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概況
城內社區居委會隸屬龍城鎮政府,地處龍城鎮東西方位,為縣政府、鎮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整個社區居委會共有7個居民小組。現有住戶858戶,人口3162人,其中農業人口1685人,勞動力1084人。
全社區國土面積4.2平方公里,海拔1936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769毫米,適合種植蔬菜花卉等農作物。耕地面積1194畝,人均耕地0.38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41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21元。
自然資源
全社區有耕地總面積1194畝(其中:水田612畝,旱地582畝),人均耕地0.38畝,主要種植蔬菜花卉等作物。擁有林地1589畝、荒山荒地49畝、其他面積431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社區已全面實現通水、通電、通電視、通電話,主要道路有路燈。戶戶通自來水、通電,無飲水用電困難戶;815戶通有線電視,841戶擁有電視機,(分別占總戶數的95%和98%);837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其中711戶擁有行動電話(分別占總戶數的97.5%和83%)。
社區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到最近的車站距離在1公里以內,距離集貿市場在1公里以內。全村共擁有汽車187輛、農用運輸車3輛、拖拉機3輛、機車24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12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1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6畝。
全社區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4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05戶居住磚木結住房;有10戶居住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730戶住房裝有太陽能。
社區經濟
城內社區居委會2006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4,113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8萬元,占總收入的1%;畜牧業收入169萬元,占總收入的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303頭,肉牛18頭,肉羊38頭);第二、三產業收入 23,816萬元,占總收入的9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721元,收入以自營商飲服務業為主。
特色產業
城內社區的主要產業以商飲服務為主,2006年主產業銷售總收入18,34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6%。擁有企業 529 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 2個。
目前正在計畫充分利用15%的預留用地,建設專業市場、創辦第三產業、發展個私企業切實解決失地農民及農轉非人員就業問題並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人口衛生
城內社區現有農戶858戶,共有人口3162人,其中男性 1411人,女性1751人。其中農業人口1685人,勞動力 1142人。
社區內居住有漢、回、彝等8種民族,其中漢族2686人、回族423人、彝族22人、其他民族31人。
到2006年底,全社區有554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占人口總數的18%;3004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41人享受低保。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社區衛生所、衛生院、縣醫院,社區衛生所面積有1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距離衛生院、縣級醫院不到1公里。社區內建有公廁10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6個,建有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社區內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4,635平方米,擁有教師48人,在校學生1332人,與中學距離在1公里以內。目前整個社區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70人,其中小學生260人,中學生110人。社務公開
城內社區年末集體總收入838萬元,有固定資產 2,504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78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按季度定期開展居務公開,主要以簡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城內社區黨總支下設有黨支部4個,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38人,少數民族黨員 16 人,其中男黨員91人、女黨員47人。黨總支連續多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居委會由社區黨總支書記、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7個居民小組。社區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74人。團總支 多次年被評為先進基層團總支。
人文地理
社區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城內社區在市、縣、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工作,總投資30多萬元,用於村容村貌整治、修建改造社區道路、垃圾池等公用設施。
發展重點
社區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預留用地政策多年未能兌現落實;
2、失地農民及農轉非人員的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問題。
社區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充分利用15%的預留用地,建設專業市場、創辦第三產業、發展個私企業切實解決失地農民及農轉非人員就業問題並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一)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