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臨安縣是浙江省杭州市屬縣,省重點林業縣之一。位 於杭州市西部,鄰安徽省。面積3124平方公里,人口49.44萬。縣府駐臨安鎮。東漢置臨水縣,晉改臨安縣。1958年於潛縣併入昌化縣,1960年昌化縣併入臨安縣。1988年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臨安為山區縣,縣境以天目山脈為主。林業資源豐富,以“天目青頂”茶和昌化山核桃最為聞名。鈉質膨潤土礦儲量豐富。名勝有西天目山,辟有天目山自然保護區。古蹟有吳越國王錢鏐墓、五代功臣塔和元普慶寺塔,均系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臨安撤縣建市。
歷史
臨安市系原臨安、於潛、昌化三縣合併。漢以前三縣均無建制。臨安秦、漢時為會稽郡餘杭縣地,東漢建安 16年(211年)分餘杭置臨水縣,縣治在高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臨安縣,隸屬吳興郡。唐屬杭州餘杭郡。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遷縣治於西墅保錦山下,明洪武初(1368年)遷東市太廟山右。於潛、昌化秦屬鄣郡。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丹陽郡,領縣有於潛,東漢更名為於潛縣。昌化屬於潛縣境。晉時臨安、於潛(含昌化)同屬吳興郡,隋時同屬杭州。唐垂拱二年(686年)析於潛置紫溪縣,與臨安、於潛同屬杭州餘杭郡。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紫溪改名稱昌化縣。
自宋以後,臨安、於潛、昌化縣建置和名稱基本穩定。北宋屬杭州,南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清因之。民國元年( 1912年)廢府,直屬於省。民國24 年(1935年),屬浙江省吳興行政督禁區。民國37年(1948年)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臨安縣衣錦鎮。
1949年臨安、於潛、昌化相繼解放後屬臨安專區。1953年撤銷臨安專區改屬嘉興專區。1955年,於潛、昌化劃入建德專區。1957年,臨安縣劃入建德專區。1958年,撤銷餘杭縣,併入臨安縣;撤銷於潛縣,併入昌化縣;同年12月,撤銷建德專區,臨安、昌化劃歸嘉興專區。1960年撤銷昌化縣,併入臨安縣,劃歸杭州市領導。1996年臨安撤縣建市。
地理
1、地貌
臨安縣境位於杭州市西部,東經118°51′~119°52′,北緯29°56′~30°27′。東西長約10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總面積3126.8平方公里。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最高點的清涼峰,海拔1787.4米,東面最低點海拔僅9米。境北、西、南緣,山峰挺拔,綿延200公里,形成了一個東南向的馬蹄形屏障。腹地和東南部眾多的低山、丘陵相互交接,山間盆地、寬谷和河谷平原錯列其間,組成中山—深谷、低谷丘陵—寬谷、河谷平原三類梯級地貌特徵。中山面積占5.3%,低山占27.7%,丘陵占57%,平原占10%。天目山脈和昱嶺山脈為境內主要山脈。天目山脈,由江西懷玉山經安徽黃山逶迤入境,總體走向從西北向東南,主要山峰有清涼峰、三祖峰、馬嘯嶺、百丈嶺、千秋嶺、仙人頂等,向東漸趨低緩,變為山頂渾圓的低山緩崗,逐步消失於杭州灣和杭嘉湖平原之中。昱嶺山脈分布於縣境南部,向東漸趨低緩,成為丘陵。主要山峰有擱船尖、雨傘尖、牽牛崗、七峰尖等。
2、河流
