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竹村

概況

篁竹村,位於黎川縣城南熊村水與社苹水交匯處。

篁、竹田也,《說文解字》注釋曰:“竹田曰篁”,就此名稱,足以讓人想像古村千年前的自然山水之美,正如柳宗元小石潭記中所描寫的那樣: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難怪古人賦云:篁竹南面群山黛嶺,北望村里人家,東臨黎河流水,西指桑梓阡陌。周圍茂林修竹亭亭如蓋,桃園蘭圃鳥語花香。據史料記載,這裡曾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書院式園林建築,森林茂密,修竹綿綿,山泉清澈。北宋著名理學家李覯心儀此境從南城麻姑山,遷至黎川赤溪(今篁竹街暢園村)境內,舐毫吮墨,以文會友,潛心學問,其著名的讀書治學之所“赤溪風月亭”,至今仍佇立在篁竹街暢園村的阡陌之野。900年來,該亭為南來北往過客遮風擋雨,蔽日乘陰。宋代進士河北道都轉運使劉希旦著有《光風霽月亭》(即赤溪風月亭)贊曰:“亭枕黎灘一覽幽,四時佳興任夷猶。眼前物色吟佳境,身處虛名水上漚。恰渚風恬魚覓餌,海門月上酒催籌。湖山行樂全盤勝,肯羨人間萬戶候。”清代著名詩人張仕裕也著《秋日諸友過暢園水亭》讚美暢園赤溪的風光之美:“選勝得陶謝,招提到赤溪。空亭生古思,叢樹入新題。岫劉書樓畫,苔殘屐齒泥。寒禽如喚客,啼過夕陽西。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黎川水路發達,運輸以船筏為主,資源豐富,商賈雲集。篁竹村面臨南津碼頭,又處黎川通往福建邵武、建寧、泰寧必經衢徑和貨物流通集散之地。這裡經濟繁榮,百姓富有,村內有六華里的青石板老街貫穿街頭村尾,兩邊的廳堂院落一律明清古建築,屋舍櫛比,商鋪林立,紙行、筍行、藥鋪、米店、書社、雜貨、客棧一應具有,篁竹村也因這條商業街而聞名,後人們俗稱篁竹街。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篁竹街改設為壽山鄉,下轄暢園、老港旁、打漁港、鄢家山、上篁竹街、下篁竹街六個自然村。這裡人丁興旺,文化興盛,當時具有名人之稱的張伯甫、梁靜甫、黃質甫創辦的“三甫閱報讀書社”,在縣城具有廣泛的影響,吸引了一批具有思想學問的青年才俊,承襲著李覯的治學遺風。“唱話文”是當年篁竹街最有特色且風摩全縣的一種文化娛樂形式,也成為盲人“長生”及弟子們生存的一門手藝。“話文”這種以白話彈唱的形式起於何時無從考證,人們只知道是由盲人們一代傳教一代沿襲至今。“話文”的內容十分豐富,評書裡面演講的故事“話文”都能彈唱,有<<桃花扇》、《白蛇傳》、《西廂記》、《聊齋》等等,據說盲人是靠著聽評書時的驚人記憶,加上師傅的口傳和自己的理解揣摩,通過白話的形式彈唱成曲。藝人所持的樂器非常簡單,俗稱道情,就一段二尺長的竹筒,茶杯口粗,一頭繃緊的魚皮或者豬糕膜(豬的板糕曬制而成薄而透明),通過拍打振動空氣而發出“嘭嘭”的聲音,有點類似彈棉花的音響。作為一門手藝,村里人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或農作勞累之餘,都會把長生師徒們請去,好生招待一餐,長生兩碗水酒下肚,便根據主人的點唱或辦事的內容,拉上嗓子唱上一宿。長生的“話文”唱得確實很有韻味,隨著故事的情節抑揚頓挫跌宕起伏,或激昂、或悲憤、或怒罵、或嗚咽,聽眾們入神處不由嘻笑、抽泣。“話文”唱畢憑主人給個賞錢,多少不論,長生們並不計較。農忙的夏夜沒人請時,長生便會叫徒弟們坐在鄭家井頭唱上一宿,算是義演,為勞作了一天的鄰里街坊去署解乏,鄭家井頭便成了整條街上消署納涼的好去處。

生活

篁竹街人民非常勤勞,以種稻穀和蔬菜為生。每天凌晨,便有一支挑糞環保大軍,跨過新豐橋,穿梭於縣城的大街小巷,吆喝於門前院落,收集糞肥,用於田間菜園,這種勞動習慣延續至今,篁竹街目前仍是縣城主要的蔬菜供應基地。據說,篁竹街的年青一代,已不甘於黎川的小天地,闖蕩於上海、廣洲、夏門等城市,活躍於都市的農貿市場。篁竹街土地肥沃,盛產的桃李、菸葉在明清時期就遠近聞名。

打漁巷村民

打漁巷村民是居住在篁竹街的一支特殊部落,以姓為主,靠打魚為生。他們一般以家庭為單位,憑竹排、鸕鶿、撒網晚間捕魚,點上松枝通宵達旦。第二天凌晨,女客們便來到河灘上守候,挑著新鮮活蹦的河魚上市出售,這支部落現在仍過著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

