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

北京城

北京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5代封建王朝遼金元明清的都城北京城,其設計規劃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最高成就,被稱為“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明清北京城的前身為1264年建設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設計時曾參照《周禮·考工記》中“九經九緯”、“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記載,規模宏偉,規劃嚴整,設施完善。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除了中國現在的首都北京外,歷史上還有很多地方都曾經被稱為北京
西晉時的洛陽
十六國時的統萬城(內蒙古烏審旗白城子)
北魏時的平城(山西大同)
大方大方

唐朝的太原府
北宋時的大名府
金朝的臨潢府(內蒙古巴林左旗)
明朝初年的開封府
現北京在元代被稱為大都。2

歷史地位

北京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3代封建王朝元明清的都城北京城,其設計規劃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最高成就,被稱為“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E.N.Bacon)3

歷史沿革

概述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為1264年建設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設計時曾參照《周禮·考工記》中“九經九緯”、“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記載,規模宏偉,規劃嚴整,設施完善
編輯編輯

攻陷元大都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將軍徐達攻陷元大都。由於元順帝不戰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壞,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但是由於城池過大,不利於防守,於是徐達決定將北城牆向南移2.8公里,放棄城北的城市建設預留用地。同時用城磚將城牆外側包砌起來,以提高其防守能力。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為燕王,就藩於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之國。

靖難之役

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於1402年奪得帝位,於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1406年(永樂四年),開始籌劃遷都北京,並在燕王府基址上建設西內。次年西內落成。1409年在昌平天壽山建設壽陵。1416年(永樂十四年)起,開始摹仿南京皇宮建設北京宮殿。1420年,建成紫禁城宮殿、太廟、太社稷、萬歲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孫府、五府六部衙門、鐘鼓樓,同時將南城牆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此後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壇和山川先農壇。

第二次增建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對北京城進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將城牆內側用磚包砌;開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門城樓、瓮城和箭樓;城池四角建角樓;城門外各立牌坊一座;護城河上的木橋全部改為石橋,橋下設水閘,河岸用磚石建造駁岸。整修之後的京城周長45里,形成了極其堅固的城防體系。在京城遠郊建設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極城和內長城等防禦設施。

城建成後

北京城建成後,曾多次面臨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築外城的建議。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開始修築前三門外的關廂城(三座獨立於城門之外的小城),但由於需要拆毀的店鋪民房甚多,民情洶懼,工程不久即停止。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決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遺址,四面環繞修築京城外郭城。最初規劃的外城長七十里,東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設城門十一座、敵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門外和通惠河設定水閘兩處,其他低洼地帶設定水關八處。由於工期浩大,在嚴嵩的建議下改為先修築南面,將正陽門外的大片繁華市區包入,得到嘉靖帝的許可。後因用兵頻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災後將財力物力集中於宮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沒有再築。1564年增築外城各城門的瓮城。嘉靖初年還在四郊新建了地壇、日壇、月壇。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布局此後一直延續了近400年。

清代北京城

基本沿襲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設定,將明代皇城內的大量內廷供奉機構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的大量衙署、府第、倉庫、草廠也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改為八旗居住區,令漢人遷往外城居住。清朝還在北京城內修建了大量黃教寺廟、王府,並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園等皇家園林區。

改建

1911年清朝滅亡後,對北京城池進行改建,為改善交通和修築環城鐵路,先後拆除了正陽門、朝陽門、宣武門、東直門、安定門的瓮城,皇城城牆和東安門。1924年在內城城牆上新開和平門,1937年開闢啟明門(建國門)和長安門(復興門)(這兩個其實是豁口)。1949年之後,對北京城池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除工作。韓戰期間,為便於疏散民眾,在內城城牆上增開了東四十條、小街、新街口等豁口。外城城牆、城門和角樓於1951年至1958年拆除。皇城的中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地安門於1950年代拆除。內城城門和城牆先後於1965年至1969年拆除。內城護城河的東西南三面也加蓋改為暗溝,成為城市下水道系統的一部分。