縣內主要溪流有南苕溪、中苕溪、天目溪和昌化溪。南苕溪和中苕溪,向東流出縣境、合於餘杭,注入太湖;縣西北部的天目溪和昌化溪,合於紫水鄉紫溪村,向南流出縣境,匯入分水江。
3、土壤
全縣有紅壤、黃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5大類。紅壤分布在6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區,有17.53萬公頃,占全縣土壤面積的58.9%,適生經濟林、竹林;黃壤分布在650~1000米的中低山區,有6.05萬公頃占20.2%,適生毛竹、杉木和各類闊葉樹;岩性土分布在650米以下低山丘陵,有3.27萬公頃占11%,為非耕地土壤;潮土分布在河谷平原,面積266.6公頃占0.3%;水稻土是長期種水稻的農業土壤,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有2.867萬公頃,占9.6%。
氣候
1、氣候
臨安市屬中緯度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氣候在垂直方向上差異懸殊。多年平均氣溫為15.80C,七月為最熱月,歷年平均為28.10攝氏度,1月為最冷月,歷年平均為3.40攝氏度。極端高溫41.90攝氏度(1996年8月6日),極端低溫-13.30攝氏度(1967年1月16日)。歷年平均日照明數1939小時,無霜期234天。
全市常年偏東風最多,以東北風和東北東風為主,出現頻率分別為12%和11%;偏西風也較多,以西南風和西南西風為主,出現頻率分別為10%和9%,靜風占30%,年平均風速為1.8米/秒(2級風),最大風速出現在1981年7月15日,為18.0米/秒(8級風)。
2、災害
水災、旱災是臨安縣主要的自然災害。自南朝宋順帝升明二年(478年)至1985年的1500餘年間,有文字記載的水災120次,平均12.5年一次;旱災近148年中有52次,平均2.8年一次。自晚唐末至今1000餘年中,有文字記載的大雪成災有18次,地震8次,農作物蟲害43次。
資源
臨安縣森林覆蓋率64.9%,為浙江省8個林業縣之一,全縣立木蓄積量486.13萬立方米,毛竹立竹量3568.97萬支。野生植物中列為國家級保護植物有32種。野生動物中列為國家級保護動物有獸類13種,鳥類19種,昆蟲2種。已查明主要礦物40餘種,計礦床、礦點、礦化點103處 ,主要有雞血石、鈉基膨潤土、鎢鈹礦。全縣有各類草山草坡7.503萬公頃,年產鮮草660萬擔,還有坡度25度以上的緩坡地6.28萬公頃,是發展多種經營的“聚寶盆”。全縣平均水資源總量達26.64億立方米,可開發單機750千瓦以上電站141處;有水面0.866萬公頃,是發展淡水養魚的主要基地。
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縣境中北部,面積1050公頃,其中絕對保護區自回龍橋至西天目山頂仙人頂面積646.6公頃,森林蓄積量達12.37萬立方米,覆蓋率達95%。有種子植物1718種,蕨類植物151種,苔蘚植物291種;有動物2194種,其中獸類75種,鳥類148種。保護區內的森林,以“古、稀、高、大、美”為特色。
經濟
2006年,全市預計實現生產總值158.7億元,同比增長15%,比2002年增長77.2%,人均GDP達到3700美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7億元,同比增長14.1%,比2002年增長159.4%;實現財政總收入14.7億元,同比增長23.9%,比2002年增長134.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04億元,同比增長19.5%,比2002年增長175.3%;三次產業比重為11.7∶57.4∶30.9。繼續躋身全國綜合發展百強縣(市)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行列,為新一屆政府工作奠定了紮實基礎。