風俗習慣

篁竹街人樂於助人,民風淳樸。有人遇上天災人禍或生老病死,村民們便會自發的“邀會”,金額大小不論,輪流值會,用於救急解困,民間亦稱“老友會”,在過去沒有政府救濟的情況下,這是一種很好的自救方式。篁竹街人性情活躍、喜愛熱鬧,對傳統習俗的繼承根深蒂固。端午節晚上的賽龍舟盛況空前,上燈時分黎河兩岸人山人海,河邊插滿了一排排的竹桿,破開的竹桿頭裡插滿了點燃的松枝,就像現今城市沿河的景觀路燈。鑼鼓聲中,五彩的龍舟竟相出發,有錢人家的公子小姐早已備好花船尾隨其後,把酒彈琴,盡興助威。中秋節晚上的佛會,要大鬧三天,每戶門前掛上花燈,每家還須派人手持花燈,到篁竹街的蓮花庵,由庵內老者領著準時出發,手提花燈繞整個村莊的家家戶戶遊園,所到之處必須鞭炮迎接,整個村子熱鬧非凡。遇到重陽、春節,舞長龍、跳獅子、踩高蹺必不可少,因此當時的篁竹街有篁竹省之稱。

建築

篁竹街最有特色的代表建築昌蒲橋新豐橋橫港橋橫跨於篁竹街與縣城之間,造福於兩岸百姓。儘管昌蒲橋在歲月的風雨中已蕩然無存,但新豐橋、橫港橋仍以嬌人的身姿、古老的風韻,見證著千年的歷史滄桑。兩座美麗廊橋的完好保存,已被載入中國古鎮廊橋的史冊,也成為黎川千年古城的歷史標本。

國內戰爭期間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篁竹街作為紅軍革命活動的根據地,篁竹街人民始終在紅星的照耀下接受革命的薰陶和血與火的冼禮。1931年5月,紅一方面軍進駐篁竹街,並著手創建黎泰革命根據地。黎川是中央蘇區的北大門,第五次反圍剿的主戰場,朱德、周恩來、彭德懷、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英勇的紅軍在這裡進行了長征前夕最為艱苦的革命鬥爭。1932年10月,遵照毛澤東、周恩來的指示和部署,中央紅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由福建建寧遷入黎川篁竹街潘家大屋,11月30日,中國工農紅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閱兵誓師大會在這裡舉行,紅一、三、五軍團共七萬多指戰員和一萬多工農民眾集結在潘家大屋前的李樹坪,接受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委員的閱兵和引領宣誓。會上,周恩來總政委、朱德總司令、劉伯承參謀長、王稼祥主任等領導講了話,盛大的場面給閩贛邊區廣大民眾以極大的鼓舞。當天晚上紅軍總部還舉行了文藝晚會,上演了話劇《廬山之雪》,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上台參加了演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據可查的“紅色戲劇”。1933年1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總部在篁竹街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1933年7月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團正式成立,篁竹街潘家大屋成為紅七軍團臨時總司令部。當天成立大會的主會場就設在潘家大屋前的李樹坪,肖勁光被任命為軍團長兼政委,下轄十九師、二十師、二十一師主力部隊,篁竹街民眾革命熱情高漲,有近200名青壯年扔下鋤頭拿起梭標槍桿參加了紅軍,老紅軍鄧連生就是從篁竹街走出投身革命的代表。國民黨在第四、第五次圍剿中都把篁竹街列入匪區,紅軍戰士也正是憑藉著工農民眾力量和新豐橋、橫港橋的天然屏障,與國民黨軍展開了殊死的戰鬥。至今在篁竹的許多老屋牆頭、門庭廊榭還保留有紅軍時期的宣傳標語和口號,在六里長街的青石板上仿佛還留著老一輩革命家清晰的腳印,民間坊里還流傳著朱德、周恩來、彭德懷在新豐橋、橫港橋上橫刀立馬指揮打仗的故事。人們永遠也不會忘記,1933年12月12日,著名的團村戰役就是在中央紅軍總部的部署下,紅軍從篁竹街出發埋伏於團村而揭開了第五次反圍剿戰略大轉移的序幕。在這場慘烈的戰鬥中,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張錫龍、第十五師師長(少共國際師)吳高群等紅軍烈士的英魂長眠於團村的青山秀水之間。

老將軍探望

1999年4月13日,時隔66年以後,曾經在篁竹街戰鬥過的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上將偕同夫人回到了黎川這塊紅色的土地,又登上了當年戰鬥過的華蓋峰——江西團村戰役舊址。那天,天氣晴朗,老將軍一身便裝,滿頭銀絲,精神矍鑠,不用別人攙扶便登上了當年打仗的山崗,兩手叉腰,極目遠望。老人心潮起伏,眼前似乎又浮現出紅軍戰士衝鋒陷陣與敵人斯殺的殘酷場面,耳邊似乎又聽到了震耳欲聾的槍炮聲和戰馬的嘶鳴,——昔日的戰火硝煙雖已散盡,但紅軍烈士用鮮血書寫的歷史卻永遠銘刻在老區人民的心裡。此情此景,老將軍感慨萬千,心情沉重地說:“團村戰役是第五次反圍剿非常關鍵的戰役,當時天氣很冷,我們都穿著單衣,可戰士們作戰很勇敢,不怕死,一直往前沖。這一仗我們犧牲了好多戰士——”老將軍聲音哽咽眼睛濕潤,默默地注視著綿綿的群山和寬闊的田野,雙唇輕微顫動著,仿佛在和犧牲的戰友們訴說半個多世紀的思念……
老將軍匆匆地走了,帶走了老區人民的一片深情,留下了對歷史的珍貴回憶和對老區人民的殷切期望。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二)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