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2.65平方公里,海拔1959米,年平均氣溫 15 ℃,年降水量1000 毫米,適合種植經濟作物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934.00 畝,人均耕地0.8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27,738.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50.00 元。農民收入主要以 二、三產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934.00 畝(其中:田2,228.00 畝,地 1,706.00 畝),人均耕地 0.77 畝,主要種植 糧食作物等作物;主要種植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10.00 畝,其中養殖面積 10.00 畝;荒山荒地 30.00 畝,其他面積 5.00 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 1687 戶通自來水,沒有農戶飲用井水,沒有農戶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1687戶通電,有 1635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1660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7%和9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1531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1244 戶(分別占總數的91%和74%)。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 柏油、水泥 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 233 輛,拖拉機 16 輛,機車 106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1,905.61 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905.61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37 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1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698 戶;全村6個自然村都已實現了通自來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通路燈。沒有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935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478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274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27,738.81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1,763.00 萬元,占總收入的6.4%;畜牧業收入 885.00 萬元,占總收入的3.1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3172 頭,肉牛 18 頭);漁業收入 8.00 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 25,082.81 萬元,占總收入的90.4%;工資性收入 83.98 萬元,占總收入的0.3%。農民人均純收入 3,750.00 元,農民收入以 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0.00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84人(占勞動力的2.1%),在省內務工 72 人,到省外務工 12 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二、三產業 (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省內。2006年 種植業全村銷售總收入 1,763.00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大棚蔬菜、無公害蔬菜系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二三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1687 戶,共鄉村人口 5107 人,其中男性 2379 人,女性 2728 人。其中農業人口 5107 人,勞動力 3924 人。該村以漢族、回族為主,其中漢族4739人,回族266人,彝族72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21 人(人員名單附後),占人口總數的0.4%;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4343 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85%;享受低保 91 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2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1 人,該村建有公廁17 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16 個。
該村現有農戶 1687 戶,共鄉村人口 5107 人,其中男性 2379 人,女性 2728 人。其中農業人口 5107 人,勞動力 3924 人。該村以漢族、回族為主,其中漢族4739人,回族266人,彝族72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21 人(人員名單附後),占人口總數的0.4%;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4343 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85%;享受低保 91 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2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1 人,該村建有公廁17 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16 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4,499.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26 人,在校學生347人。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91人,其中小學生347人,中學生244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2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該村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4,499.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26 人,在校學生347人,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91人,其中小學生347人,中學生244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2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 57.79 萬元,有固定資產 1,023.16 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35.37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會議,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6 個,共有黨員180人,少數民族黨員 11 人,其中男黨員130人、女黨員 50 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6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 1 個,團支部 6 個,共有團員 51 人。
人文地理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體系沿未建立,農業結構 調整幅度不大;
2、農村基礎設施薄弱,休閒、娛樂系公共設施缺乏, 人居環境還有待改善;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提高農業產業水平,發揮產業化經營在新農村建設 中的推動作用;
2、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民眾的文明素質;
3、培育勞務經濟,增加非農產業收入;
4、加大培育優勢產業的力度,培植大棚蔬菜、無公害 蔬菜系特色產業,儘快形成區域性主導產業和支柱 產業。
湖北黃石市大冶市還地橋鎮板橋村
地處還地橋鎮西北方,東與軍山村交界,南鄰燎原村、保全湖,西連山莊、馬石村,北接塘橋村。現有總人口1843人,其中男903人,女940人,耕地面積1716畝,其中水田面積965畝,旱地面積751畝,水產養殖面積200畝。還黃公路橫貫其中,交通便利。2003年8月開始修建軍板公路,全長3.5公里,總投資12萬元,推動了村級經濟的發展。現有200畝水產養殖面積,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壯大了村級經濟。自然村有:譚家咀(楊)、菊花灣(胡)、陳爾芝、雞墩李,尹家咀、胡龍巖、沙子嶺(張)。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梅溪鎮板橋村
位於梅溪鎮西北方向,東與九斗農田相連,西鄰西苕溪,南接華光村,北與荊南村相鄰;下轄10個村民小組,全村總人口1490人,總戶數426戶。有耕地1353.01畝:其中水田1314畝、旱地39.01畝,有魚塘320畝。
茂名行政區劃百科(一)
茂名市位於南中國海之濱,地處廣東省西南部,背靠祖國大西南,茂名“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荔枝、香蕉、龍眼等“嶺南佳果”馳名中外。 |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一)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