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底下村,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川底下舊名“爨底下”,因在明代軍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故名。1958年
改“爨”為“川”。相傳該村祖先於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遷移至此,建立韓氏家族聚居之地。民居坐落在山谷北側的緩坡上,坐北朝南,占地約1公頃,存院落74個,689間房。一條街道將村落分為上下兩部分。民居以村北的山包為軸心,呈扇面形向下延展。古民居以清代四合院為主體,基本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廂房圍合而成,部分設有耳房、罩房。主要分為山地四合院、雙店式四合院及店鋪式四合院。四合院的附屬建築主要有門外影壁、門內影壁、門樓、拴馬樁、上馬石、荊芭棚等。民居裝飾有磚雕、石雕、木雕、字畫等,雕刻裝飾多以象徵吉祥的花卉、鳥獸為主,如喜鵲、蝙蝠、牡丹、荷花、蓮蓬等,裝飾的主要部位集中於建築的屋脊、檐口、牆腿口、門墩石、門窗、門簪、門罩、牆壁及影壁等處。受家庭地位、經濟條件等的限制,其裝飾部位、內容及精緻程度等均有差異。廟宇建築主要有關帝廟(大廟)、娘娘廟及五道廟等。廣亮院,村民稱其為“樓兒上”,為川底下地勢最高、居中軸線的宅院。建於清代早期,在清晚期及民國時期有過不同程度的修繕。院內北高南低,相差約5米。南北二進,院落分東、中、西三路,即三個相對獨立的院,構成一個大四合院,共有房45間,院外有圍牆。東路前院正房、中路院正房及西過廳僅存牆體或地基,其他建築主體完好。簡介
在北京古老的土地上,有一座風貌古樸幽靜、個性鮮明的古老山村。它就是靜靜隱置於京西深山峽谷之中的“古村文化明珠”川底下村。村莊群山環抱、清泉繞流,那融于山坡的村落布局,嚴謹和諧、變化有序。那蠻石原木建造的房屋、山石鋪砌的陡峭台階和街巷,樸實厚拙,色彩斑斕。古山村那詩情畫意的山水風景、古樸的建築藝術、文情脈脈的楹聯雕刻,具有“活化石”般的珍貴价值,記載著古村發展的歷史、先人建村的智慧和創造實踐。具有歷史文物和建築、美術、社會學等多學科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
村中保留有500多間、70餘套明清四合院民居,布局合理,結構嚴謹,建築風格古樸別致,是考察古建築、民俗及寫生的好去處。村內主街為南北走向。70多套四合院落主次分明,青磚灰瓦,玉階雕樑。每一戶的門廊結構各有不同,因其、造型色彩、門釘個數及門前台階級數的不同而顯示著門第的高低。幾乎所有的院落都是雕樑畫棟,精工細作;門樓的脊瓦及鎮物也是十分講究,頗具匠心。高大的門樓兩邊是精緻的壁畫、門扇上細巧的門、門閥及門外帶有裝飾的拴馬樁等,無不令人讚嘆。房屋的窗欞造型更是變化多端,圖案有雙燈籠格、斜棱格、回字格、規矩格、正方格等;窗的式樣有推拉窗、雙層窗、支摘窗,既有變化又有統一。
最為別致的是,襯裡各家各戶的院牆影壁上就像各個歷史時期的留言壁,從“相看兩不厭,只有敬廳上”的詩畫,到“捍衛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勝利果實”,“永遠忠於”,“四個偉大”,“戰無不勝”,“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又到“只生一個好”,無不令人頻生感慨。
歷經時代變遷與滄桑的川底下古山村,今日雖已失去昔日的輝煌,但那親切近人、充滿自然氣韻和濃郁生活氣息的山村環境,依然那么動人。
“建築是一首哲理詩,是凝固的樂章,石頭的書”。由於歲月遙遠,便沉澱下來一些東西,可以叫歷史,也可以叫風俗。川底下就是這樣一個建築留存著古味,風景寧靜而令人沉醉的世外桃源一樣的山村。
