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管弦樂隊中最大的鼓,直徑近1米。由蒙上皮的木製框架構成。演奏時通常豎著放置,雖然可能有一面或兩面鼓膜,但實際上只使用一面。大鼓由一個單鼓槌敲擊,被稱作大鼓槌,兩面的頭都可使用,頭上包著羊毛或氈子。通常敲擊時,是擊鼓膜的中心與鼓邊之間,擊鼓的中心只是用於短促而快速的擊奏(斷奏)和特殊效果。儘管現代大鼓在交響樂隊已廣泛使用,但最初它只是和其他土耳其軍樂隊的打擊樂器一起在18世紀晚期進入歐洲,19世紀中葉以前一般只用於模仿軍樂隊的音響效果。
大鼓簡介
大鼓(梵名dundubhi)樂器名。打擊樂器的一種,又作太鼓。即在中空的木製圓筒上張皮,以供打擊的樂器。在佛教古來被做為敲打集眾之用。
在《有部目得迦》卷八中說:“六大都城諸苾宣等,鹹悉來集,人眾既多,遂失時候。佛言:應打犍稚。雖打犍稚,眾鬧不聞。佛言:應擊大鼓。”
此外,鼓也用來做為警示之用。在《大唐西域記》卷十二亦將在鼓用於儀式、舞樂與軍陣中。唐代以降,禪林普遍使用大鼓。《敕修百丈清規》卷下,有“法鼓”、“茶鼓”、“齋鼓”、“更鼓”、“浴鼓”等多種。其中,法鼓是在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時擊之。上堂時擊三通,小參時擊一通,普說時擊五下,入室時擊三下,皆當緩擊。茶鼓是在祖忌獻茶湯時,長擊一通,由侍司主之。齋鼓懸於庫司之前,於齋時擊三通。更鼓是由庫司主之,早晚平擊三通,其餘隨更次擊之。浴鼓是在浴時擊四通,由知浴主之。
樂器結構
大鼓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鼓棰等部分組成。
鼓的材料,鼓身∶初期有金(金屬)、玉、木、石等種種製品。一直到現代,則多已改用木料和牛、馬、豬皮等製造。用金屬製造的叫“鉦鼓”,用石料製造的叫“石鼓”,獸皮製成的稱為“皮鼓”。鼓圈和鼓卡:多用鋁合金製成。鼓棰:短而粗的木棰,一端包以皮條、布料或絨氈,呈球狀。
近世佛寺中所用的鼓,其狀多為矮桶式,大型鼓多半懸掛在鼓樓中,或大雄寶殿的檐角下。中、小型的鼓,則配以吊鐘,架放在鼓架上,以備贊誦唱念之用。手鼓則於離位行進時執持敲用。
大鼓屬於雙面膜鳴樂器,無固定音高,但可控制發音的強弱 變化。用鼓棰敲擊發音,隨用力的變化來表現不同的音樂情緒。其音色低沉響亮,雄壯有力,用於模仿雷聲和炮聲時恰如其分。
現代大鼓起源於古代土耳其,因此又稱大軍鼓,中世紀時傳入歐洲。是軍樂隊、管弦樂隊和交響樂隊中最重要的打擊樂器,幾乎不作獨奏,而是參與合奏或襯托樂隊和聲的伴奏樂器, 但大鼓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僅使樂隊的低音聲部更加充實、豐滿,而且為整個樂隊帶來一種氣勢,增添了活力。
大鼓種類
簡介
大鼓是藏、壯、瑤、苗、侗、彝、水、土家、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額阿。壯語稱種勞。苗語稱嗯鐸。侗語稱工。彝族稱額格子嫫。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廣西、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等省區最為盛行。
古往今來,大鼓一直成為各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樂器。因流行地域、使用對象的不同而形制也有區別。多用於報時、祭祀、宮廷儀仗、軍事、宗教、器樂、舞蹈、戲曲、婚喪、節日和民間娛樂等場合中。
戒晨鼓
作為報時的大鼓又稱戒晨鼓,常置放於城池的鼓樓之上。北京鼓樓上的大鼓制於清代,是專門作為公共報時使用的,為使北京居民都能聽到報時,鼓做得特別大,鼓面直徑150厘米,曾有“鼓王”之稱。每到夜間報更時分,鐘鼓樓上鐘鼓齊鳴,低沉的鼓聲傳播全城。直到1915年鐘錶普遍使用後,它才完成了歷史使命,成為供人們觀賞的文物。在北京天壇,也收藏有一面清代製造的大鼓,鼓面直徑150厘米、鼓高200厘米,是舊時皇帝祭天時才使用的。大鼓用於報警的稱警鼓,用於告狀的稱登聞鼓。
