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清末民初,黃巖縣人因與羅姓有親友關係絡繹遷來,至20-30年代,人口增多,形成小集市。現村區面積6平方公里,有羅村頭、田畈里、黃泥坦、廟嶺上、羅村前、雙盤頭、後山塢、紅廟、山羊塢、竹廠10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羅村頭。隸屬上墅鄉。1992年有600餘戶、2304人。公路向北有油渣公路與省道杭孝線相接,可抵遞鋪鎮(縣城)與孝豐鎮,向西可達報福鎮,向南可至董嶺。村內有大貨車、工具車、農用車150多輛。伴隨運輸業的發展,商業日漸興旺,公路兩旁商店攤鋪排列成行。是年,工農業總產值700萬元。
農業發展
1949年前,糧食畝產不足150公斤。1949年後,依靠集體力量興修水利,建成山塘水庫6座,庫容合計9萬多立方米,使全村耕田得以灌溉,加上採用新品種、機械農具和提高精耕細作水平,糧食畝產逐步增加。特別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生產積極性提高,對農業的投入增加。1992年,全村1160畝水田,畝產達600公斤。雖系山村,糧食自給有餘。
村內地勢較高,霧多露足,早春升溫慢,無高溫侵襲,系茶樹生長的優良環境,故植茶歷史久遠。然長期以來未形成規模生產,各家小塊茶園,經營粗放,甚至任其自榮自枯。產品除部分自飲外,也只是用於換物,未形成大宗商品。50年代起,集體開始成批種茶。1968年組織大批勞力劈山墾荒,茶園面積迅速擴大。接著興辦集體茶廠,大規模生產綠茶。1992年,產量達20多噸。其中龍井、碧螺春等名茶,色碧綠、顯白毫、味清香,行銷全國。
村內蠶桑生產起步晚、發展快。1975年,投入4萬多勞動日,搬石挑土填溝,平整了50多畝灘地,試種桑苗。結果,成活率達99%,更增添種桑養蠶的積極性。次年又平整灘地50畝,闢為桑園,並建起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的二層樓蠶室。80年代,幾度墾荒種桑,至1992年共有桑園180多畝。1986年,與湖州市塔山蠶種場聯營創辦蠶種場,現已成為湖州市定點蠶種制種基地和蠶桑保護區,年制種上萬張,產繭7.5噸,多次受到有關部門表彰。
改革開放後,隨著城鄉人民美化生活願望的日益增強,市場對花卉盆景需求增加,使素有養花傳統的羅村村民有用武之地,花卉盆景專業戶悄然出現。現有專業戶6家,每年向市場提供數千盆。製作別致,雅俗共賞,多次在湖州市盆景展覽評比中奪魁,吸引外地客商前來洽談採購,遠銷江蘇、上海等地。
礦藏資源
羅村有著豐富的礦藏資源。據地質部門勘探:村北的石灰岩礦床,由結晶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構成,儲量上億噸,且品位高,可供年產100萬噸水泥廠使用100年;村南的石煤礦床,儲量也在億噸上下,質量好,熱量均在1200~1800大卡以上,裸露煤蹤隨處可見,是燒制石灰、磚瓦的必需燃料,還可提煉微量元素氧化二釩。1969年,昆銅、安城、上墅人民公社和嘉興、海鹽、海寧等縣均在此開礦採煤,其中以海寧辦的煤礦規模最大(職工500餘人),採掘時間延續至1979年。其間村辦的石煤礦,最高年產8萬噸,除供應安吉各石灰廠、磚瓦廠外,還運銷嘉興市的海寧、桐鄉、海鹽等縣(市)。接著,村里又創辦石灰廠,年產石灰5000噸。此外,村內還有鄉辦煤礦和水泥廠各1家。
工業發展
70年代創辦機械碾米廠。80年代,村辦工業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至1992年計有冶金建材廠、春風腸衣廠、紙包裝廠、木製家具廠、水泥預製場等11家,固定資產總值210萬元,工業總產值310萬元。村校辦的安吉冶金建材廠原名鑄管廠,建於1991年1月。生產的樓房下水道鑄鐵管,品種齊全,美觀,耐腐蝕,已進入上海市場,暢銷省內各地,供不應求。生產的底絡合金鋼球鍛,是水泥廠、礦山、建築場的必需材料。工廠占地7000多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100多萬元。年產各種規格底絡合金鋼球鍛1000噸,產值200萬元。同年底,與有關高等院校合作,聯合開發馬氏體球磨鑄鐵等最新科技產品。1992年投資60萬元,使設備和檢測手段更為完備和先進。
春風腸衣廠於1990年籌建,次年投產。以豬小腸為原料製成腸衣。由於不斷革新工藝,產品質量達於上乘,全部銷往歐洲和日本,成為出口創匯企業。工廠占地500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40萬元。年產腸衣6萬把,年出口創匯140萬元。現正與科研單位合作,計畫提煉鈣素。
文化教育
1919年秋創辦孝豐縣南陽區第五初級國民國小。然校舍系利用舊廟,村民窮困,能送子女上學的不多。1959年,在人民政府的扶助下,始建4間平房校舍。1983年,村投資6萬元,興建擁有8個教室的二層教學樓。1991年,村與校辦廠共同投資,又建起1幢新式教學樓。近年,村每年投入近萬元,用於購置設備等。現有在校學生300人,教師12人。1988年起,村實行獎學金制度,凡考上高中、大中專學校的學生給予一次性獎勵。80年代有20多人考上大中專院校。
生活狀況
1949年後,村民生活雖有所改善,但囿於生產的單一性,至1978年,人均收入僅100元左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各項富民政策實行後,村民生活逐步明顯提高。1992年,人均純收入超過1000元。95%的村民搬進新居,人均住房面積達40多平方米。彩電、洗衣機、冰櫃等高檔家用電器已進入尋常人家,日漸普及。1991年3月,安裝了衛星轉播電視接收站,村民可收看4套以上電視節目。對獨生子女、企業職工、現役軍人和村幹部實行不同層次的福利保險。
茂名行政區劃百科(二)
茂名市位於南中國海之濱,地處廣東省西南部,背靠祖國大西南,茂名“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荔枝、香蕉、龍眼等“嶺南佳果”馳名中外。 |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二)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