交通
臨安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是距滬、寧、杭大都市群落最近的生態示範市,杭州至黃山最近陸路黃金旅遊線的中點,隨著杭徽高速公路的開通,將大大改善臨安旅遊可進入性,並納入華東旅遊網絡之中。
縣境昔時交通閉塞。至1985年,全縣有公路133條,公路通車裡程1141公里。其中幹線公路5條,279.56公里;縣道31條,290.63公里;鄉道55條,465.3公里;工礦單位專用道17條,46.2公里;已通待養公路25條,59.31公里。公路橋樑340座,長8810.48米。1977年7月,社社通汽車。1985年,全縣有客車128輛,貨車984輛,大中型拖拉機176台,手扶拖拉機4053台;汽車客運量842萬人次,貨運量136萬噸。有農村運輸專業戶559戶。民國時,昌化溪船通湯家灣,筏通頰口,下與天目溪匯合通桐廬;解放後,昌化溪航道逐漸消失,1969年7月5日洪水後斷航。天目溪自後渚橋至印渚埠可通船筏,1968年在西樂堰建翻水壩航道受阻,1969年7月5日洪水後航道中斷。南苕溪,自1960年青山水庫建成後,庫上斷航;庫下楊家渡至餘杭僅在水漲時可通小船。青山航道於1985年12月在滸溪埠樞紐工地開工。
臨安縣道浪源公路“砂改油工程”施工全面展開。浪源公路全長22公里,西端穿越清涼峰、十八龍潭景區,通過頰浙線(臨安縣道,頰口至浙徽古道起點浙川村)連線02省道;東段翻山越嶺,連線穿越浙西大峽谷、浙西天灘景區的18省道。
行政區劃
2005年12月31日,臨安市轄4個街道、15個鎮、7個鄉:錦城街道、玲瓏街道、上甘街道、青山湖街道;橫畈鎮、於潛鎮、藻溪鎮、太陽鎮、昌化鎮、龍崗鎮、島石鎮、湍口鎮、三口鎮、高虹鎮、河橋鎮、潛川鎮、太湖源鎮、清涼峰鎮、大峽谷鎮;板橋鄉、千洪鄉、橫路鄉、樂平鄉、馬嘯鄉、新橋鄉、西天目鄉。共有11個社區、15個居民區、651個行政村。
人民政府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郵編:311300。代碼:330185。區號:0571。拼音:Lin'an Shi。
人口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514238人,其中:錦城鎮 110360人、玲瓏鎮 25211人、青山鎮 21597人、三口鎮 8178人、橫畈鎮 14680人、高虹鎮 11128人、青雲鎮 14921人、於潛鎮 31890人、藻溪鎮 21119人、太陽鎮 16387人、昌化鎮 22507人、龍崗鎮 10545人、湍口鎮 8456人、頰口鎮 12772人、順溪鎮 6773人、島石鎮 17419人、板橋鄉 16188人、上甘鄉 8375人、石門鄉 3921人、楊嶺鄉 8511人、東天目鄉 6811人、臨目鄉 3490人、紹魯鄉 6637人、西天目鄉 12434人、千洪鄉 6087人、橫路鄉 9329人、堰口鄉 6310人、塔山鄉 5031人、紫水鄉 4731人、馬山鄉 3896人、樂平鄉 9970人、河橋鄉 11768人、石瑞鄉 5105人、洪嶺鄉 3854人、馬嘯鄉 9411人、新橋鄉 6893人、上溪鄉 4778人、龍井橋鄉 3073人、魚跳鄉 3692人。
民族
有15個民族,漢族453,652人,占總人口的99.37%;少數民族2858人,占總人口0.63%,其中畲族2755人、苗族30人、回族22人、滿族16人、壯族10人、侗族6人、高山族5人、藏族4人、傣族3人、朝鮮族3人、白族1人、黎族1人、彝族1人、蒙古族1人。臨天、青雲、楊嶺、東天目、潛陽、方元、太陽、景村、堰口公社畲族人口均在100人以上,尤以堰口公社為多,達247人。1985年,全縣共123,700戶、470,768人,其中男性243,670人,占總人口的51.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2‰,計畫生育率79.15%。