文化民俗
川底下村崇尚文化,重視教育,在清代即開有私塾,後建國民國小,抗戰時辦有抗日巡國國小。一家住戶門樓內貼有客辦學堂畢業文告,另一戶門樓中貼有清代立功遷升馳根。川底下村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如過年祭祖祭灶、清明盪鞦韆。正月十五轉燈中秋節賞月,村中組建戲班子,演唱地方戲。
景點古蹟
村北的爨寶峪溝岩洞是抗日國小遺址,村北有“一線天”,柏九石陣、京西古道遺址、神駒蹄窩、古龍王廟等,
周圍的山峰形狀奇特,大多象形,有“金蟾望月”、“威虎鎮山”、“神包嘯天”、“蝙蝠獻福”、“筆架峰”、“筆峰”、“插關嶺子”等,是難得的自然景觀。革命鬥爭遺蹟:在抗日戰爭中,川底下這個當時僅108戶人家的小村子就有80人參軍和參加革命工作,全村有80%的戶為軍屬、乾屬,有34人為國捐軀,4人致殘,另有四、五十人在外當幹部,其中僅司屬級的就有二十多人。1942年,一名在家養傷的八路軍戰士和七名模範隊員,在南坡樑上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打退了近千名進山掃蕩的日偽軍,保住了村莊和村民的安全,這就是著名的“南坡梁戰鬥”。村中現有日軍燒房的遺址。溯源
爨底下村人(戶主及子女)全姓韓。相傳是明代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移民而來,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墳處,後因山洪暴發,將整個村莊摧毀。只有一對青年男女,外出倖免遇難。為延續韓族後代,二人以推磨為媒而成婚,並在現址立村,婚後所生三子,為:韓福金、韓福銀、韓福蒼。三子分三門,即:東門、中門、西門。始以福字為第一輩序排20輩:福景自守玉、有明萬宏思、義巨曉懷孟、永茂廣連文,至今已發展到17輩,茂,字輩。
韓姓家族輩, 移民離故鄉。 老村遭洪水,現址重建莊。
勤勞又智慧, 務農兼經商。 富有民族志,為國育棟樑。
特點
1、村名 爨底下的“爨”字,共有三十筆,發CUAN音,為了方便記憶可拆開說: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燒,大火燒林,越燒越興,豈不很熱,而爨底下人全姓韓,取諧音(寒)則為冷意,冷與熱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補,宇宙萬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熱,故而爨底下村在歷史上曾輝煌過。
“爨”字從字意解釋為:家,永不分爨,即永不分家。為:灶,燒火煮飯。為:姓,陝西省歧山縣有爨家莊,全村千口餘人皆姓爨。此字難寫難認,會寫則成爨,不會寫則成一片,故而用諧音“川”字代之,但仍發爨音。最早是在1942年為方便抗日幹部特別是外地抗日幹部通訊聯繫,將“爨”改成“川”,爨與川並用至五十年代末,基本就不用爨字了,1995年搞旅遊開發後,爨字又大放熠彩。
2、四合院 爨底下的四合院與京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等地方。
正房多大,廂房多大,門樓開在那邊,中軸線在哪兒,完全靠風水學所規範。它講究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其建築思想相同。在工藝上也講究乾磨細擺,磨磚對縫。不同之處是,東西廂房向院中央縮進,減少占地面積,二進院中,內宅與外宅的中軸線上,不建垂花門,而建三間五檁的穿堂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穿堂屋東側開二門,大門開在前院東南角。雨水從大門左側地洞排出。
