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署雜記》

《宛署雜記》

《宛署雜記》成於1593年,而在以後的幾百年里,雖有《順天府志》 《帝京景物》 《春明夢余錄》等轉載些文字,卻無人能出示其原著,它好像一夜之間被大風吹得無影無蹤,無聲無息。直到解放後才有學者在異國它鄉的日本尊經閣文庫發現了這本書,經過艱難的協商才得以將此書攝影后帶回祖國,於1961年在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信息

宛署雜記

作者:(明)沈榜編著

《宛署雜記》《宛署雜記》

價格:
發行地:北京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宛署雜記簡介:

始予抱四方之略,博求掌故,識天下戶口、阨塞、風俗、政治盛衰,蓋見志記之不可以已雲。及授官內鄉,歷東明,因掌故而籍行之,具以潤飾功令,然猶外縣也。既晉上元,猶陪京也。及復除宛平,則列在輦轂之下,意其風被最先,科條獨著,是其志記必詳,且核於前所睹聞
《宛署雜記》二十卷,作者沈榜(明),湖廣臨湘(湖南長沙市)人,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任順天府宛平縣知縣,在任期間留心時事,搜尋掌故,根據署中檔案材料編著了《宛署雜記》,它記載了明代社會政治、經濟、歷史地理、風俗民情、人物遺文等資料,在北京史書匱乏的封建社會,它實際是宛平的縣誌,也是北京最早的史書之一。
一、 漂流異國的《宛署雜記》與我的宛署情結
一九八六年本人在參加《當代中國》叢書, 《北京卷·門頭溝篇·工業發展大事紀》的寫作過程中,收集了一些民俗資料。後來一位老人向我推薦《宛署雜記》。我跑遍了全區十幾所圖書館、室,圖書館沒有,就向熟人借閱,經過幾年的尋找,終於在一九九二年托人從北京古籍出版社會書庫里求得一本。
《宛署雜記》成於1593年,而在以後的幾百年里,雖有《順天府志》 《帝京景物》 《春明夢余錄》等轉載些文字,卻無人能出示其原著,它好像一夜之間被大風吹得無影無蹤,無聲無息。直到解放後才有學者在異國它鄉的日本尊經閣文庫發現了這本書,經過艱難的協商才得以將此書攝影后帶回祖國,於1961年在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可謂歷盡艱辛。直到今天原版《宛署雜記》仍熟睡日本,又可謂民族的悲哀。扼腕之餘,暗問長天, 《宛》如何流落日本?商人買入乎?學者交流乎?侵略者掠奪乎?
從此我也更加珍稀得來不易的《宛》,愛人嘻說我:結下了宛署情結。
二、目錄之迷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萬言書。”這看上去很平常的一首五言絕句,較一般詩詞並無甚絕妙之處,而把它從特定環境發掘出來,了解它的背景,體會它的精髓,才能切知作者深厚的文化修養,領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一代儒生以書言志的報國之心。
自從得到這本書,我好像一下了從借閱的重壓下解脫出來,經常徜洋其中,體會那滋滋美味,對一些精彩章節尚能朗朗上口,而對其目錄卻總是不得其解。因此,每逢與人談古論今,說及此書,總要討論一番,均不得而知。年長日久,迷團益深,一直縈繞於腦際,總想找出答案。也開始留心其它書目錄的排序。大部分書籍從序言到正文,從主標題到副標題,皆有規可循。現代書目無論以ABCD排序,還是以甲乙丙丁作頭,都能找出一定的規律性。只有《宛》,每一卷不但有“名”,還有“字”,名尚有解,字卻一直琢磨不透,如“第一卷 日字,對聖諭……第二十卷 書字,對志遺一、志遺二……”。
一天,偶然閱報《世人罕見的三大絕品——雲居寺“三絕”》中有這樣一段寫石經、紙經、木版經:木版經即龍藏經。當時印刷的龍藏經以《千字文》編號,自“天”字起至“機”機字止。看到這時,寥寥幾字,頓時使我似乎感悟到了什麼。《宛》會不會是以一個什麼經典文章為目錄排序?或者……於是我將《宛》的目錄排出:
第一卷 日字 第十一卷 太字
第二卷 月字 第十二卷 平字
第三卷 光字 第十三卷 無字
第四卷 天字 第十四卷 以字
第五卷 德字 第十五卷 報字
第六卷 山字 第十六卷 願字
第七卷 河字 第十七卷 上字
第八卷 壯字 第十八卷 萬字
第九卷 帝字 第十九卷 言字
第十卷 居字 第二十卷 書字
原來,這二十卷的卷頭字,竟是一首詩,一首絕妙的抒情詩。是目錄藏詩:
“日月光天德”當朝天子德性像日月的光芒一樣沐浴天下。
“山河壯帝居”,美好的山河更襯托出京城的壯美。
“太平無以報”,作為京畿縣官,本當立德於民,立功於國,但在太平盛世,無能言立德,無力言立功,別無報孝祖國的辦法。
“願上萬言書”,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編寫這本書權做對祖國和人民的報答。
故我寫了《百年迷底 目錄為詩·宛署小解》,於1999年在北京日報發表後,許多文友來電商榷,我才知此詩源於南北朝陳後主的《帝都》,只是第二句的“都”改為“居”。
 三、發掘被時間埋藏的歷史
在北京歷史上,地方史志書籍不多。在《永樂大典》中記載,元代曾有《析津志》 ,是北京最早的史書,可是已經隨著封建戰亂而逸失了。實際《宛》是現在可以見到的北京地區較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史志書了。沈榜以後,歷朝歷代的文人學者,無論是修史編志、文學民俗、經濟研究、物產人物,大部分都以它作依據。如與其同期的《順天府志》抄錄了謝杰為《宛》作的敘文,崇禎朝劉侗等著的《帝京景物略》 、孫承澤的《春明夢餘錄》及清初朱昆田補的《日下舊聞錄》中的風俗條皆取材於這本書,可見該書的歷史作用。
幾百年來,做史志者多有“上乾宮禁,有齒馬之懼;外涉部府,則有越俎之嫌”大多是見聞有據,又不得不遺。人們所見到的史志書籍,總有不得客觀,不見完美之感。
而沈夫子則摒棄傳統手法,從客觀出發,用紀實手法,較全面反映當時社會的歷史面貌。文中尤其突出了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經濟狀況,記錄了封建社會宛平百姓所擔負的衙門、壇廟、行幸、宮禁、陵園、考試等的各項費用,大到皇親用銀上萬兩,小到內務府餵貓肉七百二十斤,上昭陵墓一次用女轎夫1600名(男夫除外),吃、用花銷等。連篇累牘。
文中可以看出明代面積單位有:頃、畝、分、厘、毫、絲、忽、微、纖、共九級;容積單位有:石、斗、升、合、勺、抄、撮等七級,較之現代單位要細化得多。而與貨幣單位又有與之相通之處:兩、錢、分、厘、毫、絲、忽、微、纖、沙、塵、埃、渺、漠、糢共十五級,與現代貨幣相比要繁雜得多。由此不難看出,社會的進步,使貨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人民幣的元、角、分,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文中變化最多當屬道路與地名的變遷,如:過去的騾馬大道,已經變成了109國道和阜石路等柏油公路;長峪村變為大村,蝎虎澗與斜河澗,窄石台與宅舍台,饅頭村與門頭村(海淀)雕窩鋪與高鋪,劉加肱U劍賾苡氚賾鵲染儼皇ぞ佟?
文中也有諸多錯處,如目錄中南北朝陳後主“帝都”一詩中“山河壯帝都”的“都”字,沈夫子寫成“居”字;村與村之間距離,明明相距甚遠,書中寫得很近,可能是身為縣官,未能深入深山的緣故。
沿著《宛署雜記》的方向,我致力於民俗考察活動,深深體會到它就像一座寶藏,一座被時間埋藏的寶藏。有待我們去發掘、去汲取。
四、《宛署雜記》的啟示
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熱愛母親,世間不乏把家鄉比做母親的人,通過《宛》目錄迷底的揭開,細細品味字裡行間的內涵,我見到沈夫子一顆拳拳的赤子之心。他的目錄藏詩體現了其濃厚的儒家思想及謙恭、含蓄的傳統美德的表現,也在我內心激起了層層漣漪。
我是一個礦工子弟,生在宛署故里,長在永定河岸,沈夫子故鄉在遙遠的湖廣,他尚能為宛署的父老留下如此寶貴的財富,我們做為宛署的後裔又如何不把自己交給親愛的家鄉呢?近年來我曾發表過《門頭溝四大家族》 《高高的矸石山》《百年之迷底 目錄竟是詩·宛暑小解》等,參加了《北京地方志 門頭溝卷》 《京西民俗》的撰稿工作,我深深體會到:人的一生只是一個過程,而衡量他的標準又各不相同,金錢固然重要,但是,再偉大的人死後,人們也不會記得他開多少工資?秦皇如此?沈榜如此?現代偉人依然如此?歷史將銘記為祖國和人民辛勤工作的人,沈夫子用他的《宛署雜記》書寫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名言,留下了寶貴的宛平縣史,更為我們留下了一付續寫歷史的重擔。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