旅遊
全市自西向東百餘公里內分布有龍塘山、大明山、瑞晶溶洞、湍口溫泉、西天目山、東天目山、越王坪、玲瓏山、錢王陵、功臣塔、洞霄宮、青山湖、彭祖遺蹟等旅遊景點與景觀,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二處,省級自然保護區一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15處。臨安市的遊客人數近幾年有較大的發展,2000年遊客人數為110萬人次, 門票收入2297.7萬元;2001年遊客人數為134萬人次, 門票收入2945.12萬元。
臨安市旅遊區劃可分為六個旅遊區,即天目山自然生態宗教文化旅遊區、太湖源生態旅遊區、青山湖休閒度假區、錦城吳越文化旅遊區、大明山自然風光旅遊區和昌西北自然生態綠色長廊旅遊區。已形成“一、二、三”旅遊區格局,即一個文化旅遊區(錦城)、二個自然與文化兼容的旅遊區(天目山、青山湖)、三個自然生態旅遊區(太湖源、大明山、昌西北)的總體格局。
最佳旅遊時間
臨安的最佳時間一般是每年的6-9月份。臨安的氣候基本上是屬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因臨安地區內多高山峽谷,且叢林深茂,因此每年的夏天是來臨安旅遊的最佳時節。夏天來臨安爬山不會被曝曬,瀑布水量足,漂流夠刺激,是適宜避暑、玩水的上佳景點眾多。而冬季的臨安可能就不太適合前來遊玩,氣溫一般常在0℃以下,此時萬木蕭條,景點比較冷清。文化
深入實施“千百十”、“百姓陽光”文化工程,民眾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吳越風情”廣場文化藝術節成為知名品牌,“臨安水龍”獲得全國“群星獎”,一批民間文化藝術精品邁出國門走向世界。創建省、杭州市級“東海文化明珠”鄉鎮10個、杭州市級特色文化鄉鎮3個。文化市場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市場秩序不斷規範。文化遺存得到有效保護,新增省級文保單位5處。廣電新聞媒體事業穩步推進,實現廣播、有線電視村村通,完成數字電視平移2.6萬戶。積極發展體育事業,成功舉辦市十一屆全民運動會,成功承辦全國鐵人三項錦標賽、天目山國際山地戶外運動挑戰賽等重大賽事。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市、雙擁模範城,“市民道德體檢”、“信用工程”建設、文明單位創建等活動深入開展。省二級檔案館創建通過驗收,《臨安市志》修編工作有序推進。
教育
教育事業發展步伐加快。高質量、高標準普及義務教育,國中升各類高中比例達到95.6%,聯考上線率保持在95%以上,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民辦教育加快發展。學校布局調整有序推進,累計基礎設施投入3.3億元,昌南中學、衣錦國小、大峽谷中心學校、錦城四中等一批標準化學校建成投入使用。實現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交雜費。新增省、杭州市級教育強鄉鎮19個、省標準化學校24所,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成為國家級重點職業高中,昌化中學、於潛中學創建成為省一級重點中學,成功創建省級教育強市。科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累計實施杭州市級以上科技創新項目219個,新增省、杭州市企業高新技術研發中心13家,獲專利授權500餘項,率先建成杭州市級科技孵化器。“綠色矽谷”建設繼續推進,與浙江林學院項目合作成效良好。新增省、杭州市名牌產品29隻、著名商標31隻。衛生
