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東省東營區史口鎮紀家村
紀家村位於山東省東營區史口鎮,截止2008年,該村共有101戶,315人。耕地606畝,林地25畝,村居占地60畝。有水塘30畝,集體承包,用於養魚種藕。該村的主導產業是農業,以種棉花為主。2006年人均收入5000元。該村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全面做好各項工作。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紀家村“兩委”和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紀家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民眾生產生活狀況有了明顯改善,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投資10萬元硬化村內街道100米,並進行了高標準的規劃建設,修建沼氣池50個,配套了地下排水溝、綠化等項目。村內外的環境建設更是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已在村內外道路兩旁綠化植樹100米。2007年投資9萬元建高標準的文化大院,配備了許多老少皆宜的文體娛樂器材,為村民們休閒娛樂提供了好去處。另外,小康書屋、遠程教育等均按標準建設,大大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山東省廣饒縣石村鎮紀家村
有資料顯示,紀家村有村民530戶、1835口人,耕地面積2920畝,黨員60名,村“兩委”班子由3人組成,支部村委成員交叉任職,書記主任一人兼。村黨支部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以“三個代表”思想為指針,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真抓實幹,加快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步伐。該村有辦公大院一處,共有辦公室5間,分別有村兩委辦公室、黨員活動室、計生服務室、綜合辦公室。
村黨支部把富裕民眾做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利用本村資源優勢,引導農民多渠道發展經濟,不斷增加村級集體收入,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該村主導產業是種植業和養殖業,全村70%的民眾從事業種植業,20%的村民從事運輸、10%的村民從事養殖。2006年人均收入3900元,村集體收入2萬元,村集體積累30萬元。該村經濟發展的的特點是:從當地實際出發,發揮區域優勢,緊緊圍繞市場需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二、三產業及養殖也發展迅速。
村黨支部從民眾關心的道路建設、吃水等基礎設施入手,積極改善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先後投資近100萬元,對村內主要街巷進行了硬化,新修築柏油路3000多米。投資近30萬元對全村實施了統一供水,解決了民眾吃水難問題。
改進方式教育民眾,倡樹農村社會新風尚。村黨支部在不斷改善村民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搭建文化平台,用先進的文化教育民眾,凝聚了人心,樹立了良好的村風民風。同時該村積極營造安定、團結、文明、向上的社會新風尚,通過多種形式制定村級制度及村規民約。做到了依法建制,按章理事,相互監督,人人平等,村里開展了“好媳婦、好婆婆”和“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社會風氣得到了健康和諧發展。
完善制度管理民眾,加強村級規範化建設。該村管理科學民主,建立健全了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宅基地審批、環境衛生整治、安全保衛等20多項村規民約,用制度保障村“兩委”科學決策,用制度約束村民的行為,使村級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規範化。
3、山東省招遠市辛莊鎮紀家村
基本情況
招遠市辛莊鎮紀家村,有資料顯示全村總戶數84戶,總人口227人, 擁有勞動力100人,外出務工30人。本村地處招遠市西北部,距市區30公里,南距煙濰公路0.6公里,距大萊龍鐵路招遠站1公里,北距渤海1.5里,交通方便、自然環境優美。全村共有黨員22人,村兩委班子成員4人。經濟狀況
全村在農業生產方面,歷史上一直嚴重缺水,制約了農業生產發展,2006年和2007年在沿海打三口深水井,水利設施良好,所有農田果園用水得到基本解決,耕田和果園都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全村主要街道進行了硬化,並安裝上路燈。環境進行美化綠化,家家通自來水,電視電話普及率達到90%以上,文化大院一處,電教室一處,遠程教育器材配套。全村土地面積367畝,其中耕地面積207畝,果園面積160畝,海灘面積550畝,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有養雞專業戶三戶、養牛專業戶2戶。全村固定資產38萬元,可支配財力20萬元,集體淨收入5萬元。主要經濟來源是土地租賃。村民主要收入是農業生產和務工收入,人均5000元。
4、山東省曲阜市姚村鎮紀家村
紀家村是姚村鎮西北邊緣的一個村,有資料顯示,全村671口人,193 戶,1237 畝耕地,四荒、路溝100 多畝。全村黨員42名,他們既是遵紀守法的模範,又是勤勞致富的好手,全村前50名富裕戶中,僅黨員戶就占了30個。村黨支部始終把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村民收入顯著增加,集體經濟力量不斷壯大。全村擁有運輸戶、地毯加工、防腐建材等個體工商戶30多個,40人以上建築隊兩個,養雞廠3 處,養豬廠3 處。
5、雲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紀家村
村情概況
紀家村隸屬於景谷鄉景谷村民委員會行政村,屬於半山區。位於景谷鄉北邊,距離村委會1.00 公里,距離鄉政府1.00公里。國土面積1.30平方公里,海拔1315.00米,年平均氣溫20.10 ℃,年降水量1588.3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茶葉等農作物。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98.00畝(其中:田198.00畝,地100.00畝),人均耕地1.28畝,主要種植茶葉、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1645.7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74.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75畝,主要種植板栗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5.00畝。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75戶通自來水。有75戶通電,有3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100%、 46.67%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分別占總數的61.33%和53.33%)。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機車18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4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8.00畝,有效灌溉率為66.44 %。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6.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50萬元,占總收入的27.17 %;畜牧業收入8.00萬元,占總收入的17.3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6頭,肉牛10頭);林業收入4.50萬元,占總收入的 9.78%;第二、三產業收入11.00萬元,占總收入23.91%;工資性收入10.00萬元,占總收入的21.74 %。農民人均純收入1974.0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3人(占勞動力的9.87%),在省內務工15人,到省外務工8人。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75戶,全村人口233人,其中男性119人,女性114人。其中農業人口233人,勞動力15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228人,彝族3人,傣族2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25人,參合率96.57%;享受低保7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1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鄉中心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景谷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00公里,距離中學2.00公里。截止2006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7 人,其中小學生11人,中學生6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03.00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 會議方式公開。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二)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