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為迎董鎮城東、城北街。以後屢經變動,至1959年合併為城關人民公社城東生產隊(後稱生產大隊),1984年改稱城東村。1961年後,隸屬金橋人民公社(鄉),1988年屬富陽鎮。
1949年前,城東村分散在恩波橋以東,從鑊子山到鸛山東側一帶2平方公里多的土地上。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7年冬,富陽縣城淪陷,村民被迫背井離鄉,四散逃亡,除鸛山腳以西寥寥幾間破屋以外,其餘一片廢墟。抗日戰爭勝利後,村民陸續返鄉,茅舍草屋成了一般人家的棲身之處。至1949年,全村80%以上的戶仍住在茅房草屋裡。
1949年後,城東人依靠集體力量,移墩填浦,平整土地。 到1978年,全村耕地擴大到827.86畝,比1949年增加20%,糧食總產量590噸,人均產糧375公斤,為1949年的5倍。工農業總產值25.72萬元,人均經濟收入153.20元。由於全村經濟收入全賴農業,工業生產幾近空白,集體資金不上萬,戶均積蓄不上百,饑寒雖除,貧困猶存。
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經濟迅速發展,建設用地日益增多,城東村的大部分土地被徵用,所剩耕地無幾。經30來年苦心經營的純農業經濟,徹底宣告解體。在新形勢下,城東村人解放思想,迅速調整產業結構,確立了以農業服務業作基礎,逐步向務工、務商方向發展的方針。1980年,村級企業開始起步,先後辦起了山林隊、茶葉隊、基建隊、運輸隊、加工廠、農機廠、畜牧場等村級企業。經過十多年奮鬥拼搏,村辦企業越來越興旺,集體經濟越來越壯大。
人口
截至2012年,全村共有488戶,919人。
經濟
全村除少數年齡較大村民仍從事蔬菜、茶葉、水果等專業生產外,絕大多數村民已轉向務工或經商。全村已創辦集體企業20家,種植業特產隊5個,擁有職工858人,工農業總產值達3194萬元,比1978年增長123倍。其中工、貿、農產值各占62%、36%和2%。村民人均收入2032元,比1978年增長12倍以上,全村已由貧窮走向富裕。
在村級集體企業中,有工業企業9家,年產值950萬元,其中年產值100萬元以上5家。主要產品有塑膠門窗、塑膠製品、空調風口、電子元件、儀表電器、特種變壓器、印刷包裝等。飯店、服務業、商業等貿易單位6家,年營業額達1280萬元,其中100萬元以上2家。富陽龍山飯店是村級集體骨幹企業,占地14畝,建築面積6775平方米,蘇州園林式建築結構,擁有客房124間,床位300個,大、小型會議室6個,一次可容納400人就餐的大型寬暢餐廳和精緻小餐廳6個,客房內電話、彩電、空調、地毯、沙發等設施一應俱全,還附設有音樂舞廳等娛樂場所及1200平方米的停車場。院內綠樹成蔭,曲徑迴廊,四季如春,環境幽靜。現有職工80名,年營業額達200萬元,堪稱全縣村級服務行業第一樓。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一)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