爨底下的四合院的正房、倒座房大部分為四梁八柱,廂房為三梁六柱。牆體四角硬,房頂雙坡硬山清水脊,房脊兩端起蠍子尾,下置花草盤子,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房內設土炕、地爐,方磚鋪地,條磚牆裙。門和窗的窗欞多富於變化:工字錦、燈籠錦、大方格、龜背錦、滿天星、一馬三箭、和斜插欞字等。地基四周全用條石砌成,房兩側牆腿下有迎風蓋板,其石雕花紋繁多而不雷同,有大方格、斜方格、水波紋或花卉吉語等。
3、影壁 爨底下四合院前院東廂房的南山牆,後院東廂房的南山牆建座山影壁。上有帽,中有心,下有座三部分。帽上雕有壽桃,萬字錦,檐頭瓦當或虎頭,或福字,磨磚假椽頭或圓或方,精雕梅花,以取萬事美好之意,心外角雕有四時花卉,內角雕雲花,中心為置或雕“鴻禧”或書“福”字,而“福”字左上點為蝙蝠造型,下為梅花鹿頭造型,而右側為壽星造型,寓意福、祿、壽。更有在福、祿、壽上布有梅花,以其梅花五瓣狀示五福臨門,實為絕妙之極。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裝飾華美的影壁其主要功能是顯豪富、壯觀瞻、避邪氣、迎吉祥。
4、門樓 爨底下門樓大部分建在四合院東南角,也就是沿中軸線橫向東移,寓發橫財。同時也符合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思想。而建於街南的四合院門樓建西北角。屋宇式門樓居多,歇山起脊,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脊兩端起蠍子尾,下置花草盤子,磨磚對縫四角硬,前有前門罩,後有後門罩,或硬木透雕荷花、牡丹,或裝窗欞卡花,門額之上有圓形或多邊形門簪,上雕迎祥吉語。門檻下置門枕石,外起石墩,雕有吉語、花卉、瑞獸。門上裝銅製或鐵制門鈸,配門環,釕銱,門樓四角下有迎風蓋板,上有戧檐博逢富麗而壯觀。
5、整體精良 北方大部分村莊,地主老財的宅院特別好,而貧下中農的房屋卻很差,形成很大反差,而爨底下村由於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尤其清後期有聞名京西的大財主及遠近知名的八大家,有錢的人多,沒錢的人少,故而每家都蓋起青磚灰瓦四合院,三合院,可謂:整體精良。
6、高低錯落 爨底下村座北朝南,建於緩坡之上,層層升高,依山而建,依勢而就使每家採光、通風、觀景視覺都具最佳效果,充分體現人與建築,建築與環境的完美結合。
7、構思巧妙 爨底下街道、胡同多用青石、灰石、紫石板鋪路,質地堅固而漂亮,雨過天晴各色石板映射出迷人之彩。而院內多用方磚鋪地,夏天不熱,冬天不涼,走路不滑,還可調解院內濕度。地下則建地窖用以儲存蔬菜、果品,因可用氣孔、窖蓋兒調解溫度,羅卜、土豆等能儲存數月。地面上,鑲嵌外方內中央有圓洞的六個石窩。到秋季,六個等距離對稱的石窩內樹起六根帶叉木樁,搭放荊芭,上曬糧食,下可行人。糧食曬乾下棚,將木樁拔掉,既方便又漂亮,可謂:構思巧妙。
8、豐富的文化遺存 明代老村遺址、清代民居、壁畫、捷報、二戰時期被日軍燒毀房屋的廢墟、抗日哨所遺址、五十年代的標語、六十年代的標語、七十年代的標語、古碾、古磨、古井、古廟使人們感悟歷史,感悟蒼桑,信步其中,如品陳年老酒。
9、高官之村 抗日戰爭時期,全村108戶,500多口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有七、八十個年青人參軍、參政、參戰。百分之八十的農戶為軍屬、乾屬、烈屬。有34名烈士為國捐軀,4人致殘。解放後數十人在外當官,僅司局級近20人。
10、風水寶地 爨底下人重耕讀,同時也注重風水,村莊周圍環境與風水理論珠聯碧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為祈求豐富的生產成果和舒暢的生活狀況,總結、積累了非常深奧的風水理論並形成不同流派。而這些理論,無論那種流派都在或多或少地影響、指導、規範著人們地生產、生活。同時,無論那種流派都離不開共有的風水理論七要素: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風,水,應案。只是有的注重“形勢”,有的則注重“理氣”。