遺存

目前北京城池遺存的只有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角樓,內城護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和西便門兩處城牆殘餘,另外永定門被重建。
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內城、皇城、宮城。城各有門,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

區域劃分

內城

又稱“京城”、“大城”。城牆高12至15米,底厚20米﹐頂厚16米,上有女牆。有城門九座,角樓四座,水門三處,敵台一百七十二座,雉堞垛口11038個。城外有寬30-60米的護城河。城有九門:
正陽門(前門)
崇文門(哈德門)
宣武門(順治門)
阜成門(平則門)
西直門
德勝門
安定門
東直門
朝陽門(齊化門)

外城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間增築。又稱“國城”、“外郭”。城牆長28里,高7.5米至8米,底寬約12米,頂寬約9米。有七門:
永定門
左安門
右安門
廣渠門(沙窩門)
廣安門(彰義門)
東便門
西便門
1926年(民國十五年),北洋政府在宣武門和正陽門之間開了和平門。1937年日本占領北平後,為了使東郊和西郊成為直線道路,又將東單牌樓東面的城牆和西單牌樓下面的城牆切開,開了復興門和建國門。

皇城

長18里,有六門:
大明門(1644年,清順治元年改名為大清門,辛亥革命後,1912年改名為中華門。為擴建廣場,在前蘇聯專家的建議下1954年被拆除。)
長安左門
長安右門
東安門
西安門
厚載門(地安門)

