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馬溪村位於浙江省臨安縣東部,坐落於風景秀麗的青山湖西隅,間距僅2公里。東距杭州市區43公里。西距於潛鎮31.6公里。南距富陽縣新登鎮30公里。北距餘杭縣瓶窯鎮31公里。交通甚為方便。
村委會駐地錦城鎮青年路。主要轄地為錦城鎮東北部一帶,所屬有馬溪、徐家頭、許家頭、大溪灘等4個自然村,設村民小組6個。全村232戶、724人。耕地760畝(其中水田700畝、旱地60畝),竹山70畝,茶山50畝,水果山50畝,用材林70畝,柴山150畝,蔬菜田185畝。
歷史沿革
馬溪村,因馬溪發源於馬嶺而得名,匯大馬、龍浮水,過境入南苕溪。據清《(宣統)臨安縣誌》載: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即有馬溪村。村區北自南苕溪與青山湖接壤,西與錦城鎮吳馬村相連,南依竹林村,東鄰新民村,遙對綠樹幽徑的錢王陵公園。村民多為清太平天國以後浙南、浙東一帶移居來的客民,主要姓氏有馬、張、吳、陳、李等。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多次入侵臨安縣境,馬溪村一度被戰火困擾。為抗擊日本侵略軍,保國安民,馬溪曾是新四軍的駐地,當時村民踴躍參軍,為新四軍帶路作嚮導,紛紛參加革命活動,在臨安縣革命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1945年3月24日,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一縱隊由司令員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率領,兵分兩路,從孝豐出發。一路過山川鄉(今屬安吉縣)出龍門、古城、白水、橫畈、谷昌、賢義至臨安縣城;一路經永安鄉出靈岫、苕溪、天目、新化、東山、橫溪至臨安縣城。25日下午,兩支隊伍在臨安縣城會師。駐城國民黨黨政機關要員聞訊倉惶逃離縣城,新四軍解放了臨安城,並建立了中共臨安縣委和縣抗日民主政府。
馬溪村位於臨安縣城西北隅,正是新四軍自北而南進取臨安縣城的必經之地。1945年3月24日下午,新四軍王必成部自新溪橋進駐馬溪村,每位戰士的槍上都扎著紅纓,數百名官兵皆露宿街頭,紀律嚴明,對村民秋毫無犯,鎮壓惡霸地主和土匪,打開地主家的糧倉,開倉分糧,窮苦人當家作了主人。可是,村里還經常有小股土匪來騷擾,為一舉殲滅土匪,軍民團結一條心,共同對敵。村東北角老虎灣上有一股國民黨兵盤踞負隅頑抗,攜有機槍、迫擊炮等重武器,25日清晨,新四軍決定殲滅這股頑匪,村民陳善璋自告奮勇為新四軍偵察小分隊帶路,從敵後迂迴包圍,一場激烈槍炮戰打響了。新四軍奮勇殺敵,老百姓很快隨後組成救護小分隊,終於在天亮前一舉殲滅了頑敵。村民吳美土為另一支偵察小分隊作嚮導,圍殲了駐紮在黑龍坡上的國民黨挺進支隊的潰軍。25日下午,新四軍撤離馬溪村。出發前,官兵一起將村內打掃乾淨,村民紛紛夾路相送。放牛娃孟原財等踴躍參加新四軍,隨部隊離村,後在解放戰爭中犧牲。
1958年屬臨安人民公社回龍大隊,1961年稱馬溪大隊,1962年屬臨天人民公社,1983年為臨北鄉馬溪村,1992年屬錦城鎮。
經濟發展
馬溪村地處南苕溪下遊河谷平原,地勢開闊,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水田阡陌縱橫,村民以種植水稻、蔬菜為主。
50年代初期,全村92戶人家,300來人口,只有10戶人家是二層樓房,平房瓦房也僅有10餘間,其餘均為茅棚草舍。1953年,村里開始搞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有78戶入社,由於管理不善,生產搞不上去,不少農戶退社。後來,僅剩下缺乏勞動力而經濟困難的23戶和一頭耕牛,靠國家的支農貸款進行農業生產,維持生活。1961年後,因長期實行公社化制度,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未能發揮,又僅以糧食生產為主,村民經濟收入甚微,一個正勞動力每天勞作僅有10分工,分紅僅0.30~0.40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經濟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獲得充分發揮,生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1983年,馬溪村列入縣蔬菜生產基地範圍,村里劃出200畝田種蔬菜,由縣蔬菜公司定任務,計畫收購供應上市,以保障城鎮居民蔬菜供應。縣裡對菜農則予以糧票、化肥等獎勵貼補的優惠政策,扶持菜農種植蔬菜。1990年始,縣裡取消蔬菜種植基地的有關獎勵貼補規定,菜農可自產自銷,自由上市,或直接與單位掛鈎聯繫,當年,全村85%以上的村民從事經營蔬菜。1992年每畝蔬選單產2000公斤,總產量達370餘噸。
馬溪村除抓好蔬菜生產外,還合理安排好糧食生產,僅1992年就安排種植200畝小麥、200畝油菜籽等。全村400多男女勞動力大部分以種植蔬菜為主,小部分人則從事養殖業、運輸業、漁業、水果種植業以及從事制鎖、鋁製品加工和小商品批零銷售等。1992年已發展到茶園面積50畝,年產量達4噸。果園50畝(黃桃、李子各25畝),年產量為7噸。生豬年末存欄數300頭,全年飼養量660頭。家禽年末存欄數1150羽,年內出欄數達800羽,出售700羽,禽蛋產量為1500公斤。村民經濟收入有了很大增加。
70年代中後期,馬溪村的茅草棚漸漸開始減少,到80年代後期村內茅草棚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嶄新的2層至4層樓房。1992年,每戶住房面積達300至400平方米,家家戶戶擁有彩色電視機,大部分農戶擁有現代化灶具和機車等。70年代村民人均收入僅100餘元,1992年人均純收入已逾2000元。
公共事業
馬溪村人靠黨的富民政策、靠自己辛勤勞動,換來豐碩的勞動果實。雖然村裡的領導人換了一茬又一茬,而每一位村幹部在任時無不為村里辦實事,為村民著想。村里投資30萬元建造了村委會辦公綜合樓,並修築了臨水橋至馬溪的一段公路,長900米,寬8米。早在70年代後期,村里就辦起了幼稚園,配備專職教師,在園幼兒50多名,為村民從事農貿生產活動解除了後顧之憂。
每年的"三·八"婦女節,村里組織婦女外出旅遊和參加一些紀念活動;對育齡婦女則發放營養補品。獨生子女第一年可享受130元的補貼,第二年開始每年享受30元補助。1993年始,村里又拿出近8000元給獨生子女參加養老保險。計畫生育工作,在馬溪村由於黨支部委員、副村長、婦女主任馬國琴的不懈努力和黨支部書記祝定木、村長施水根的積極支持關心及全體村幹部的密切配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自1979年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畫生育政策以來,馬溪村的獨生子女率一直保持100%,連年被市、縣各級人民政府評為計畫生育先進村,1992年全村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9%。馬國琴也多次獲得市、縣三八紅旗手、農家女能手等稱號,並當選為杭州市第八屆人代會代表和臨安縣第九次黨代會代表。
1993年3月,村里成立了老年人協會,有60多位老人享受養老金待遇。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