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S.弗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猶太籍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生於現屬捷克的摩拉維亞的弗賴堡,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學醫,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年與精神病學家J.布洛伊爾合作,用催眠術醫治並研究癔病。1885年和1886年間,先去巴黎就學於J.M.沙可,後赴南錫參觀催眠療法。回維也納後認識到催眠療法的局限性,1895年後改用自己獨創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聯想法,以挖掘患者遺忘了的特別是童年的觀念和欲望。在治療過程中,他發現患者常有抗拒現象,認識到這正是欲望被壓抑的證據,因而創立了他的以潛意識為基本內容的精神分析理論。初期概念有防禦、抗拒、壓抑、發泄等。在臨床治療時患者還出現了對醫生的“移情”現象,從而認為人的神經活動大都以性慾為基礎,被壓抑的欲望絕大部分是屬於性的,性錯亂是產生神經症的根本原因。1909年應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著名心理學家S.霍爾邀請,與榮格等赴美國參加該校20周年校慶紀念,並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W.詹姆斯、E.B.鐵欽納、J.Mck.卡特爾等晤面。發表了以精神分析為主題的演講,聲名遠揚。回國後,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榮格和O.蘭克反對他的泛性論,先後背離他而自立門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他不斷修訂和發展自己的理論,提出了自戀、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結構論等重要理論,使精神分析成為了解全人類動機和人格的方法。30年代他的理論登峰造極。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金。1936年壽辰時,榮任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在最後16年曾與口腔癌作鬥爭,堅持工作。在納粹分子的脅迫下,1938年被迫離開維也納去倫敦。1939年9月23日在倫敦死於癌症。主要著作有:《夢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弗洛伊德自傳》。相關信息
佛洛伊德(Freud,Sigmund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醫師,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在那裏生活了將近80年。父親雅各布不但是不得志的羊毛商,而且也是個極其專橫的人,佛洛伊德出生時,他已經是40歲。母親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當時才20歲,佛洛伊德是他母親所生的6個孩子中的第一個。雅各布的第一任妻子,生了2個兒子,當佛洛伊德出生時,父親同時也當了祖父。佛洛伊德與其母親之間有著一種強有力的關係,她一生都體會到這種關係對他的影響。
佛洛伊德年輕時就顯示出非凡的智慧,並以名列前茅的成績完成中學畢業。17歲那年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可是他足足花了近8年的時間,才學完4年的醫學和科學研究課程,主要是他有許多醫學之外的興趣和愛好。在當時的奧地利,行醫是猶太人可供選擇的幾種職業之一,這大約是促使佛洛伊德學醫的主要因素,但他從未視醫學為真正的職業,而只是把醫學作為從事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
1860年,弗洛伊德隨全家移居維也納。1873年,弗洛伊德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維也納的一所中學,並進入維也納大學就讀醫學。弗洛伊德學醫並不完全為了從事臨床醫療工作,而是想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人和社會。由此,他跟隨當時著名生理學家布魯克從事生物學研究整整3年的時間,選題為“魚類的神經結構和人類的大腦解剖”。後,弗洛伊德赴法國與當時著名的法國精神病學家查爾科特合作研究精神病學。這是弗洛伊德在學術道路上的一次轉折,這一轉折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他後來的全部學術生活。
1876年至1882年,弗洛伊德在維也納生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最後,由於別人的勸告,他參加醫學考試,1881年才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
1881年,弗洛伊德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年佛洛伊德與馬莎、伯萊斯訂了婚,但是直到1886年她們才最後完婚。在訂婚的5年間,佛洛伊德給她未婚妻寫了400多封信。後來他們白頭偕老,生有三男三女,女兒安娜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1882年到1885年8月,弗洛伊德離開研究所去做臨床醫生,在維也納綜合醫院工作了3年,其間他在神經科工作(的時間長達14個月之久。在從事臨床工作的同時,弗洛伊德並沒有放棄!)科學研究。他曾研究過神經在骨髓中的走向;還親自參與了一部分的試驗工作,以自身做受試者對古柯鹼的臨床藥效進行積極的探索。弗洛伊德返回維也納,以神經病理學家的身份開業,兼任維也納大學客座講師一職正是這一職務使他由神經病學轉向心理學,精神分析的系統講述和寫作工作正是由此開始的。
1895年,弗洛伊德和布魯爾合作10年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一書這本書對弗洛伊德來說是一個階段性學術總結。從發表這一論著之後,弗洛伊德的思想變得十分激進,日後所發揮出來的“泛性論”觀念從此開始日漸系統化。1893年至1900年,弗洛伊德為迅速發展精神分析理論,不斷地進行自我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已日臻成熟,在理智上也更加自信。這時的弗洛伊德已不乏擁護者,他由神經科學家向心理學家的轉化已經完成。弗洛伊德發展出來的精神分析理論已經引起學術界轟動。
弗洛伊德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專心致力於工作,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精力,並沒有因為他的胃腸道疾患而停止過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弗洛伊德所在的維也納處境艱難,食物和生活用品奇缺,弗洛伊德最喜愛的荷蘭產雪茄菸幾乎連影子都找不到,所有這些煩惱都沒能動搖他的工作毅力。
1923年,弗洛伊德下顎患病,並進行了多次手術,最後只得用金屬器件代替下顎骨。手術過程中帶來的疼痛是巨大的,但為了保證以後還有一個清醒的頭腦來進行自己的工作,弗洛伊德在手術過程中寧肯忍痛也不願服麻醉藥,以免刺激自己的大腦神經。
1923年以後,在病痛的折磨下,弗洛伊德靠著頑強的毅力完成了3部專著;同時,弗洛伊德仍堅持門診治療,並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1930年,弗洛伊德因在文學理論領域裡的巨大貢獻而獲歌德獎;1936年,弗洛伊德成為英國皇家學會通訊院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弗洛伊德不願意放棄自己的事業和研究工作,身為猶太人弗洛伊德明知自己的危險處境,但還是留在了維也納。1936至1938年 6月,弗洛伊德被關進了收容所,後在好友的幫助下交了一大筆贖金後,弗洛伊德才帶領全家逃離歐洲大陸奔赴英國。1939年,弗洛伊德因口腔癌病逝於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