爨底下村左有內青龍山,東坡梁,外青龍山,螯峪東坡梁。這兩條青龍山,氣勢磅礴,蜿蜒起伏,而令人稱絕的是內青龍山於起伏之中隆起三組山頭,頗似三個吉祥動物。即:臥虎,側頭而臥伏視全村,虎,獸中之王,為祿。龜,神龜嘯天,仰天長嘯,龜,為壽。蝙蝠送福,翔飛而來,蝙蝠,為福。福祿壽星照古村。
爨底下村右邊有內白虎山,北坡楞子,外白虎山,柏峪台北坡,這兩座白虎山順勢而下,而無大起之勢,特別是內白虎山一落到底,垂馴至極。恰是左青龍昂首,右白虎低頭。
兩青龍山和兩白虎山交匯於柏峪台東坡梁頂為祖山即:玄武。它舒展雙臂將爨底下抱之懷中,令村莊西避寒氣,負陰抱陽。而好中稱奇的是從祖山左側垂落下一條山樑,為紅砂岩,落平全是黃土,微起後形成一圓潤山包。紅砂山樑為龍脊,兩側梯田為龍鱗,黃土處為龍脖子,山包則為龍頭。可龍頭之下即是村之明堂,村莊以明堂為軸展於兩側。村莊與龍頭,龍頭與祖山結合的如此巧妙,如此親藹,如此鬼斧神工。
爨底下村對面山南坡梁為朱雀山。它從西南筆架山向東南垂落,至村對面趨平,然後驟落於村前左方,與青龍山對峙並向村內合圍成出水口且鎖勢強烈。朱雀取象於鳥,勢似翔舞之姿才為祥。南坡梁勢平壯觀,毫無犬牙之惡,叢林茂盛,青翠秀麗,儘管東部山頂稍低,巧有一溜翠柏傲立與山體相依相連翔舞盛情。
村前南坡梁後有一山峰勻挺而尖酷似毛筆,但在村外才能觀得,稱之筆鋒朝外,具筆峰便崇文,有文化才能當官,故而筆峰朝外孕育出爨底下許多高官曾任職於全國各地。真可謂:筆峰朝外官如林。
風水理論中“風”和“水”也極為重要。無風花不開,無風雨不來,無風空氣也發獃。剛風、疾風、冽風、狂風不好,春風、微風、柔風、和風甚佳。爨底下群山懷抱可拒西北剛烈之風,盡享微風拂面。水乃萬物之源。爨底子村居齋堂西北溝中下部,上距柏峪黃草梁10公里,屬來水,“乾方來水,天門開,流源長財源茂盛。”下離國道6公里,為出水,“巽方出水,地戶閉財用不竭。”村西北,左有麻花兒溝之泉水,中有黃草梁之河水,右則爨寶峪之泉水,三水(很早以前有,近幾十年乾涸)匯聚自西北而入,直奔南坡根順勢向東,隨之折向東南而去。恰以弧形繞村,“山環水抱必有氣”。村左,東溝之泉水,村右,後塂之雨水,村前,巧有兩口水井(龍眼)與龍頭相對。冠帶之水,滋村潤民,福澤萬物。水能聚氣,水能聚財,水能避邪趨吉。
村上一公里,百米南湖(一線天)象只喇叭,強納東方紫氣,拂祥入戶。村下半公里,筆峰山垂伸一梁(門插嶺)插入東山之坳,勁鎖財神在家。
在山區,四面環山的村莊比比皆是,但是,象爨底下這等風水要素麵面俱佳,處處稱奇者實為難得,風水寶地名不虛傳。不管風水理論含有多少迷信色彩,然而爨底下村人,在優美的自然環境恩澤下,盡享其祥。村民相貌秀氣,勤勞智慧,在家求財,財源廣,於外當官,官運通。名京西,譽河北,輝煌歷史氣貫長虹。
東山之巔三尊神, 福祿壽星照古村。 背靠龍頭對應案, 筆峰朝外官如林。
上得爨頭納紫氣, 下有門插鎖財神。 昔日輝煌隨風去, 世紀之交又逢春。
旅遊指南
進出交通
在北京坐捷運到蘋果園站,出站坐929支線到齋塘下車,再打面的到川底下村; 或從展覽路乘336路到門頭溝河灘下車,轉乘長途車到齋堂鎮,然後沿山路步行進村。自架車可由五孔橋上阜石路到門頭溝,再沿109國道過齋堂鎮右轉即可到達,路上有路標。
停留住宿
村中有很多村民辦的家庭旅館,吃飯可點菜。
氣候與游季
川底下村四季分明,景色各有千秋,春季桃花滿山,夏季清爽宜人,秋季果實纍纍,冬天銀裝素裹。適合四季遊覽。
順道遊覽
柏峪民俗度假村位於京西門頭溝區齋堂鎮以北半球0里處的柏峪村,從齋堂沿峽谷修建的公路北行經青龍澗、雙石頭、川底下即可到達。柏峪村為明代古村,因村中有名木古樹而得名,京西古道從村中穿過。從柏峪村沿公路北上是黃草梁長城,往東可達沿河城,往西可通燕家台、小龍門口。在經過日寇的三次大火焚燒之後,村中的建築雖已被破壞,但還能依稀看到往日的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