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葉、花、未成熟果實及種子油。
性味
味甘、微辛,性寒。有小毒。
歸經
歸肺、脾、胃、肝經。
功效
根:下氣消積,利水化痰,驅蟲。
葉:清熱消腫,解毒殺蟲。
花:清熱解毒,生肌。
主治
根:食積痞滿,水腫,哮喘,瘰癧,蛔蟲病。
葉:腸炎,痢疾,癰腫,臁瘡,疥癬,漆瘡,燙傷。
花:外用於燒燙傷。
相關配伍
治瘰癧:油桐樹子磨水塗,再以一、兩個油桐子和豬精肉煎湯飲。不可多用,宜多服數次。(《嶺南採藥錄》)
用法用量
根:6-12g,或燉肉服;葉、花: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花浸植物油內,備用。
使用注意
根:孕婦慎服。
種子:孕婦禁服。
採集加工
根常年可采。夏、秋季采葉及凋落的花,曬乾。冬季采果,將種子取出,分別曬乾備用,如用種子油,須另行加工。
形態特徵
油桐,又名罌子桐、虎子桐、荏桐、光桐、五年桐、百年桐、光面桐。落葉喬木,高達10米;樹皮灰色,近光滑;枝條粗壯,無毛,具明顯皮孔。葉卵圓形,長8-18厘米,寬6-15厘米,頂端短尖,基部截平至淺心形,全緣,稀1-3淺裂,嫩葉上面被很快脫落微柔毛,下面被漸脫落棕褐色微柔毛,成長葉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灰綠色,被貼伏微柔毛;掌狀脈5(-7)條;葉柄與葉片近等長,幾無毛,頂端有2枚扁平、無柄腺體。花雌雄同株,先葉或與葉同時開放;花萼長約1厘米,2(-3)裂,外面密被棕褐色微柔毛;花瓣白色,有淡紅色脈紋,倒卵形,長2-3厘米,寬1-1.5厘米,頂端圓形,基部爪狀;雄花:雄蕊8-12枚,2輪;外輪離生,內輪花絲中部以下合生;雌花:子房密被柔毛,3-5(-8)室,每室有1顆胚珠,花柱與子房室同數,2裂。核果近球狀,直徑4-6(-8)厘米,果皮光滑;種子3-4(-8)顆,種皮木質。花期3-4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喜生於較低的山坡、山麓和溝旁。分布於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鑑別
根:根條粗實,表面褐黑色,根皮厚,斷面內心白色,較泡松,有綿性
葉:單葉互生,具長柄,初被毛,後漸脫落;葉片卵形至心形,長8-20cm,寬6-15cm,先端尖,基部心形或楔形,不裂或有時3淺裂,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初時疏生微毛,沿脈較密,後漸脫落,下面有緊貼密生的細毛。氣微,味苦、澀。
種子:本品略呈三棱狀橢圓形,長2.1-2.5cm,直徑1.5-2cm。表面棕褐色,具短條棱和點狀突起
藥理作用
抗炎,劇烈瀉下作用。
現代套用
根臨床用於治療飲食不消化脘腹脹滿,水腫,哮喘,蛔蟲病,黃疸和牙痛等。
相關論述
油桐始載於《本草拾遺》,名甖子桐,曰:“子有大毒,壓為油,毒鼠死......似梧桐,生山中”。
薔薇亞綱分類導航
薔薇目 |傘形目 |無患子目 |桃金孃目 |豆目 |山茱萸目 |鼠李目 |大戟目 |衛矛目 |山龍眼目 |紅樹目 |大花草目 |牻牛兒苗目 |檀香目 |亞麻目 |遠志目|川薹草目大戟科·
巴豆亞科(Subfam. Crotonoideae Peg),大戟科的一個亞科,本亞科約72屬,約1 500種。我國產5族,另栽培的2族;共有18屬、61種、5變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