市、鄉、村三級公共衛生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服務網路日益完善。市人民醫院病房大樓、疾控中心等一批重點衛生基礎設施建成投入使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率達76%。全面實施農民健康工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3%。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人口計畫生育工作持續健康發展。全市計畫生育率連續14年保持在98%以上,出生人口性別比連續16年保持在合理水平。實施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先後創建成為杭州市、浙江省計畫生育優質服務縣(市)。食品放心工程全面開展,肉類、蔬菜、豆製品等上市合格率均達98%以上。藥品監管網路不斷完善,建成鄉鎮衛生院規範藥房44個、村衛生室合格藥房328個。景點
臨安地處浙江西北部,山川雄秀,文物薈萃,自然風光得天獨厚,人文景觀豐富多彩,古時曾有“臨安十景”、“潛陽八景”和“唐昌十景”等。境北天目山有“植物王國”之譽,境西北龍塘山,也多珍稀動植物,均為自然保護區。境東青山湖,群峰聳翠,碧波如鏡。湖周有玲瓏山、功臣山、太廟山等自然風光和人文古蹟。
1、錢王陵公園
在縣城太廟山(又名安國山),海拔92米,山上古松蔥鬱,山南麓有五代吳越國王錢鏐墓。《吳越備史》卷一載:“長興三年三月庚戍,王薨於正寢……。應順元年正月壬午,敕葬於安國縣衣錦鄉茅山之原。”安國縣即臨安縣,茅山即安國山。1981年,以錢鏐墓為主體,闢為公園,占地面積153畝,園內築林蔭蹊徑,建逸興亭、芙蓉亭、飲翠軒等景觀,廣種樹木花卉,為遊園休息佳處。
2、功臣山
在縣城南1公里,海拔157米。後梁乾化、貞明間,錢鏐在山巔建功臣塔,俗稱寶塔山。1982年9月,重修功臣塔時,築上山石階小徑,建亭二,立重修塔記石碑。山頂可鳥瞰臨安鎮全景。山西麓有婆留井、石鏡山等景點。
3、青山湖
位於臨安縣城城郊,為大型人工湖,也稱青山水庫,建成於1964年。橫貫公山、母山間的大壩,長580米,高24.1米,頂寬5.5米,將南苕溪攔腰截斷,湖面面積達10平方公里。湖周圍青山四合,群峰綿延,層次豐富,自然景色秀美。公山為湖區最高山,海拔310米,山上松竹繁茂,對面琴山、鶴山,翠黛如簇。湖區內還有靜謐的湖灣,蜿蜒的溪澗、流泉、飛瀑。
4、石鏡山
在臨安縣功臣山西麓。 《隋書•地理志》 、《新唐書•地理志》都記有這座小山的山名。山的出名傳說有兩個原因,一因“東有圓石,光瑩如鏡”;一因唐末藩鎮割據時以山取名稱“石鏡鎮”。山東南錢塢壠為吳越國王錢鏐故里。
5、玲瓏山
東距臨安縣城5公里,海拔358米。山不高而清奇,水不深而激越,石徑盤曲,林木幽深,千年前即為臨安遊覽勝地之一。玲瓏山山名即為蘇軾取名,蘇還為山間一灣取名霧風灣,寺為臥龍寺。現保存有蘇軾石刻像和明萬曆年間臨安知縣褚棟作的《蘇軾游玲瓏山紀事》。近代作家郁達夫《游玲瓏山》詩稱:“山既玲瓏水亦清,東坡曾此訪雲英。”
6、岝崿山
在臨安縣於潛鎮西。清《吳興記》載:“岝山東臨縣之西溪(按指天日溪),有絕壁高四十丈許。”“岝崿者,山之高峻貌。”其山峭聳清絕,下浸碧溪,旁通翠岫,遙望天日,為醒必豁目傑特之觀。”“岝崿行吟”為潛陽八景之一。山上下古代曾建有野翁、山翁、溪翁,雙溪、欸乃、跨虛、大觀、懷謝諸亭,現已廢圮,今建有岝崿公園。
7、南屏山