宮城

即紫禁城。城牆周長3.4公里,有六門:
承天之門()
端門
午門
神武門
東華門
西華門5

歷史變遷

古代,相傳黃帝曾率本部落和炎帝部落在現在北京附近的琢鹿打敗九黎部落,殺死了他們的酋長蚩尤,並建立部邑。到了黃帝的第三代,額項曾到幽陵祭樞,幽陵或幽州即北京地區的總稱,到帝堯時代才建立幽都,幽都即古代北京。
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帝堯後代於薊,封周宗室召公於北燕;後來燕候吞併了薊,就以薊為中心,建立自己的國家。所有從西周到春秋時代,北京都一直叫薊城。
從晉朝開始,北京改名叫幽州,現在保存的最早寺院潭拓寺就始建於晉朝。
遼陪都城簡介:公元926年契丹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在吞併燕雲十六周后即改國號為“遼”,並在幽州建立了陪都,因為其陪都建立在大遼疆域的南部所以稱“南京”,又叫“燕京”。這一時期皇城的城垣位於今天的廣安門地區。現位於宣武區的天寧寺塔正是那個時期的建築。
金中都城簡介:金天德三年(1151年)海陵王完顏亮下詔遷都燕京,並將燕京更名為“中都”。金中都是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並參照北宋汴京城的規制,除北城垣未動之外,東、西、南三面均加以擴大,略呈正方形。中都的皇城是在遼南京(燕京)城內的子城基礎上擴建而成的,金中都大安殿的遺址就位於今廣安門濱河路的金中都宮殿紀念闕下。
金中都皇城簡介:皇城開四門,北為振辰門,東為宣華門,南為應天門,西為玉華門。皇城中建有供皇帝遊玩的西湖(現蓮花池)。金中都的皇宮優美非凡,金中都皇宮建築群“為古今冠”它將北宋汴京宮殿建築的精華移植到北方。金中都皇城的建築布局直接影響以後元、明、清三朝皇城的格局,如在皇城前建有“千步廊”,後來元大都、清北京城皇城前都建有“千步廊”,金中都皇城的建設實際為開闢元大都和明清皇城建設的先河,它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元大都城簡介:在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將
統治中心南移到燕京,並在原金中都城址的東北側興建了元大都。元大都城的城市規劃恪守傳統儒家的的都城設計方案和《周禮·考工記》提出的面朝後市、左祖右
社的原則。元大都的皇城,坐落在都城正南方偏西的位置上,以太液池為中心,東岸建有宮城和御苑。西岸建有隆福宮和興聖宮,以及西苑等。太液池中,另有兩組建築群,一是萬歲山上以廣寒殿為主體宮殿,二是建在瀛洲上的儀天殿也就是今天團城的位置。皇城內,在大小宮殿之間,還建有各種儲物的倉庫、服務機構、辦事的衙署等。
元大都皇城簡介:元大都(1206——1368)皇城的建設參考了金中都的建造特點,元大都的皇城坐
落在大都城南方偏西的位置上,以太液池為中心,東岸建有大明殿為主的宮城,宮城後面為御苑。西岸建有以光天殿為主體的隆福宮和以興聖殿為主體的興聖宮,以
及西苑,在皇城內還建有仿照瑤池仙境的瀛州(今團城),在大小宮殿,還建有負責警衛的宿衛直廬,負責飲食的庖人,酒人之室,負責縫紉女紅之室,以及各種儲
物的倉庫,辦事的衙門等。
明北京城簡介: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成的。從全城看來呈“凸”字形。是以一條縱貫南北,長達8公里的中軸線為
依據進行布置的。外城南邊正中的永定門是這條中軸線的起點,之北的鐘鼓樓則是著條中軸線的終點。此時的北京城分內城、外城(皇城和紫禁城位於內城之中)。
內城分為九門,正南中央為正陽門,在其左側為崇文門,右側為宣武門;城東兩門為朝陽門、東直門;城西兩門分別是阜成門、西直門;城的北面是德勝門、安定
門。外城分為七個城門即:正南的永定門,及其兩邊的左安門、右安門,西為廣寧門,東為廣渠門。和兩座方便進出的小城門:東便門與西便門。
明北京皇城簡介:明皇城在宮城的外面,周圍18里,有六門;正南為大明門(清改為大清門),大明門東轉為長安左門,西轉為長安右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清改為地安門)。承天門內東西朝房兩旁,布置了“左祖右社”的太廟和社稷壇。這樣的布置改變了元朝“左祖右社”遠離皇城的布局,使太廟與社程壇緊連著皇宮。承天門前有一條寬闊的御道,兩旁有聯榴通脊的千步廊,組成“T”字形廣場。廣場兩側宮牆的外面,左文右武,對稱地排列著中央政府的主要官署,從而改變了元大都城內中央衙署分散的布置。這樣,宮前的中央官署和“左祖右社”,宮後的御苑,宮左的皇史宬,宮右的太液池等,都圍在皇城之內。
清北京城簡介:清代沿用了明代的內外城和皇成及紫禁城,位置沒有變動.只是外城的廣寧門與清道光的
名字約寧,“寧”字犯諱,所以把廣寧門改為廣安門.
內城分為九門,正南中央為正陽門,在其左側為崇文門,右側為宣武門;城東兩門為朝陽門、東直門;城西兩門分別是阜成門、西直門;城的北面是德勝門、安定
門。外城分為七個城門即:正南的永定門,及其兩邊的左安門、右安門,西為廣安門,東為廣渠門.和域內城聯接處的東便門和西便門。
清北京皇城簡介:清皇城四周共七個門,除了正南面的大清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和外,東、西、北三面各開一個門,東門叫東安門,西門叫西安門,北門叫地安門。門基為青白石座,紅牆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面闊七間,三明間有三對金釘,東西四暗間為值班房,地安門兩側有雁翅排房。皇城內不準老百姓居住,除了南部較大的社稷壇和太廟外,其它也都是供奉宮廷生活和管理皇家日常事務的各衙門機構,如地安門內有內官監、蠟庫、米鹽庫、織染局等,西安門內有西什庫、經版庫等。東安門內有明英宗住過的小南城,有御用資料庫皇史宬、光祿寺和瓷器庫等。6

