波
標準厚絲珊瑚
餌料生物
順岸流
坎城海洋博物館
長頭夢想家
赤道逆流
面盤幼體
非洲板塊
靜止期
逆流
近海工程
大白鯊咖啡廳
隔水套管
日向礁
陷波
黃海冷水團
魚類學
近海
附生植物
食肉動物
邊緣盆地
長江沖淡水
趨光性
錨冰
風區
顛倒采水器
遙控潛水器
易變牡丹珊瑚
斯氏角孔珊瑚
聲學照明
驗潮儀
陸源沉積
食糞動物
邊緣海
食物網
粗野鹿角珊瑚
風浪
酸雨
顛倒溫度表
躍層
起重船
海洋空間站
黑煙囪
外大陸架
障壁島
藻類災害預警信號
飽和潛水
食物鏈
蝗災
原始湯
海底石油
海綿
領海
生命探測儀
玉帶海雕
防波堤
旱災
紅珊瑚
灰鯨
貽貝
多孔動物門
海洋細菌
搜救犬
堰塞湖
江豚
海兔
海洋性氣候
包紮
噬人鯊
白腹軍艦鳥
黑潮
造礁珊瑚
藻類
SARS
抹香鯨
海洋經濟
霍亂
海洋植物
黑鯛
瘋牛病
蘇塞克斯號沉船
藍舌病
塘鯴
北海獅
口蹄疫
板塊運動
海洋文明
墨魚
海草床
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底可燃冰
海洋衛星
關東大地震
馬蹄蟹
斑海豹
地震波
大菱鮃
海綿動物
海底淡水
大西洋[海洋]
南海
集群
錳結核

自然界十大動植物活化石

據國外媒體報導,對於所謂的活化石,“如果沒壞就不要去修”這句諺語可能再適合它們不過了。在漫長的歲月變遷中,它們得以生存下來並且數千萬年甚至數億年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它們是非常獨特的植物和動物,成功尋找到一個適於自己生存的生態位並安家落戶和繁衍生息。在這些活化石中間,有我們熟悉的海百合鴨嘴獸 ,也有相貌醜陋的惡魔鯊 和名字怪異的猴迷樹
猴迷樹| 馬尾[植物]| 海百合| 鸚鵡螺 | 馬蹄蟹 | 腔棘魚 | 加布林鯊 | 大蜥蜴 | 麝雉 | 鴨嘴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