古名青山,又名官山,在臨安縣昌化雙溪南岸,海拔157米。清《昌化縣誌》載:“青山,聯峰羅峙,叢木花翠,影落中流,秀色可覽,其狀如屏,故又稱南屏山,亦稱官山”。蘇東坡詩“亂山滴翠衣裘重,雙澗響空窗戶搖”即指青山,雙溪之景。山頂有北宋熙寧年間始建的南塔,後圮。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修,為6面7層仿木結構磚塔,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塔殘煙”曾列為“唐昌十景”之一。山上舊時有景湘、環翠亭、般若台等,均先後圮廢。今新建有東坡、環翠、倦飛諸亭和茶軒。
8、龍塘山
在臨安縣頰口鎮,西界安徽,海拔1586米,主峰清涼峰海拔1787米,為浙西最高峰,屬天目山系。“唐昌十景”之一的“曲嶺雲深”即指此。山上有龍池兩處,一在山巔,廣10餘公頃;一距巔池5公里,廣一公頃,龍塘山因此二池得名。山間風光奇秀,植物種類繁多,並有多種珍稀植物。今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9、瑞晶洞
原名老石洞,在臨安縣昌化區石瑞鄉蒲村茶塢山腰,海拔370米。洞口向南,洞內按自然組合分7廳,總長460餘米,總落差達111.6米,面積約1.69萬平方米。洞口為一天然平台,由此俯視第一廳,60米高的懸崖絕壁,陡險激人遊興。第一洞廳高達57.5米的拱型洞室,氣勢雄偉。第二廳洞景層次分明,石柱、石塔支柱著寬敞的洞室,各類鐘乳石潔白如玉,挺拔俊秀。第三廳有5000平方米,華麗如地下宮殿。第四廳集瑞晶洞精華於一室。第五、六、七廳石筍、石柱高低錯落,形態各具,猶如鐘磬,叩之有聲。
10、大滌洞
在臨安縣青山鎮宮裡村,距洞霄宮西北半里地。洞門有一寬約1丈的石鼓,扣之“砰砰”有聲。兩旁岩石高低錯落,夾道而立。洞內一石柱,取名“隔凡”,意即人洞過此石柱,即已離開塵世進入神仙境地。過石柱又一石洞,中有圓井,深不可測。相傳此井系古代為求雨投放龍簡(一種竹製的簡)處。附近還有白茅、鳴鳳、蛻龍、石室、棲真、鳴鈴諸洞。
11、湍口溫泉
在臨安縣湍口鄉湍口村,距瑞晶洞10公里。熱區為0.2平方公里,水溫29℃至33℃,是一種五色、無味,微澀、透明的低礦化度重碳酸型水,單井水量每天約300噸左右。
12.天目山
在臨安縣城西北31公里處,西起浙皖邊界百丈峰,向東北延伸至湖州,逐漸傾沒於杭嘉湖平原,長130公里,寬20公里,山體由火山岩組成。天目山古稱浮玉山、天眼山、天池山,自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始,改稱天目山,一直沿用至今。山分東、西兩支,東天日山面積約3000公頃,西天日山約6700公頃。東、西天目相距15公里。舊時兩座山峰頂上各有一口水池,冬夏不涸,宛如仰望蘭天的一雙巨眼,天目之名,即由此而來。
特產
1、茶葉
天目山茶葉載於《茶經》 ,明代列為貢品。民國25年(1936年),臨安、於潛、昌化3縣產茶葉28,600擔,1949年降為11,860擔。解放後扶持茶葉生產,1985年有茶園13.52萬畝,產茶11.22萬擔,茶葉產量居全省第2位,眉茶出口量居全國第2位。天目青頂為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俗稱天目雲霧茶,產於天目山一帶,其茶緊結成條、葉質肥厚、湯色清澈明淨、芽葉朵朵可辨、滋味鮮醇爽口,清香持久。清宣統二年(1910年)天目雲霧茶獲“南洋勸業會”金質獎。天壇牌特級珍眉,為國營臨安茶廠出口眉茶,條索緊細、勻淨整齊、色澤勻綠、濃香鮮爽,兩次榮獲國際金獎。
2、蠶繭
境內蠶業發展較早,民國22年(1933年),臨安縣列為省第二
3、鮮筍
有冬筍、毛筍、雷筍、哺雞筍、青筍、石筍、紅殼筍、廣筍、鞔筍及野生槍刀筍、水筍等。1985年產鮮筍20萬擔。近年興辦鮮筍罐頭食品,年產2000多噸。天目筍乾為傳統名特產品,多由天目山區的石筍精製而成。天目筍乾按質分檔,分為“焙熄”、“扁尖”、“肥挺”、“禿挺”、“直尖”等。“焙熄”最佳,有“植物開洋”之美稱。1956年,天目筍乾首次進廣交會展出, 《香港經濟導報》撰文稱“天目筍乾以清鮮蓋世”。
4、山核桃
是經濟價值很高的乾果和木本油料,產量占全省70%,集中分布在昌化、昌北區。