體育運動

50多年前,北京市僅有足球、籃球、排球、桌球四個項目,運動員不足百人。如今,運動隊的項目達到28項,人數逾千人。射擊、跳水、體操、桌球、武術、壘球、女子足球、棒球、網球、飛機跳傘、西洋棋等項目曾在國內外大賽中取得佳績。湧現出了莊則棟、郎平、宋曉波、李榮榮、聶衛平、謝軍、楊凌、李娜、張怡寧等一批享譽世界的優秀運動員。截至2002年底,北京市運動員共獲世界冠軍149個,亞洲冠軍144個,全國冠軍592個,為祖國和首都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足球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
中國足球甲級聯賽:北京宏登足球俱樂部、北京理工大學北京愛國者大學生足球隊
中國女足超級聯賽:北京城建女足
籃球
中國男籃CBA聯賽:北京首鋼鴨籃球俱樂部
排球
中國男排聯賽: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棒球
中國棒球聯賽:北京猛虎隊
橄欖球
世界大學生七人制橄欖球賽:中國農業大學橄欖球隊
運動會
北京市曾舉辦第一、二、三、四、七屆全國運動會,1990年北京亞運會和第二十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08年的北京殘奧會。
體育場館
主要為國家體育場、國家游泳中心、首都體育館、工人體育場、北京大學生體育館、奧體中心體育館、北京射擊館、豐臺壘球場、月壇體育館、國家網球中心。
對外交流
北京市的體育對外交流日益廣泛,特別是近年來,不僅每年有近千人次的運動員、教練員和體育專家出訪世界各地和地區,同時還有遍及世界各地的選手和體育團體來京交流。北京目前與韓國、日本、朝鮮、泰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已開展了多項交流協作活動。
十一、對外交流
北京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貿易、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日益加強。政府、民間和社會團體之間的友好往來
十分活躍。北京市與72個國家的124個首都和大城市有友好往來關係,其中已與24個國家的27個城市建立了友好關係。北京現有外國駐華大使館137個,
國際組織和地區代表機構17個,外國新聞機構190個。在北京設立的國外駐京代表機構已超過7000家,全球最大500家跨國公司已有160多家來京投
資。外國留學生17000多人。北京曾成功地舉辦了1990年北京亞運會、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大型國際會議。2008年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由北京承辦。7

國際友好城市

紐約,美國(1980年2月25日)北京城
貝爾格勒,塞爾維亞(1980年10月14日)
利馬,秘魯(1983年11月21日)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美國(1984年5月15日)
馬德里,西班牙(1985年9月16日)
里約熱內盧,巴西(1986年11月24日)
巴黎大區,法國(1987年7月2日)
科隆,德國(1987年9月14日)
安卡拉,土耳其(1990年6月20日)
開羅,埃及(1990年11月28日)
雅加達,印度尼西亞(1992年8月4日)
伊斯蘭瑪巴德,巴基斯坦(1992年11月8日)
曼谷,泰國(1993年5月26日)
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1993年7月13日)
首爾,韓國(1993年10月23日)
基輔,烏克蘭(1993年12月13日)
柏林,德國(1994年4月5日)
布魯塞爾,比利時(1994年9月22日)
河內,越南(1994年10月6日)
阿姆斯特丹,荷蘭(1994年10月29日)
莫斯科,俄國(1995年5月16日)
巴黎,法國(1997年10月23日)
羅馬,義大利(1998年5月28日)
豪登省,南非(1998年12月6日)
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2005年6月21日)
哈瓦那,古巴(2005年9月4日)
馬尼拉,菲律賓(2005年11月14日)
倫敦,英國(2006年4月10日)
亞的斯亞貝巴,衣索比亞(2006年4月17日)
惠靈頓,紐西蘭(2006年5月10日)
赫爾辛基,芬蘭(2006年7月14日)
阿斯塔納,哈薩克斯坦(2006年11月16日)
特拉維夫,以色列(2006年11月21日)
聖地亞哥,智利(2007年8月7日)
里斯本,葡萄牙(2007年10月22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