在全國各大佛教寺院,建寺時已在山門之後建有鍾、鼓樓。鐘樓在東、鼓樓在西,互相對應。大鼓懸於鼓樓之上,鼓的大小往往隨寺院規模和等級而定,鼓面直徑小者60厘米以上,大者可達150厘米以上。河南白馬寺的大鼓,鼓面直徑128厘米、鼓高130厘米,橫置在120厘米高的木架上,僧人要站在梯子上擊鼓。有的寺院在大雄寶殿西南側的木架上也置有大鼓。寺院的大鼓,用於僧人早晚上殿作功課、農曆初一、十五及佛教盛典儀式做法事時敲擊,晚上還作為報時用。
藏族的額阿
藏族的額阿,呈圓筒形。流行於西藏等藏傳佛教各寺院中。鼓框用多塊木板拼合而成,外部箍以數圈寬窄不同的扁鐵條,並用釘固定住。兩端蒙以氂牛皮為面,皮面四周邊緣用鐵釘 固定。各地規格不一。西藏薩迦寺的額阿,當地又稱錯阿欽布,鼓面直徑135厘米、鼓身長(鼓框高)150.5厘米,鼓身兩側各置一對鼓環,鼓身塗深紅色漆,箍鼓的五圈扁鐵條漆為綠色,大鼓橫置於特製的高132厘米的鼓架上,放於寺院的大經堂內。常用於重要的誦經活動,在宗教節日舉行羌姆表演時,也用於樂隊合奏中。
壯族的種勞
壯族的種勞,呈圓墩形。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大農村。鼓框用杉木板拼制,以竹篾圈箍緊。鼓面直徑和鼓高均為60厘米,上口單面蒙以牛皮或蟒皮,用鼓釘固定。鼓腰稍粗,兩側各置一對鼓環。鼓底敞口並向內收束。將鼓置地,雙棰擊奏,發音洪亮。常用於節日鑼鼓合奏或為舞獅、舞龍伴奏。?
瑤族大鼓
瑤族大鼓,呈圓柱形。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田林等地。各地形制不同。南丹縣裡湖、瑤寨一帶的大鼓,多用整段樟木掏空作鼓框,上口單面蒙以未經處理的帶毛牛 皮,用竹釘固定,鼓面直徑60厘米~70厘米、鼓高90厘米~100厘米,下端敞口。田林縣平山等地的大鼓,鼓框用木板拼成,兩端均蒙牛皮,鼓面直徑80厘米左右、鼓高100厘米~120厘米。瑤族大鼓是瑤族銅鼓樂隊的指揮和領奏樂器。演奏時置於樂隊中央,用雙棰敲擊,聲音洪大。奏法有跨腿擊、彎腰擊、反擊擂、交叉棰等,並交替擊奏鼓心、鼓邊或鼓框等。奏者 邊擊邊舞,奏法千變萬化,舞姿優美動人。多用於民族節日、婚喪禮儀等場合。
苗族的嗯鐸,漢稱苗族皮鼓,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南丹等地。鼓框用整段原木掏空製成,兩端蒙以牛皮,用竹釘固定,鼓腰置鼓環。各地尺寸有別。那坡縣的鼓面直徑60厘米、鼓高80厘米;南丹縣的鼓面直徑50厘米、鼓高100厘米。演奏時,雙手執棰,邊擊邊舞。常與銅鼓、鑼、鈸等樂器一起合奏,用於婚娶喪事等場合中。
侗族的工
侗族的工,呈圓筒狀。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等省區。鼓框用整段“梅香雪” 原木挖空製成,兩端收束,中腰稍粗,鼓面直徑50厘米、鼓高100厘米~150厘米,兩端蒙牛皮, 邊緣 用竹釘固定,鼓兩側置鼓環。繫繩橫吊於侗寨鼓樓中。以兩棰擊奏,發音洪亮、渾厚,遠聞數里。平時不用,僅在盛大節日、傳達上級公文和聚眾議事時方可擊奏。
彝族的額格子嫫
彝族的額格子嫫,圓筒狀。流行於雲南省路南彝族自治縣、彌勒和瀘西等地。鼓框用一整段椿木或核桃木掏空製成,兩端蒙以羊皮,鼓面直徑60厘米、鼓高95厘米。演奏時置於架上, 用雙棰擊奏,棰頭一端包以絨布。也可前面一人背鼓,後面一人邊走邊擊。每逢節日、喜慶或趕集場合,用於伴奏民間歌舞《大三弦舞》(又名《跳月》)。
水族大鼓
水族大鼓,呈圓筒形。流行於貴州省各地。鼓框用整段椿木、樟木或桑木挖空製成, 中間略粗,兩端蒙牛皮。鼓面直徑45厘米、鼓高100厘米,置於鼓架上,以短木棰敲擊。用於六月六、過端(水族過年,八、九月間)、過捻(正月)等傳統民族節日,常與銅鼓、蘆笙等樂器合奏,眾人圍鼓歌舞。
土家族大鼓