5、銀杏
亦名白果,為傳統乾果,供食用和藥用。《明一統志》載:“白果即銀杏,俗名佛指甲,臨安縣出”。解放後,境內銀杏產量居杭州市之首。
6、板栗
臨安縣為板栗主要產區,以肥碩紅紫的 湍口魁栗、早熟異香的樂平桂花栗、肉食細膩的臨安椎栗為珍品,天目山還有野生茅栗。
7、山茱萸
為傳統名貴中藥材,民間還用鮮萸肉加糖、蜜、酒浸汁作健身飲料。主要分布在洪嶺、湍口、石瑞、上溪、順溪、龍井橋等鄉。
8、於術
《藥性字典》載:“白朮之產浙江於潛者,號稱於術,性尤馴良”。列為中藥浙八味之一。清光緒年間,於潛城昌隆藥鋪經銷於術,擇形似雞腿、鶴形之術系以紅線,裝於錦盒,售價近人參。
9、昌化雞血石
產於昌化上溪鄉玉岩山。色澤艷麗,紅似雞血,是稀世珍品。歷來富賈、官府、皇宮作饋贈、收藏、鐫刻印章之用。雞血石質地以羊脂凍為上,烏凍次之,黃凍又次之,灰凍又次之,藍地、綠地為最下。血色以全紅為上,四面紅次之,對面紅又次之,單面紅、頂腳紅、局部紅為下。
白果
白果,是人稱“活化石”銀杏的種仁。白果核仁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還有少量的鈣、磷、鐵、鉀等成分。與肉煮為“長生肉”,與棗燒稱“長生飯”。白果性涼,可炒食或作甜食,是清涼飲料的原料,它能生津止渴,消暑舒神。在酒宴席上,白果羹、白果鴿蛋、白果水魚、白果燉鴨等都是色美味香的佳肴。因臨安多產杏樹,故在1986年杏樹被定為縣樹。
獼猴桃
獼猴桃尚屬野生狀態水果。1982年對本市獼猴桃資源調查,有12個品種萬斤的年產量,因為獼猴桃內維生素C的含量甚高,國外視為水果珍品,可大力種植,出口創匯。近年已在玲瓏林場等地人工栽培,並已結果應市。
美食
醃黃瓜介紹:醃黃瓜是昌北泡菜的一種,昌北地處高寒,冬天綠菜不長,昔時當地居民都把豐產時收穫的黃瓜、豇豆等用鹽水醃起來,製成泡菜,放到冬天來享用。故當地居民一年四季有醃黃瓜等吃,風味獨特。
石斑魚
介紹:淡水石斑魚,全身有斑,愛躲在溪石洞中,無腥氣,生長快,3-4個月即可捕獲,形體不大,最多為三、四兩重左右。其肉質細,味鮮美,煎炸、清煎、沌湯都可。大峽谷水流湍急,水質環境適宜石斑魚生息。用石斑魚招待客人是當地人迎接貴客的表示。
清蒸石蛙
介紹:石蛙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清涼解毒、滋補強身之功效。石蛙,無論是紅燒,還是清蒸,其鮮香美味,足以勝過各種家畜魚禽。如果在烹飪時,保留石蛙皮,風味更佳,營養更高。“清蒸石蛙”,清湯見底,蓋碗清蒸,不失原味,香氣濃郁,味鮮肉嫩。
青頂茶香熏野兔
介紹:茶聖陸羽,常住天目山。一日,獵人送其野兔一隻,他突發奇想,將天目山的茶葉和野兔共同烹製,一時疏忽,鍋於茶焦,野兔被茶葉燻黑,嘗之,口味鮮香,滿口生香。日後,友人來訪,他便以此菜款待,名為“香熏野兔”。
榮譽
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
浙江省首批小康縣(市)
全國首批生態建設示範區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科技先進市
浙江省經濟十七強
中國竹子之鄉
中國山核桃之鄉
中國民間書畫藝術之鄉
浙江省衛生城市
浙江省文明城市
全國農業開發示範市
國家衛生城市
全國經濟林產業示範縣
國家森林城市
綠色小康縣
2011年4月9日,擁有“中國竹子之鄉”美譽的臨安,被中國烹飪協會正式授予“中國竹筍美食之都”稱號。
2012年11月10日,在臨安舉行的中國裝飾紙產業鏈重構峰會上,臨安市被中國林產工業協會授予國內唯一的“中國裝飾紙之都”的稱號。
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浙江省臨安市申報的“錢王傳說”入選,列入民間文學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