土家族大鼓,又稱堂鼓,圓筒形,流行於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鼓框用杉木板拼合而成,兩端蒙牛皮,鼓皮邊緣用兩排鐵釘或竹釘固定。鼓面直徑44厘米、鼓高46.5厘米。鼓置於地,雙棰敲擊。也可鼓綁長桿,前後兩 人抬鼓,中間一人擊奏,發音粗獷洪亮,常與嗩吶、鑼、鑔等樂器用於花鑼鼓或絲弦鑼鼓合奏。喜慶或節日也用於民間舞獅、舞龍伴奏。
澧州大鼓
澧州大鼓原名喪鼓,孝鼓,曾名湘北大鼓,流行於湘北大地及湘鄂邊境地區,起源不詳。傳說源自莊子的鼓盆歌。澧縣藝人還流傳有“周公治其理,孔子治詩書,莊子治其打喪鼓”的說法,從現有資料來看,起碼有400年以上歷史。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
管弦樂團樂器群組
管弦樂團是大型的音樂表演團體,一般用來演奏古典音樂。典型管弦樂團由四個樂器群組所所構成。 | |
弦樂器 | 小提琴[1] |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豎琴| 鋼琴[2] |
木管樂器 | 短笛| 長笛[3] [4] | 單簧管 [5] | 雙簧管| 英國管| 低音管[6] | 倍低音管| 薩克斯[7] |
銅管樂器 | 短號 | 小號[8] | 長號[9] | 法國號[10][11] | 柔音號 | 上低音號[12] | 低音號[13] | 蘇沙低音號 |
打擊樂器 | 定音鼓 | 小鼓 | 大鼓 | 鈸 | 鑼 | 鐵琴 | 木琴 | 管鍾 | 三角鐵 | 鈴鼓 | 響板 | 木魚 | 沙鈴 | 珠鈴 | 風鈴 | 鋼片琴 | 雷鳴板 | 刮葫 | 皮鞭……等(演奏現代曲目時,有時候應樂曲需要,也會加入爵士鼓或拉丁鼓) |
註解 | 1.管弦樂團內,小提琴一般常又再分為兩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 2. 十八、十九世紀管弦樂未把鋼琴列入管弦樂團基本編制(鋼琴與管弦樂合奏,則以“鋼琴協奏曲”形式登場),但二十世紀起許多現代音樂或電影配樂,則常配置鋼琴,擔任鏇律樂句的演奏,甚至以特殊技法磨擦琴弦以營造特殊驚聳效果 3.短笛、長笛今日雖然多已改用金屬製作,但一般均仍按照昔日的分類習慣,將其歸類於木管類之下 4.長笛也常被稱為橫笛 5.單簧管也常被稱為豎笛、黑管 6.低音管也常被稱為大管、巴松管、巴頌管 7.薩克斯風也常被稱為色士風 8.小號也常被稱為小喇叭 9.長號也常被稱為伸縮喇叭 10.法國號也常被稱為圓號 11.今日的法國號,實際上是由德國人改良並發揚光大的 12.上低音號有時也被稱為巴里東號 13.低音號有時也被稱為土巴號、大號、大喇叭、低音喇叭 |
西洋樂器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 ||
金 | 鍾(編鐘 | 特鍾) | 方響 | 鑼 | 雲鑼 | 銅鼓 | 鐃 | 鈸 | 鈴 | 鐸 | 鉦 | |
石 | 磬(編磬 | 特磬) | |
絲 | 彈撥 | 古琴 | 瑟 | 箏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阮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
拉弦 | 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 |
彈擊 | 揚琴 | 築 | |
竹 | 笛子 | 簫 | 排簫 | 籥 | 篪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匏 | 笙 | 竽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土 | 塤 | 缶 | |
革 | 鼓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鞀 | | |
木 | 木魚 | 柷 | 敔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 |
其他 | 骨笛 | 口弦 | 木葉 |